深秋的周末午后,明德中学的阶梯教室还残留着暖光,江哲正低头整理桌上的“家长反馈表”,指尖划过一行行字迹——“第一次知道儿子哭不是‘软弱’,是需要被看见”“再也不说‘男孩不许哭’,以后会陪他慢慢说心事”“原来我以前的‘鼓励’,反而把孩子推远了”。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是首期“父亲性别教育工作坊”结束后,32位父亲留下的心声,每一句都像一颗小石子,在江哲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江老师,您看这份反馈!”协助整理资料的志愿者小陈拿着一张表格跑过来,语气里满是激动,“这位张爸爸说,昨天儿子考试没考好,躲在房间里哭,他没有像以前一样说‘这点事有什么好哭的’,而是递了杯牛奶坐在旁边,儿子居然主动跟他说‘爸爸,我怕你失望’,最后父子俩聊了快一小时!”
江哲接过表格,看着上面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的字迹,想起三天前工作坊刚开始的场景——32位父亲坐在教室里,有人抱着胳膊满脸怀疑,有人低头刷着手机,还有人小声议论“男孩不就是要坚强吗,这有什么好学的”。当时他心里还有些忐忑,担心自己准备的内容不够有说服力,可现在看着这些反馈,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其实刚开始,我也没把握能改变多少。”江哲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墙上的“工作坊回顾”照片上——有父亲们角色扮演时的局促,有听到男孩心声视频时的沉默,还有分享自己故事时的红眼眶。“你还记得那位李爸爸吗?第一天来的时候,他说‘我从小被我爸揍着长大,不哭才是男子汉,我儿子也得这样’,结果最后提交反馈时,他写了满满两页纸,说自己错了。”
小陈点点头,翻出李爸爸的反馈表:“记得!他说工作坊上看那个‘男孩躲在被子里哭’的视频时,突然想起自己儿子上次摔断胳膊,明明疼得发抖,却硬说‘不疼’,当时他还夸儿子‘勇敢’,现在才知道孩子是怕他生气。他还说以后要每天跟儿子聊十分钟,听他说学校的事。”
江哲拿出手机,打开“父亲成长群”,里面正热闹地聊着——张爸爸发了一张儿子画的画,配文“儿子说这是‘我们聊天的样子’,以前他从不跟我分享这些”;王爸爸发了一段语音,说自己陪儿子拼乐高,儿子居然跟他说“爸爸,其实我不喜欢打篮球,我喜欢拼积木”,以前他总逼着儿子学篮球,觉得“男孩就该玩运动”;还有位吴爸爸分享,自己跟儿子道歉了,因为以前总说“哭是胆小鬼的行为”,儿子听了居然抱了抱他,说“爸爸,我知道你是为我好”。
“你看,这些改变虽然小,但很真实。”江哲笑着说,手指划过群里的消息,“很多父亲一开始觉得‘性别教育是小题大做’,直到真正听到孩子的心声,才明白自己的‘为你好’,其实是在压抑孩子的情绪。就像那位陈爸爸,工作坊上角色扮演时,他扮演‘委屈的男孩’,听到‘爸爸’说‘不许哭’,他说‘心里像被堵住一样难受’,那一刻他才懂,儿子每次被他说‘别哭’时的感受。”
为了让工作坊的效果更持久,江哲还设计了“21天行动计划”,每天在群里布置小任务——第一天“认真听孩子说一件事,不打断、不评判”;第七天“陪孩子做一件他喜欢的事,不管是不是‘男孩该做的’”;第十四天“当孩子有情绪时,说一句‘我陪你’,而不是‘别难过’”。现在才过去五天,群里已经有不少父亲分享自己的“打卡记录”。
“你看这位赵爸爸,”江哲指着一条消息,“他说昨天儿子跟同学吵架,回来气得直跺脚,他没有像以前一样说‘你是男孩,要大度’,而是说‘爸爸知道你很生气,能跟我说说怎么回事吗’,儿子说完后,情绪慢慢平复了,还跟他说‘爸爸,其实我就是觉得委屈’。赵爸爸说,以前他总觉得‘男孩要控制情绪’,现在才知道,允许孩子有情绪,他才能学会处理情绪。”
还有位年轻的周爸爸,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我小时候因为哭被爸爸打,所以我发誓绝不对儿子这样,可不知不觉,我也开始说‘不许哭’。工作坊上江老师说‘我们总在重复自己童年的经历,却忘了孩子需要不一样的对待’,这句话点醒了我。昨天儿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吓得快哭了,我赶紧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收拾’,儿子居然说‘爸爸,你今天没生气呀’,我听了特别难受,以后一定要改。”
江哲翻出工作坊的课件,里面有一页写着“父亲的误区:把‘坚强’变成‘枷锁’”,下面列着常见的几句话:“男孩不许哭”“这点小事别难过”“你是男孩,要让着女孩”“男孩就该学理科/运动”。“这些话,很多父亲从小听到大,自然而然就传给了孩子,却没意识到,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情绪不重要’‘我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江哲解释道,“就像那位李爸爸,他觉得‘不哭才是男子汉’,其实是把自己童年的创伤,变成了对孩子的要求,直到工作坊上听到其他父亲的分享,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