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风裹着毕业季的蝉鸣,掠过明德中学的红砖墙。16岁的江念熙抱着刚签完名的毕业册,却没像其他同学一样去操场合影,反而脚步轻快地走向教学楼一楼的图书角——这是她初中三年最常来的地方,从初一抱着《小王子》坐在窗边阅读,到初三帮学弟学妹找复习资料,这里藏着她无数个安静的午后。可今天,她的目光却没落在熟悉的文学书架上,而是直直投向了“成长教育”区域。
书架上的书籍被阳光晒得泛着暖光,《男孩的冒险图鉴》《男生领导力培养》《少年科学探索指南》整齐地排在中层,封面崭新得像是刚上架不久;而关于女性成长、性别平等的书,只在最底层的角落挤着两本——《青春期女孩健康手册》的封面被磨出了毛边,《女生礼仪规范》的书脊还贴着透明胶带,书页间偶尔露出的笔记,字迹已经泛黄,一看就是被翻读了很多年。
“念熙,你怎么躲在这儿?大家都在老樟树下拍毕业合照呢,就差你了!”同班的林晓跑过来,手里还举着彩色气球,见她蹲在书架前,忍不住拽了拽她的衣角。念熙却没动,指着书架最底层问:“晓晓,你之前想找‘女生怎么选理科’的书,是不是在这里没找到?”
林晓愣了愣,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无奈地点点头:“可不是嘛!当时我妈让我多了解理科专业,我在这儿翻了半天,全是男生怎么学理科的书,最后还是我姐从大学寄了本《女性科学家故事》给我。”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上次班会聊‘性别平等’,我想找本书当素材,结果只找到这本《女生自我保护》,根本不够用。”
林晓的话像一颗小石子,在念熙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她想起初一那年,哥哥江逸晨跟她聊起“中性校服”设计时说的话:“真正的平等,是让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可能性。”当时她还似懂非懂,可此刻看着书架上失衡的书籍,突然明白了——如果图书角里只有“男生该有的样子”“女生该学的东西”,那同学们看到的,永远是被定义的成长,而不是自由的选择。
“我想给学校提个提案,在图书角加一些性别类书籍!”念熙突然站起来,眼睛亮得像有星光,“比如《女性成长简史》《无性别育儿》,还有那些讲女性科学家、女性创业者的书,让大家知道,女生也能搞科研、闯事业,男生也能温柔、爱表达。”
林晓眼睛一瞪,立刻举双手赞成:“我支持你!要是真能加这些书,以后学弟学妹就不用像我一样到处找资料了!”她还拉着念熙,一起回忆起初中三年里那些“性别刻板印象”的小事:比如运动会时,老师默认男生要报1000米,女生只能报跳绳;比如手工课上,同学会说“男生做木工才厉害,女生只能叠纸鹤”;还有一次选班干部,有同学说“女生心思细,只能当文艺委员,班长得让男生当”。
“这些事看着小,可慢慢就会让大家觉得‘有些事我不能做’。”念熙认真地说,从书包里拿出毕业册,翻到空白页,飞快地写下“图书角提案”几个字,“我得先统计一下,现在图书角里性别类书籍到底有多少,大家真正需要的又是哪些书。”
接下来的两天,念熙放弃了毕业季的聚会,一头扎进了图书角的调研里。她抱着笔记本,蹲在书架前一本本记录:“成长教育区共32本书,男性相关18本,女性相关4本,性别平等类0本”“文学区里,主角为男性的小说有25本,主角为女性且非‘言情类’的只有7本”“科普区里,介绍男性科学家的书籍12本,介绍女性科学家的仅3本”。每记一个数字,她心里的想法就更坚定一分——必须让这些空白的地方,填满能给同学们带来力量的书籍。
为了弄清楚大家真正需要什么书,念熙还设计了一份“校园图书角需求调查问卷”,打印了200份,在毕业季的间隙发给了初一到初三的同学。问卷里除了“你是否在图书角找不到想看的性别类书籍”“你希望增加哪些主题的书”这样的选择题,还有一道开放性问题:“如果有一本关于性别平等的书,你最想从书里看到什么?”
回收问卷的那天,念熙抱着厚厚的一沓纸,在图书角的窗边整理到天黑。她发现,85%的同学表示“在图书角找不到关于女性成长的书”,72%的同学希望增加“女性职业选择”“性别平等案例”相关书籍;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更是让她心头一暖——有初一的小同学写“想知道女生能不能当宇航员”,有初三的学姐写“想看看女性创业者是怎么克服困难的”,还有男生写“想知道怎么才能像女生一样,温柔地跟朋友沟通,而不是总被说‘男生要坚强,不能哭’”。
最让念熙印象深刻的,是一张没有署名的问卷,上面写着:“我妈妈总说‘女生不用学太多理科,以后找个稳定工作就行’,我想找本书给她看,告诉她女生也能学好理科,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看着这句话,念熙想起自己当初选理科时,也有亲戚说“女生学理科太吃力”,是哥哥逸晨给她看了《居里夫人传》,才让她坚定了选择。她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让更多同学能在图书角找到这样的“力量之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