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周末清晨,明德中学的阶梯教室格外热闹。50岁的江哲穿着整洁的浅灰色衬衫,手里拿着一沓彩色手册,正忙着给陆续到场的家长们分发资料。教室前排的投影幕布上,“父亲性别教育工作坊——不要求男孩‘必须坚强’”的标题格外醒目,旁边还贴着几张手绘漫画:有的画着小男孩委屈哭泣却被爸爸说“男孩子不能哭”,有的画着男孩想玩布娃娃却被阻止“这是女孩玩的”,每一幅都戳中了不少父亲的心事。
“江老师,您这工作坊太及时了!我家小子昨天摔了一跤,明明疼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却硬说‘我不疼’,问他怎么了也不肯说,我这心里急得慌!”刚坐下的陈爸爸拿着手册,语气里满是焦虑。他身边的李爸爸也点头附和:“我家孩子更离谱,学校组织手工课,他想做个小花篮,却因为同学说‘男生做这个太娘’,偷偷把材料扔了,回来还跟我发脾气,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他沟通。”
江哲笑着坐下,耐心倾听两位父亲的烦恼,手里的笔记本飞快记录着。其实筹备这个工作坊,源于他半年前的一次意外发现——儿子江逸晨高二时,曾因为设计校服被同学嘲笑“男生搞设计没出息”,偷偷躲在房间里哭,却不肯跟家人说;后来在电子维修课上,有个男生因为怕焊接失误被嘲笑“不勇敢”,宁愿放弃实操也不肯请教,这些事让江哲意识到,很多父亲都在无形中给男孩套上了“必须坚强”的枷锁,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
“各位爸爸,咱们先做个小调查。”江哲拿起话筒,目光扫过全场,“请觉得‘男孩不能轻易哭’的举手;觉得‘男孩应该多学理科,少学艺术’的举手;觉得‘男孩要让着女孩,不能跟女孩计较’的举手。”话音刚落,超过一半的父亲举起了手,有的还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江哲没有评判,而是打开投影,播放了一段提前录制的视频——视频里,几位10到16岁的男孩面对镜头,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上次我爷爷去世,我特别难过,想跟爸爸哭,爸爸却说‘男孩子要坚强,不许哭’,我只好躲在被子里偷偷哭。”
“我喜欢跳芭蕾,爸爸说‘这是女孩学的,男孩学这个会被人笑话’,把我的芭蕾舞鞋扔了,我再也不敢提了。”
“有次我被同学欺负,告诉爸爸,爸爸说‘你怎么这么没用,不会打回去?’,可我不想打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视频播放结束,教室里安静下来。陈爸爸看着屏幕,眼眶有些发红:“我家小子上次跟我说被同学嘲笑‘个子矮’,我当时就说‘你怎么不骂回去?真没出息’,现在想想,我根本没问他心里有多难受……”李爸爸也叹了口气:“我一直让儿子学篮球、学编程,觉得这才是男孩该学的,他上次说想学画画,我直接拒绝了,现在看这视频,才知道我伤了他的心。”
江哲放下话筒,走到教室中央,语气温和却坚定:“各位爸爸,我们总说‘为了孩子好’,却习惯性用‘男孩该有的样子’去要求他们——不能哭、不能软弱、不能喜欢‘女孩化’的东西,可这些要求,其实是在压抑他们的情绪,剥夺他们选择的权利。就像我儿子逸晨,他喜欢设计,刚开始我也担心‘男生搞设计没前途’,后来看到他为了设计校服熬夜改图,看到他收到同学认可时的开心,我才明白,孩子的兴趣和快乐,比‘男孩该做什么’更重要。”
为了让父亲们更直观地理解“性别刻板印象”的危害,江哲还设计了“角色扮演”环节。他邀请两位父亲上台,分别扮演“要求男孩坚强的爸爸”和“委屈的男孩”:当“男孩”说“爸爸,我今天考试没考好,心里难受”时,“爸爸”按照平时的习惯回答“这点小事有什么好难受的?男孩子要坚强,下次努力就行”;接着,江哲让两人互换角色,再让“爸爸”体验被拒绝表达情绪的感受。
扮演“男孩”的陈爸爸下台后,擦了擦额头的汗:“刚才听到‘爸爸’那么说,我心里特别堵得慌,明明想找人安慰,却被泼了冷水,难怪我家小子不肯跟我说实话。”江哲趁机补充:“其实男孩和女孩一样,都有委屈、难过、害怕的情绪,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他们‘憋回去’,而是告诉他们‘你可以哭,可以难过,爸爸会陪着你’。就像我上次看到逸晨躲在房间里哭,没有说‘不许哭’,而是递给他一杯水,坐在他身边说‘要是难受,就跟爸爸说说’,后来他跟我讲了被嘲笑的事,我们一起想办法应对,他反而更勇敢了。”
在“案例分析”环节,江哲分享了几个真实案例:有个男孩因为长期压抑情绪,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有个男孩因为被要求“必须让着女孩”,在被女生欺负时不敢反抗,留下了心理阴影;还有个男孩因为不准玩“女孩玩具”,失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他还拿出自己收集的研究数据:“有调查显示,长期被要求‘必须坚强’的男孩,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人际交往能力也更弱,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怎么跟别人沟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