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午后,阳光透过明德中学行政楼的玻璃窗,落在会议室的长条桌上。21岁的江念初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手里握着黑色摄像机,正认真调试镜头角度。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列着采访提纲,最上方用荧光笔标着核心问题——“关于中性校服推广,学校初期为何担心家长反对?”。作为大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这次回母校拍摄“校园教育创新”主题纪录片,她最想挖掘的,是中性校服从“争议”到“普及”背后,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故事。
“江同学,久等了!”会议室门被推开,校长周明远和德育处主任李芳走了进来。周校长穿着藏青色西装,手里拿着一沓文件夹,里面装着当年中性校服推广时的家长反馈表和会议记录;李主任则抱着一台旧平板电脑,笑着说:“这里面存了不少珍贵资料,有第一次家长座谈会的照片,还有当时家长们的留言,说不定能帮到你的纪录片。”
念初立刻起身,礼貌地递上话筒:“周校长、李主任,谢谢你们抽出时间接受采访。这次纪录片想记录学校在教育创新中的尝试,中性校服是很重要的一个案例,所以想跟您聊聊推广初期的故事。”她按下摄像机的录制键,镜头里,周校长坐在沙发上,手指轻轻摩挲着文件夹的边缘,思绪仿佛回到了两年前。
“其实刚开始决定推广中性校服,我们校领导班子内部就有分歧。”周校长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凝重,“有人说‘校服嘛,传统款式就行,没必要搞创新’,还有人担心‘中性风格太前卫,家长肯定不接受’。你知道,很多家长对校服的印象还停留在‘男生蓝、女生粉’的固定模式,觉得‘男孩就该穿得阳刚,女孩就该穿得柔美’,突然说要取消性别区分,大家心里肯定会有顾虑。”
李主任在一旁补充:“我们做过前期调研,当时有60%的家长表示‘不理解中性校服’,25%的家长直接反对,说‘这样会让孩子混淆性别’。有位家长还特意来学校找我,情绪很激动,说‘我家儿子要是穿得跟女生一样,同学会嘲笑他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要接十几个家长的咨询电话,有的是担心款式,有的是担心孩子适应不了,还有的是担心费用问题。”
念初认真听着,适时提问:“那学校当时为什么没有因为家长的反对声而放弃推广呢?”
周校长翻开文件夹,拿出一张泛黄的学生问卷:“你看,这是当时我们对全校800多名学生做的调查,有85%的学生希望‘校服能更舒适、更自由’,60%的学生说‘不想因为校服颜色被区别对待’。有个女生在问卷里写‘每次运动会,女生穿裙子跑八百米特别不方便,要是能穿和男生一样的裤子就好了’;还有个男生说‘我不喜欢蓝色,想穿浅灰色的校服,可妈妈说那是女生穿的颜色’。这些孩子的话,让我们觉得必须坚持下去——教育的本质是尊重孩子的需求,不能只看家长的意见。”
为了让念初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情况,李主任打开旧平板电脑,调出一段视频。视频里,是两年前第一次家长座谈会的场景:几十位家长坐在会议室里,有的眉头紧锁,有的举手发言,气氛格外紧张。一位妈妈站起来说:“我觉得传统校服挺好的,男生穿蓝裤子,女生穿粉裙子,一看就清楚,中性校服太奇怪了!”另一位爸爸也附和:“现在的孩子本来就容易受外界影响,穿一样的校服,会不会让他们对性别认知产生问题?”
“你看,当时的反对声真的很大。”李主任指着视频里的画面,“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我们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是组织‘校服体验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试穿中性校服样品,感受面料的舒适和款式的实用;然后是邀请教育专家来学校做讲座,讲解‘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告诉家长‘校服款式不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知,尊重孩子的选择才会’;最后是成立‘家长沟通小组’,定期和反对意见比较大的家长沟通,倾听他们的担忧,一一解答。”
周校长回忆起一次印象深刻的沟通:“有位姓王的家长,刚开始反对得最激烈,说‘我绝对不会让我女儿穿男生款式的校服’。后来我们邀请她参加校服体验日,让她试穿了浅灰色的冲锋衣外套和直筒裤。她穿上后说‘没想到这么舒服,活动起来也方便’。我们还跟她聊了她女儿的情况——她女儿喜欢打篮球,每次穿裙子打球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走光。后来她女儿试穿中性校服打篮球,笑得特别开心,那位家长看了,终于松口说‘只要孩子喜欢,穿什么都行’。”
念初把镜头转向文件夹里的家长反馈表,上面有很多家长的签名和留言。有位家长在“意见栏”里从最初的“反对”改成了“支持”,旁边还写着“试穿后觉得款式很实用,孩子很喜欢,之前是我想多了”;还有位家长写“听了专家的讲座,才明白性别平等的重要性,不能用校服颜色来定义孩子的性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