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夺嫡血风腥,独秉乾纲定乱局。
铁腕整贪除弊政,丹心勤政济苍黎。
年羹恃宠终难祸,李卫为民总不辞。
若论操劳谁最甚,世宗雍正史留碑。
在清朝的帝王群像里,清世宗胤禛绝对是个“非主流”。他爹康熙是出了名的宽厚,儿子乾隆是公认的风流,夹在中间的他,却活成了“工作狂”的代名词。这位雍正皇帝,在位仅十三年,干的活儿比好些在位几十年的皇帝都多,留下的争议也能装满一整个紫禁城。他是怎么从九龙夺嫡的血雨腥风里杀出重围?又是怎么用铁腕手段给大清“刮骨疗毒”?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位“加班狂魔”的传奇一生。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宫传来一声婴儿啼哭,四阿哥胤禛降生了。这孩子打小就透着股不一样——别的阿哥忙着在康熙面前争宠撒娇,他却喜欢躲在书房里啃书本,要么就跟着老师傅学佛法。宫里人都说,四阿哥性子冷,不爱说话,可谁也没料到,这沉默背后藏着的是能掀翻朝堂的野心。
胤禛的童年不算“顶配”。他妈乌雅氏出身不高,刚生他时还没资格亲自抚养,只能把他交给贵妃佟佳氏带大。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让他早早学会了察言观色。别的阿哥组队拉帮结派时,他却反其道而行——不拉山头,不抢风头,整天围着康熙转,要么汇报自己读了什么书,要么说自己在府里种了多少菜。康熙晚年头疼儿子们争储打得头破血流,见四阿哥这么“懂事”,心里渐渐有了好感,常夸他“性量过人,深明大义”(《清史稿》)。
但胤禛可不是真的“佛系”。他暗地里早就布下了棋子:一边和十三阿哥胤祥结下生死之交,这哥们儿后来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一边又和隆科多、年羹尧这些实权派暗中往来,一个掌京畿兵权,一个握西北重兵,都是能在关键时刻“送助攻”的狠角色。他府里的谋士戴铎更不是吃素的,早就给她画好了“夺嫡路线图”:“处英明之父子,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简单说就是——装孙子,但别真成孙子。
最绝的是他的“包装术”。别的阿哥忙着拉拢大臣,他却在圆明园里修了个“耕织图”,整天穿着农夫装拍照(画工笔画),还写诗吹嘘“愿将礼让风,遍播人间世”。这波操作直接把自己塑造成了“不争不抢的贤王”,成功骗过了大部分对手。就连后来被他收拾得最惨的八阿哥胤禩,当时都觉得四阿哥“没威胁”,还时不时跟他喝两杯。只能说,胤禛这演技,放到现在能拿奥斯卡。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太子胤礽被废,拉开了“九子夺嫡”的大幕。这可不是简单的宫斗剧,而是实打实的“权力狼人杀”——大阿哥胤禔想搞魇镇咒死太子,被康熙骂成“乱臣贼子”;八阿哥胤禩拉了一堆大臣搞“联名推荐”,反而被康熙敲打“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十四阿哥胤禵倒是得了军权,却被远派西北,离京城十万八千里。
胤禛在这场混战里,堪称“影帝级玩家”。太子第一次被废时,他没跟着踩一脚,反而站出来替太子说好话,让康熙觉得他“重兄弟情”;等八阿哥被康熙怼的时候,他又假装劝架,两边不得罪。就这么“左右横跳”,他硬是把自己摘成了“中立派”,坐看其他阿哥互相撕咬,好家伙,能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其自身硬件实力可想而知。
真正的转折点,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这年冬天,康熙在畅春园病重,身边只有隆科多等少数人。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临终前“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及隆科多,宣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这段记载后来被吵翻了天,有人说胤禛改了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其实清朝诏书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根本改不了);还有人说隆科多被他买通了,干脆伪造了遗诏。但不管怎么说,胤禛赢了——当他穿着龙袍走出畅春园时,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对手,脸色比锅底还黑。
登基那天,发生了个小插曲。八阿哥胤禩故意迟到,还在朝堂上摆脸色,想给新皇帝一个下马威。胤禛没发火,就淡淡地说了句:“兄弟们要是有事,晚点来也无妨。”转头却让隆科多把京城里的驻军全换了自己人。这一手“软中带硬”,直接让想搞事的人歇了心思。看来,这位新皇帝的刀,比谁都快。
刚坐上龙椅的胤禛,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他爹康熙虽然开创了盛世,但晚年“宽纵”过度,官员贪污成风,国库几乎空了——户部存银居然只有八百万两,连打仗的军费都凑不齐。更麻烦的是,那些不服气的兄弟还在底下搞小动作,八爷党到处散播他“得位不正”的谣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