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临朝承大统,少年智除鳌拜。
平三藩又复台湾。
北驱沙俄寇,西定漠北霾。
六十一年基业固,轻徭薄赋民怀。
帝王术里藏仁爱。
康乾开盛世,青史立高台。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紫禁城的红墙还沾着年味儿,乾清宫里却一片哭声——年仅24岁的顺治帝福临,因为爱子夭折、宠妃董鄂氏病逝,心灰意冷之下染了天花,没撑几天就咽了气。临终前,他指着年仅8岁的三儿子玄烨,断断续续留下遗诏:“立玄烨为皇太子,即日登基。”
这一年,玄烨还是个穿着龙袍都显晃的孩子。《清史稿·圣祖本纪》里写“顺治十八年正月,世祖崩,圣祖即位,年八岁”,短短十几个字,把一个孩子推上了大清最危险的位置。他不懂什么叫“帝王权术”,只知道爹没了,以后要每天坐在硬邦邦的龙椅上,听一群白胡子老头说听不懂的话;也不知道身边的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看似恭恭敬敬,实则各怀心思,尤其是那个叫鳌拜的,眼神里藏着的东西,连宫里的老太监都不敢多看。
刚登基那几年,玄烨的日子过得像“留守儿童”。每天天不亮就被太监叫起来,先给孝庄太皇太后请安,再去上书房读书——读的全是《论语》《资治通鉴》这类晦涩的书,要是背不下来,师傅会用戒尺打手心;到了上朝时间,就被太监抱到龙椅上,听大臣们讨论“盐铁赋税”“边防军务”,他插不上话,只能乖乖坐着,偶尔被鳌拜等人问一句“陛下以为如何”,也得先看孝庄太皇太后的眼色,再怯生生地说“依诸卿所议”。
最让玄烨害怕的是鳌拜。这老头长得人高马大,满脸横肉,每次上朝都站在最前面,说话声音像打雷。有一次,大臣苏克萨哈跟鳌拜吵了起来,鳌拜当着玄烨的面,撸起袖子就要打苏克萨哈,吓得玄烨差点从龙椅上滑下来。后来,鳌拜干脆找了个借口,把苏克萨哈满门抄斩,玄烨想拦,却被鳌拜一句“陛下年幼,此事当由臣等做主”堵了回去。
孝庄太皇太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鳌拜的野心越来越大,再这么下去,玄烨迟早会被鳌拜架空。但她没跟玄烨说这些,只是每天给玄烨讲“努尔哈赤打天下”“皇太极斗明朝”的故事,还偷偷给玄烨找了十几个跟他年纪相仿的少年,让他们陪着玄烨在宫里“玩摔跤”。玄烨一开始以为是太皇太后怕他孤单,后来才明白,太皇太后是在帮他培养自己的力量——这些少年,都是从八旗子弟里挑出来的勇士,以后要帮他对付鳌拜。
有一次,玄烨跟少年们摔跤时,故意问:“你们说,鳌拜是忠臣还是奸臣?”一个叫魏东亭的少年大声说:“他敢欺负陛下,就是奸臣!我们以后帮陛下收拾他!”玄烨听了,攥紧了小拳头——他知道,自己不能一直当“留守儿童”,得快点长大,把属于自己的权力拿回来。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玄烨14岁,按照规矩开始“亲政”。可鳌拜根本没把这个少年皇帝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朝堂上的大事小情,还是他说了算。有一次,鳌拜想把自己的亲信提拔为户部尚书,玄烨不同意,鳌拜当场就把奏折摔在地上,说:“陛下要是不批,这户部尚书就没人敢当!”玄烨气得脸通红,却只能忍着——他知道,现在还不是跟鳌拜翻脸的时候。
但玄烨没闲着。他表面上依旧跟少年们“玩摔跤”,甚至有时候还会拉着鳌拜一起看,故意说:“鳌少保,您看这些孩子摔得怎么样?要是您年轻的时候,肯定比他们厉害!”鳌拜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觉得玄烨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更不把他放在眼里了。可他不知道,这些少年每天都在偷偷练功夫,摔跤技巧越来越熟练,早就不是当初的“玩伴”,而是玄烨培养的“死士”。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玄烨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先以“商议要事”为由,把鳌拜召进皇宫。鳌拜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走进武英殿,刚进门就觉得不对劲——殿里没有大臣,只有十几个少年站在两边,玄烨坐在龙椅上,脸色严肃。
鳌拜刚想问“陛下召臣来有何要事”,就见玄烨一拍桌子,喊了一声:“拿下!”十几个少年立刻冲了上来,有的抱腿,有的拽胳膊,有的按肩膀。鳌拜虽然力气大,可架不住人多,加上少年们练的是“巧劲”,专门攻他的弱点,没一会儿就把他按在了地上。
鳌拜又惊又怒,大喊:“陛下好大的胆子!臣是辅政大臣,你敢抓我?”玄烨从龙椅上走下来,盯着鳌拜说:“你结党营私,擅杀大臣,独断专行,早就该抓了!”说完,就让人把鳌拜关进了诏狱。
第二天,玄烨召集大臣们,列举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说:“鳌拜欺朕年幼,把持朝政,害苦了百姓,也害了大清。朕今天抓了他,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大清的天下,是朕的天下!”大臣们早就被鳌拜欺负够了,纷纷跪下来喊“陛下圣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