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续华章,弘历登基绽曙光。
宽政仁和安社稷,武功赫赫拓封疆。
编书立典千秋业,宠佞藏奸百弊彰。
禅位归休余韵在,兴衰功过任评量。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在那雍亲王府邸之中,一声清脆的啼哭,打破了府邸的宁静,弘历诞生了。他的父亲是彼时的雍亲王胤禛,母亲则是钮祜禄氏。这孩子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仿佛天生就带着一股灵动之气,在王府的众多子嗣之中,犹如鹤立鸡群。
胤禛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先后为弘历延请了庶吉士福敏、署翰林院掌院学士朱轼、徐元梦、翰林院编修蔡世远等一众名士,为他讲授儒家经典及历史典籍。在这些名师的悉心教导之下,弘历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天资聪慧,对知识的领悟力远超常人,总是能快速掌握所学内容。仅仅12岁以前,就已“熟读四书,背诵不遗一字”,让一同学习的弟弟弘昼时常落在后面。这些名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塑造了弘历深厚的学识,更对他的性格、志向、爱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年以后,弘历曾评价说,自己“于轼得学之体,于世远得学之用,于福敏得学之基”,足见这些老师在他心中的分量。
康熙六十一年春天,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康熙帝驾临胤禛的圆明园赏花,这一次偶然的相聚,让12岁的弘历走进了康熙帝的视线。康熙帝初见弘历,便被他那聪慧的模样和不凡的气质所吸引,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这位阅人无数的帝王,心中涌起一股别样的喜爱之情,当即决定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从那以后,祖孙二人几乎形影不离。康熙帝不仅亲自教导弘历读书识字,还让他跟随皇二十一子允禧学习弓箭,跟随皇十六子允禄学习火器。在皇家的精心培养下,弘历的骑射本领日益精湛,他的身姿在猎场上愈发矫健,眼神中也多了几分坚毅与自信。
这一年的木兰秋狝,成为了弘历人生中的又一个高光时刻。康熙帝带着弘历来到永安莽喀围场打猎,康熙帝一箭射倒一只熊后,兴致勃勃地命弘历再射,想看看孙儿的胆量与技艺。弘历毫不畏惧,迅速上马,然而,意外却突然发生。那只已经倒地的熊竟然突然立起,张牙舞爪地扑向弘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弘历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与沉着,他稳稳地控住马匹,巧妙地避开了熊的攻击。康熙帝看到这一幕,心中满是赞赏,他深知,这个孙儿有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日后必成大器,不禁感叹道:“是命贵重,福将过予”,认为弘历的福气将会超过自己。
康熙帝的格外宠爱,如同为弘历的未来铺就了一条金色的道路,为他日后被立为储君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多年后,雍正帝传位给弘历的诏书中还曾提到:“圣祖仁皇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育宫中,恩逾常格。”可见,康熙帝的这一偏爱,对弘历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雍正帝即位后,秘密立储的大幕悄然拉开。雍正元年,弘历的名字被写入传位诏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尽管名义上是秘密立储,但雍正帝的一些行为却隐隐透露出对弘历的青睐。这一年正月的祈谷礼,是雍正帝正式登基后的重要典礼,结束后,雍正帝单独召见弘历,赐予他祭祀中的胙肉。
这胙肉看似普通,实则意义非凡,在古代祭祀文化中,能得到祭祀后的胙肉,是一种特殊的荣耀,这无疑是雍正帝对弘历的一种特殊暗示。同年年底,康熙帝逝世一周年,按照常理,雍正帝本应亲自前往景陵祭拜,但他却命弘历代自己前去。这一安排,让朝中大臣们心中都有了猜测,也让弘历在众人眼中的地位愈发特殊。此外,弘历的生母钮祜禄氏,早年位份并不高,但雍正帝登基后,她先是被封为熹妃,随后又进封熹贵妃,位份仅在皇后之下,高于其他皇子的生母。这一系列的举动,都让弘历在皇位继承的道路上,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
雍正十一年,弘历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时刻,他被封为和硕宝亲王。从这以后,他开始频繁地奉命主持祭陵、祭孔、祭社稷等重大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他身份地位的认可,更是对他能力的一种锻炼。雍正十三年,贵州苗民为反对改土归流,揭竿而起,反抗清朝政府。雍正帝命弘历与弘昼、鄂尔泰等人共同办理苗疆事务,这是弘历第一次真正接触实际政治。在处理苗疆事务的过程中,弘历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冷静的决策能力,他认真听取各方意见,积极参与谋划,虽然年轻,但却有着老成的政治眼光,为日后登基治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圆明园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压抑的气氛。雍正帝在处理政务时偶感不适,起初众人并未太过在意,然而,到了二十二日深夜,雍正帝的病情却突然加剧。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和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重臣应召匆匆进入寝宫,他们的脸上满是焦急与忧虑。二十三日子时,雍正帝在众人的悲痛与不舍中离开了人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