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登基承大统,少年心事谁同?
入关定鼎赖臣功。
董鄂魂断后,青灯伴梵钟。
亲政革新除弊政,汉官南北争雄。
天花一疫逝匆匆。
史书留争议,成败转头空。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的盛京,寒风卷着雪粒子,像要把这座后金都城冻成冰坨。皇宫深处的大政殿里,气氛比外面的天气还要冷——皇太极突然驾崩,没留下半个字的遗诏,一群手握兵权的王爷们正围着龙椅吵得面红耳赤。这时候,一个梳着总角的小男孩被乳母抱在怀里,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眼前的混乱,他还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这场权力游戏的最终赢家。这个男孩,就是爱新觉罗·福临,后来的顺治帝。
《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崇德八年八月庚午,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这段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是刀光剑影的政治博弈。当时最有竞争力的候选人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弟弟多尔衮,两人一个手握两黄旗,一个掌控两白旗,谁也不服谁,差点就拔刀相向。最后还是老谋深算的代善出来打圆场,提出让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招看似折中,实则是多尔衮以退为进,为后来独揽大权埋下了伏笔。
福临的童年,说好听点是“早承大统”,说难听点就是个傀儡皇帝。每天天不亮就得被太监从被窝里揪出来,穿着沉重的龙袍去上朝,听着下面一群大老爷们讨论听不懂的军国大事。多尔衮则以“皇叔父摄政王”的身份,住在紫禁城外的睿亲王府里,却把朝廷大权牢牢抓在手里。有一次,福临想给去世的生母孝庄太后加个尊号,多尔衮眼皮都没抬就驳回了:“小孩子家家懂什么朝政,好好读书就行了。”气得小皇帝躲在宫里哭了半天,却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一年,也是福临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这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消息传到盛京,多尔衮立刻意识到这是入主中原的绝佳机会,他一边安抚朝中反对意见,一边以“为崇祯帝报仇”为名,率领八旗大军向山海关进发。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前有李自成的追兵,后无援军,走投无路之下选择向清军投降——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吴三桂倒戈”。
清军入关的过程,远比想象中顺利。李自成的大顺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大多是乌合之众,在山海关一战中被清军打得落花流水。多尔衮率领大军一路南下,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就占领了北京。同年十月,多尔衮亲自护送福临从盛京迁都北京,在天坛举行了登基大典。当福临站在天坛的圜丘上,望着下面黑压压的文武百官,听着他们山呼“万岁”时,这个年仅七岁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皇权的重量。《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顺治元年十月乙卯,上亲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遣官告祭太庙、社稷。定都燕京,纪元顺治。”从此,清朝正式取代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迁都北京后,福临的日子并没有变好,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压抑。多尔衮凭借入关之功,权势越来越大,从“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名字都要放在皇帝之前,出门的仪仗比皇帝还要威风。更过分的是,多尔衮还把孝庄太后接到自己的王府里“议事”,两人经常关起门来谈上好几个时辰,外面流言蜚语满天飞,说什么的都有,懂的都懂!福临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这些流言对自己和母亲来说是奇耻大辱,可他除了默默忍受,什么也做不了。
这一时期的朝政,基本上是多尔衮一人说了算。他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剃发易服”令。多尔衮认为,汉人只有剃掉头发、穿上满人的衣服,才算真正归顺清朝,于是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个政策一出台,立刻引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江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其中最惨烈的当属“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清军为了镇压反抗,在扬州屠杀了十天,死难者超过八十万人;在嘉定更是先后三次屠城,几乎把这座历史名城变成了废墟。
福临虽然不认同多尔衮的残暴政策,但也无力阻止。有一次,他看到一份奏折,上面写着江南百姓因为反抗剃发令而被屠杀的惨状,忍不住对身边的太监说:“这样下去,百姓怎么会真心归顺我们呢?”太监吓得赶紧捂住他的嘴:“万岁爷,这话可不能乱说,要是被摄政王听到了,奴才们都要掉脑袋!”福临只好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从此更加沉默寡言。
除了“剃发易服”,多尔衮还在朝廷中大力打压异己,尤其是那些支持豪格的大臣。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一直是多尔衮的眼中钉,多尔衮先是以“谋逆”的罪名把豪格关进监狱,后来又找了个借口把他害死在狱中。豪格的妻子也被多尔衮强行纳为侧福晋,这种违背伦理的行为,让满朝文武都敢怒不敢言。福临得知豪格的死讯后,连续几天没有上朝,躲在宫里偷偷哭泣,他知道,只要多尔衮还在一天,自己就永远只是个傀儡皇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