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赵?出生在临安那金碧辉煌的皇宫之中,本应尽享荣华富贵,成为大宋江山的尊贵继承人,可命运却给他安排了截然不同的剧本。
四年后,宋度宗撒手人寰,年仅四岁的赵?被推上了皇位,史称宋恭帝。这皇位对于一个懵懂孩童来说,哪里是什么至高无上的荣耀,分明是沉重如山的负担。《宋史》记载:“咸淳十年七月癸未,度宗崩,奉遗诏即皇帝位。”
彼时的南宋朝廷,早已是千疮百孔。朝堂之上,贾似道一手遮天,把朝廷搅得乌烟瘴气,他仗着自己的权势,大肆排除异己,结党营私,把国家大事当作儿戏,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民间百姓在沉重的赋税和连年的战乱下,苦不堪言,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外部呢,元朝的铁骑在伯颜的率领下,如汹涌的潮水般,不断向南宋逼近,所到之处,城池纷纷沦陷,百姓流离失所,南宋的防线就像纸糊的一样,被轻易撕开。
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势如破竹,黄州、蓟州等地接连失守,贾似道眼看局势不妙,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不得不亲自率军出征。可他哪有什么真本事,在战场上畏畏缩缩,还没怎么打,就被元军吓得屁滚尿流,一路逃窜。这下南宋朝廷彻底慌了神,群臣纷纷上奏,要求严惩贾似道这个误国奸臣。赵?虽然年幼,但也知道贾似道罪大恶极,于是下诏将他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安置循州,还抄了他的家。这也算是给悲愤的南宋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然而,这小小的惩戒根本无法挽回南宋的颓势。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军已经兵临临安城下,那密密麻麻的军队,寒光闪闪的兵器,吓得临安城的百姓瑟瑟发抖。文天祥、张世杰等忠臣义士心急如焚,他们向太皇太后和赵?建议,赶紧从海上逃走,然后再集结力量,背城一战,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太皇太后谢道清早已被元军的气势吓破了胆,她哆哆嗦嗦地拒绝了这个提议,还派人捧着传国玉玺和降表,向元军乞降。
赵?虽然什么都不懂,但他也知道,自己这个皇帝怕是当不成了。就这样,南宋宣告灭亡,赵?被元军掳往大都,曾经的大宋皇帝,如今成了阶下囚,被降封为瀛国公,过上了屈辱的囚禁生活。他在大都的日子,充满了孤独和绝望,曾经的皇宫生活恍如隔世,如今只能在狭小的牢房里,回忆着那些美好的时光。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或许是忌惮赵?的身份,担心他会成为南宋残余势力反抗元朝的旗帜,下令将十八岁的赵?遣送到吐蕃学习佛法。从繁华的大都,来到偏远的吐蕃,赵?没有抱怨,也没有反抗,他剃度出家,法号“合尊”,从此潜心研习藏传佛教经典。他就像一只受伤的鸟儿,在佛法的世界里寻找着一丝安宁。在藏地的日子里,他刻苦学习藏文,翻译了不少佛教经典,成为了一名颇有造诣的高僧。
然而,命运对他的捉弄还没有结束。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赵?因为一首诗,被卷入了政治纷争之中,最终被元英宗赐死。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元朝统治者始终对他心存忌惮;也有的说是因为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触怒了元朝统治者。不管真相如何,赵?的一生,就像一场悲剧,从懵懂幼主到亡国囚徒,再到佛门高僧,他的命运被历史的巨轮无情碾压,充满了无奈与悲凉。
赵昰,宋度宗的庶长子,赵?的哥哥。原本按照皇位继承顺序,他是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可贾似道为了把持朝政,主张立嫡,于是赵?被立为帝,赵昰被封为吉王。这就像一场不公平的游戏,赵昰被剥夺了本该属于他的机会。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赵?和谢太皇太后被俘。就在临安城投降的前夜,赵昰和弟弟赵昺在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的护送下,偷偷潜出城外,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他们先是逃到婺州,后又辗转至温州。一路上,风餐露宿,担惊受怕,昔日的皇家尊严荡然无存,就像丧家之犬一般。在温州江心寺,陆秀夫、苏刘义、陈宜中、张世杰等人找到了他们,众人一合计,决定拥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继续扛起抗元的大旗,试图挽救南宋于危难之中。
随后,赵昰一行从江心寺来到福州,在福州,赵昰正式即皇帝位,史称宋端宗,改元景炎。新的朝廷建立了,陈宜中被任命为左丞相,张世杰为枢密副使,文天祥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陆秀夫为佥书枢密院事。他们都怀着满腔的热血,想要重振南宋,恢复山河。可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元朝怎会轻易放过他们,元军不断南下,步步紧逼,赵昰的流亡朝廷只能一路逃亡。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军进入福建,攻克建宁府,知邵武军赵时赏和知南剑州王积翁弃城而逃。赵昰君臣被迫乘船撤离福安府,先后转移至泉州、漳州、诏安、潮州等地。他们就像一群被追捕的猎物,在海上四处逃窜,为了躲避元军的追击,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那狭小的船只,就是他们的临时住所,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既要忍受海上的风浪颠簸,又要时刻担心元军的袭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