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弄人起波澜,从民至帝位尊显。
初为傀儡权旁落,史相威压难掌权。
端平更化图中兴,联蒙灭金意拳拳。
晚年昏庸奸佞蔽,头骨成碗恨绵绵。
赵昀原本不叫这个名字,他最初叫赵与莒,虽然顶着皇室后裔的名头,可到了他这一代,家族早已落魄得不成样子。他的曾祖和祖父都没什么官职,父亲赵希瓐也不过是个小小的九品县尉 。在赵与莒七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他和弟弟赵与芮只能跟着母亲全氏回到娘家寄居。舅舅是当地保长,家境还算过得去,赵与莒兄弟便在舅舅家长大,过着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的日子,每天穿的是粗布衣衫,吃的是糙米饭,谁能想到,日后他竟会登上皇位呢?
然而,命运就爱开玩笑。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一场大雨改变了赵与莒的人生轨迹。当时,权臣史弥远的心腹余天锡回乡参加科举考试,路过绍兴时,突然遭遇大雨,便跑到全保长家避雨。全保长一看是史弥远的门客,那可不得好好招待嘛,于是就把赵与莒兄弟介绍给了余天锡,还特意强调这俩孩子可是皇室血脉。余天锡回到京城后,就把这事告诉了史弥远。史弥远正发愁怎么废掉太子赵竑呢,一听这话,眼睛立马就亮了,赶忙派人把赵与莒兄弟接到临安亲自考察。
这赵与莒长相端正,往那一站,就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气质,史弥远一看就喜欢得不得了。史弥远还让赵与莒写字,结果他一挥笔,写下“朕闻上古”四字,史弥远当时就震惊了,心里想着:“这难道就是天命所归?”不过,为了防止废立太子的计谋泄露,史弥远还是先把兄弟二人送回了全保长家,等待合适的时机。
一年后,史弥远再次把赵与莒兄弟接到临安。他找到当时的名儒郑清之,私下对他说:“皇子赵竑不能担当大任,听说赵与莒很贤良,你可得好好教导他。要是这事成了,我现在这个宰相的位置就是你的了。但你千万记住,这事绝对不能泄露出去,不然,你我两家可都得满门抄斩。”郑清之哪敢不听啊,只好答应下来。从那以后,郑清之就尽心尽力地教导赵与莒,还拿出高宗的字画让他临摹,并且在史弥远面前一个劲儿地夸赞赵与莒,说他如何如何不凡。史弥远听了,废立太子的想法就更加坚定了。
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在史弥远的运作下,赵与莒被立为沂王赵抦之后,还改了个名字叫贵诚。这一步可太关键了,等于是人为地把他变成了宁宗的亲侄子,这下他就具备了当选皇子的资格。与此同时,史弥远还在宁宗面前不停地说赵竑的坏话,挑拨赵竑与宁宗、杨皇后之间的关系,慢慢地,宁宗和杨皇后对赵竑也越来越不满了。史弥远一看时机差不多了,就向宁宗建议增立赵贵诚为皇子,可宁宗心里还是偏向赵竑的,毕竟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赵竑才是他的亲侄子,所以就没同意史弥远的建议。
赵竑这边呢,也不太懂事,他对史弥远的专权擅政非常不满,还到处乱说。他把史弥远和杨皇后做的那些不法之事都记录了下来,放狠话 :“等我当了皇帝,一定要把史弥远发配到八千里之外。”他还指着地图上的琼、崖两地说:“就把他流放到这里。”甚至私下里给史弥远起外号叫“新恩”,意思就是要把史弥远流放到新州或恩州去。他老师真德秀一看这情况,赶紧劝他要韬光养晦,别这么锋芒毕露,可赵竑根本就听不进去。这下好了,他这些言行全都被史弥远知道了,史弥远能不害怕吗?于是就更加坚定了要废掉他的决心。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八月,宁宗病重。史弥远一看,机会终于来了,他赶紧派郑清之去沂王府,向赵贵诚表明自己要拥立他为帝的意思。赵贵诚一开始不说话,郑清之急得不行,说:“丞相因为信任我,才让我来跟你说这事,你倒是给个话呀,不然我怎么回去交差?”赵贵诚这才拱手回答:“绍兴老母尚在。”这话看似答非所问,实际上既表明了自己想当皇帝的心思,又显得很稳重,没有轻易表态。郑清之回去把这话告诉史弥远,两人都觉得赵贵诚不简单。
宁宗弥留之际,史弥远开始实施他的废立计划。他把两府大臣和负责起草诏书的翰林学士都拦在宫外,然后另外召郑清之和直学士院程佖入宫,假传圣旨,把赵贵诚立为皇子,赐名昀,还授他武泰军节度使、成国公。这下,赵昀和赵竑的地位就一样了,也为赵昀继承皇位打下了基础。
闰八月三日,宁宗去世。关于宁宗的死因,一直是个谜。《宋史》里援引邓若水的奏章,说宁宗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谋害的,很可能就是史弥远急于废立太子干的好事。还有记载说宁宗病重时,史弥远献了百粒金丹,宁宗吃了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不管真相到底如何,反正宁宗一死,赵昀在史弥远的扶持下,顺利登上了皇位,是为宋理宗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