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遥远的救世主续集 > 第66章 哑掉的耳朵

遥远的救世主续集 第66章 哑掉的耳朵

作者:非相菩提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9 18:47:21

小镇的夜风带着阿尔卑斯山麓特有的清冷,吹进“夜莺与玫瑰”旅馆三楼的窗户。

丁元英的房间没有开灯,只有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幽光映在他毫无血色的脸上。

艾米丽在走廊里来回踱步,攥着手机的手心全是冷汗。

已经八个小时了,整整八个小时,从丁元英走进这个房间开始,他就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没有回复任何一条信息,没有接听任何一通电话,仿佛人间蒸发。

一种不祥的预感攫住了艾米丽的心,她终于拨通了那个她最不想在深夜打扰的号码。

电话几乎是立刻被接起,苏清徽的声音冷静得可怕:“怎么了?”

“苏总,丁先生他……他有点不对劲。”艾米丽的声音抑制不住地发颤,“我刚才用备用房卡开门进去看了一眼,他现在处于某种自我封闭状态,眼神聚焦困难,对提问反应延迟。我叫了他三声,他才抬头看我一眼,然后又继续盯着屏幕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果断的指令:“待在门口,别再进去,我马上到。”

苏清徽赶到时,丁元英正坐在书桌前,背对着门。

他没有用电脑,而是用一支削得极尖的铅笔,在一张A4纸上反复描画着一组复杂的声波曲线。

那专注的姿态,仿佛一位正在破解宇宙终极密码的数学家。

房间里唯一的声响,是铅笔尖与纸张摩擦时发出的沙沙声,细微、均匀,却又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偏执。

苏清徽放轻脚步走过去,目光落在那张纸上。

密密麻麻的曲线旁,有一个用德语写下的小小的标注,字迹凌乱而潦草,像是在极度混乱中捕捉到的一丝灵感。

在纸张的右下角,她看到一行更清晰的字迹:“4.2hz=哀伤?”

一个等式,一个问号。

苏清徽的心猛地一沉。

她知道4.2赫兹是人耳几乎无法辨别的次声波,通常与自然界的巨大能量活动,如地震、风暴相关。

他竟然在试图用物理频率去量化一种人类最复杂的情感。

“你在听什么?”她用尽可能平缓的语气轻声问道,仿佛怕惊扰到一个正在梦游的人。

丁元英的动作停滞了。

他握着铅笔的手悬在半空,过了足足十几秒,才缓缓转过身。

他的目光落在苏清徽脸上,却没有焦点,像是在看她,又像是透过她在看别的什么东西。

那种眼神空洞而深邃,让苏清徽感到一阵陌生的寒意。

他又看了她很久,久到房间里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然后,他的嘴唇动了动,声音干涩而缓慢,每一个字都像是从深井里打捞上来一般费力:“我……听不太清你现在的情绪。”

那一瞬间,苏清徽感觉自己浑身的血液都凉了。

她终于明白了,之前在柏林,丁元英策划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声音仪式”,那场用交响乐、次声波、市场数据和人性恐惧交织而成的盛大演出,对他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不止是一场商业策划,更不是一次心理战术。

他在用他唯一的方式“说话”。

他将自己所有的感知、情感、逻辑、判断力,全部编码成频率和波形,发射了出去。

而现在,这场倾尽所有的表达耗尽了他,让他失去了“听”懂别人情绪的能力。

他变成了一台只有发射功能,却没有接收功能的精密仪器。

苏清徽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

她知道,此刻任何惊慌和追问都毫无用处,更不能让德方察觉到丁元英的异常。

她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在他搭建好的舞台上,代替他完成最关键的临门一脚。

第二天清晨,苏清徽没有通知任何人,独自驱车前往克劳斯纳尔工厂。

她绕过了海因茨的办公室,直接找到了工厂的技术总监,那个以严谨和刻板着称的女人——埃里卡·沃尔夫。

会客室里,埃里卡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眼神锐利如鹰,审视着这位不请自来的东方女性。

她以为对方会像之前的收购代表一样,摊开一叠厚厚的合同,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论利润、效率和就业保障。

但苏清徽什么都没拿,只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本边缘已经泛黄的旧相册,轻轻推到埃里卡面前。

“沃尔夫女士,我今天来,不是谈合同的。”苏清徽的语气平静而诚恳,“只是想请您看一些东西。”

埃里卡皱了皱眉,狐疑地翻开相册。

第一页,是一张黑白合影,照片上几十个年轻的德国女孩穿着统一的工装,笑容灿烂,背景是克劳斯纳尔工厂初建时的厂房。

照片下方用隽秀的德语花体字标注着:1953年,第一批女工。

她们的母亲和祖母,曾是战争的受害者。

往后翻,是1978年罢工现场的照片,工人们举着标语,与管理层对峙,但照片的焦点却是一位老者,在人群中耐心调解。

苏清徽指着照片解释:“这位是您的父亲,当时的老厂长。李哲的父亲告诉我们,是您父亲的智慧保住了所有人的饭碗。”

埃里卡的呼吸微微一滞。

她的指尖抚过照片粗糙的边缘,最后停留在相册的最后一页。

那不是一张照片,而是一张被精心保存的横幅原件的扫描图,红色的底布上,用白色油漆刷着一行遒劲有力的大字:“wir bauen Zukunft mit h?nden”(我们用手建造未来)。

“这是你们建厂时的标语。”苏清徽说。

埃里卡盯着那行字,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良久,她发出一声短促的冷笑,抬起头,目光带着一丝嘲弄:“真没想到,你们中国人现在也学会演温情戏码了?用我们的历史来博取同情?”

苏清徽摇了摇头,目光清澈地迎上她的审视:“这不是演戏。因为这些字,我们团队里也有人记得。他叫李哲,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是这家工厂最好的技师。他们一辈子都在用手建造未来,只是他们的未来,后来断掉了。”

埃里卡的身体不易察觉地僵了一下。

当晚,一场闭门会议在克劳斯纳尔工厂的老档案室里召开。

召集人是埃里卡,与会者是十几位已经退休或仍在岗的老技师,他们是这家工厂真正的灵魂。

埃里卡没有多说一个字,只是将那张写着“我们用手建造未来”的横幅照片投射在墙上。

随后,她播放了一段视频。

视频内容很简单,只有一个中国年轻人,在灯火通明的工作台前,一丝不苟地修复一台老旧的测距仪。

从清洗每一个零件,到重新绕制线圈,再到最后的校准,整整四个小时的录像被快进播放,但每一个关键步骤都恢复了原速。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只有视频里零件碰撞的清脆声响。

当李哲拧上第三颗固定螺丝时,角落里一位白发苍苍的退休钳工突然发出一声压抑的哽咽。

他颤抖地指着屏幕,声音沙哑:“上帝……那个孩子拧螺丝时,食指轻轻回勾一下卸掉残余应力的手势……跟我父亲,跟我父亲一模一样!”

一句话,像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

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他们看的不再是一个中国年轻人在炫技,而是一个失传已久的传承,在异国他乡的另一双手上,奇迹般地复活了。

最终,众人达成一致:他们将以个人身份,出席中方举办的“技术祭典”,去亲眼见证。

消息很快传到了海因茨的耳中。

这位老人听完汇报后,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支持,只是平静地下达了一道命令:“仪式当天,关闭主厅所有的吊灯,只留下每个工作台顶上的那盏照明灯。”

下属愣住了,不解地问为什么。

海因茨没有解释。

因为那是克劳斯纳尔工厂百年来的一个传统,只有在夜间为了攻克技术难关而集体加班时,才会熄灭大灯,用工作台的灯光汇聚成一片星海。

那光,代表着专注、传承与荣耀。

与此同时,在旅馆房间里,丁元英靠着一杯接一杯的黑咖啡维持着最后的清醒。

他已经完全放弃了去感知和理解,转而用最纯粹的逻辑和概率来进行推演。

他像一个战场指挥官,在沙盘上布置着兵力。

他写下三条简短的指令,交到艾米丽手中。

“第一,通知李哲,在仪式结尾,完成最后校准后,增加一分钟的全场静默。”

“第二,安排翻译,务必在海因茨先生从座位上起身,准备离席前的半秒钟内,走到他身边,插入一句话。”

“第三,确保现场所有的录音设备全部开启,尤其是预先安装在德方代表团座椅下方的震动传感器,把灵敏度调到最高。”

艾米丽满心困惑,但还是点头记下。

丁元英看着窗外,眼神空洞地解释了一句,像是在对她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我不再能感知情绪,但我可以计算共振。哭泣、愤怒、喜悦,甚至是压抑的激动,都会在人体内部产生特定的微小振动频率。我需要一个信号。”

仪式当天,克劳斯纳尔工厂巨大的主厅里,上百盏吊灯全部熄灭,只有一座座独立的工作台顶灯亮着,光线汇聚在中央那台被修复如新的测举仪上,气氛庄严肃穆得像一场祭典。

李哲在所有德国老技师的注视下,完成了最后的校准。

当指针稳稳地指向零位时,他后退一步,深深鞠躬。

按照丁元英的指令,全场陷入了一分钟的绝对静默。

没有掌声,没有言语。只有光,和沉默。

一分钟后,海因茨缓缓站起身,似乎准备结束这场仪式。

就在他转身的瞬间,中方的翻译快步上前,在他耳边用德语低语了一句。

“丁先生说,我们不是来带走你们的过去,而是想让你们的孩子,在未来也能听到今天这样的回响。”

老人的脚步猛地顿住。

他缓缓地转过身,深邃的目光第一次如此认真地扫过在场的每一张年轻的中国面孔,最终,落回到那台静静矗立的测距仪上。

他沉默了很久,没有说一个字。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要拂袖而去时,海因茨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

他将手伸进自己那身剪裁得体的西装内袋,摸索了片刻,取出了一枚小小的、闪着黄铜光泽的旧式校准砝码。

他走到工作台前,将那枚砝码轻轻地,放在了复原的仪器旁边。

这个动作极其轻微,但在几公里外的旅馆房间里,丁元英面前的电脑屏幕上,一条数据图谱瞬间飙起一个尖锐的峰值。

峰值的频率、振幅、衰减曲线,与他数据库中标注为“压抑泪水所引发的躯干微颤波段”的数据,完全吻合。

丁元英看着那条曲线,脸上依旧没有任何表情。

他无法共情现场的激动,也无法感受那份跨越国界的尊重。

但他知道,他赢了。

他在笔记本上,用铅笔冷静地写下四个字:信号已送达。

仪式结束了,中方团队带着克制的喜悦离开了工厂。

巨大的主厅重归寂静,只剩下工作台的灯光还亮着。

所有人都以为,这场漫长的博弈终于尘埃落定。

然而,没有人知道,那枚小小的黄铜砝码,在工作灯下安静地躺着,像一个未被解读的句子,等待着黎明前最后的标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