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13章 诸葛恪北伐溃师,东兴胜后遭族诛

魏纪八

公元253年

春季,正月初一,蜀汉大将军费祎和众将领在汉寿举行盛大聚会,郭修也在座。费祎畅饮至大醉,郭修起身刺杀费祎,将他杀死。费祎生性博爱,对人没有疑心。越巂太守张嶷曾写信告诫他说:“从前岑彭率军出征,来歙手持符节,结果都被刺客杀害。如今将军位高权重,对新近归附的人过于信任优待,您应当借鉴过去的事情,对此稍加警惕。”费祎没有听从,所以遭此大祸。

朝廷下诏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

魏国将领王昶、毋丘俭听说东路军队失败,便各自烧毁营寨撤退。朝廷商议要贬黜众将领,大将军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诸葛诞的建议,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这是我的过错,众将领有什么罪呢!”于是全部赦免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安东将军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只削去了司马昭的爵位而已。又任命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毋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

这一年,雍州刺史陈泰请求下令让并州与他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军队还没集结,雁门、新兴二郡的胡人因为要远征,于是惊恐反叛。司马师又向朝廷官员谢罪说:“这是我的过错,不是陈雍州的责任!”因此人们都既惭愧又心悦诚服。

对此,习凿齿评论说:司马大将军把两次失败归为自己的过错,过错消除而事业兴盛,可称得上明智啊。如果避讳失败、推卸过错,把责任归咎于各种事物,常常执着于自己的功劳而隐瞒失败,就会使上下离心,贤能和愚笨的人都离散解体,那就太荒谬了!作为君主,如果能遵循这个道理来治理国家,行为有过失却能名扬天下,军事受挫却最终能战胜敌人,即使失败上百次也可以,何况只有两次呢!

光禄大夫张缉对司马师说:“诸葛恪虽然打了胜仗,但不久就会被诛杀。”司马师问:“为什么这么说?”张缉说:“他的威势震慑君主,功劳盖过全国,这种情况想不死都难啊!”

二月,吴**队从东兴返回。吴国进封太傅诸葛恪为阳都侯,加授荆州、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诸葛恪于是产生了轻敌之心,又想出兵伐魏。众大臣认为多次出兵会使百姓疲惫不堪,所以一同劝谏诸葛恪,可是诸葛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据理力争,诸葛恪下令把他扶出去。接着诸葛恪撰写文章向众人晓谕说:“凡是敌对的国家想要相互吞并,就像仇人想要相互除掉一样。有仇人却让他滋长,祸患如果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会落在后人身上,不能不做长远考虑啊。从前秦国只占有关西地区,还能吞并六国。如今拿魏国和古代的秦国相比,土地是秦国的几倍;拿吴国和蜀国与古代的六国相比,还不到六国的一半。然而现在之所以能与魏国抗衡,只是因为曹操时期的士兵,到现在正好都已用尽,而后来出生的人还没有长大,正是敌人力量衰弱、尚未强盛的时候。加上司马懿先诛杀了王凌,接着自己也死去了,他的儿子年幼弱小却承担了那里的重任,即使有有智谋计策的人士,也不能得到施展运用。现在讨伐他们,正是他们遭遇厄运的时机。圣人急于抓住时机,确实说的就是今天这种情况。如果顺从众人的情绪,怀有苟且偷安的打算,认为长江的天险可以世代相传,不考虑魏国的最终发展,却因为今天的情况就轻视它以后的发展,这就是我长久叹息的原因啊!如今听说众人有的因为百姓还很贫困,想要致力于休养生息,这是不懂得考虑国家的大危险而吝惜小的辛劳。从前汉高祖幸运地拥有三秦之地,为什么不关闭函谷关守住险要之地来自我娱乐,却要出兵攻打楚国,自身遭受创伤,铠甲头盔上长满了虱子,将士们厌倦困苦,难道是甘心冒着刀枪剑戟的危险而忘记安宁吗?就是考虑到长久下去双方不能并存罢了。每当我阅览荆邯劝说公孙述进取的图谋,近来又看见家叔父诸葛亮上表陈述与敌人竞争的计策,没有不感慨叹息的!我日夜辗转反侧,所考虑的就是这些,所以姑且陈述愚见,来让各位君子了解。如果有一天我去世了,志向计划不能实现,也希望让后代知道我的忧虑,能在后世引起思考。”众人虽然心里都认为不可以,但也没有人再敢反驳。

丹杨太守聂友一向和诸葛恪关系好,就写信劝谏诸葛恪说:“已故的皇帝本来有遏制东关的计策,但是计划没有施行;如今您辅佐大业,完成了先帝的志向,敌人自己远道而来送死,将士们凭借您的威德,挺身而出拼死作战,一下子建立了非凡的功勋,难道不是宗庙神灵、国家的福分吗!应当暂且按兵不动,养精蓄锐,观察时机再行动。如今乘此势头想要再次大规模出兵,天时不允许却要执意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私下里认为不妥。”诸葛恪在自己写的文章后面题了字,写信答复聂友说:“您说的虽然有自己的道理,但您没有看到天下的大势,请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就可以开窍醒悟了。”

滕胤对诸葛恪说:“您接受伊尹、霍光那样的托付,对内安定朝廷,对外击败强敌,名声震动天下,天下人没有不感到震动的,百姓的心里,都希望能承蒙您的治理而得以安宁。如今在劳役之后,轻率地发动军队出征,百姓疲惫力量耗尽,远方的敌人已有防备,如果攻城不能攻克,在野外抢掠没有收获,这是丧失先前的功劳而招致后来的责备啊。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军队,观察时机再出兵。况且军事是国家大事,事情要靠众人来成就,众人如果不高兴,您独自怎能安心呢!”诸葛恪说:“众人说不行,都是没有经过盘算、只想着苟且偷安的人。而您也这样认为,我还有什么指望呢!以曹芳的昏庸无能,政权却在权臣手中,他们的百姓和大臣,本来就有离心。如今我凭借国家的资财,借着战胜的威势,那么前往哪里不能攻克呢!”

三月,诸葛恪大规模征发各州郡二十万兵力再次入侵魏国,任命滕胤为都下督,掌管留守事务。夏季,四月,吴国实行大赦。

蜀汉的姜维自认为熟悉西方风俗,加上自己有才能和武力,就想要引诱各羌族、胡族作为自己的羽翼,认为从陇山以西,可以割据占有。常常想大举兴兵,费祎常常限制他不允许。给他的兵力也从不超过一万人,还说:“我们比起丞相差得远了,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我们呢!不如暂且保卫国家治理百姓,谨慎守护社稷,至于建功立业的事,还是等待有才能的人吧,我们就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把成败寄托在一次行动上了;如果不如所愿,后悔也来不及了。”等到费祎死后,姜维得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于是率领数万人从石营出兵,包围了狄道。

吴国诸葛恪入侵淮南,驱赶抢掠百姓。众将领中有人对诸葛恪说:“如今率军深入敌境,边境的百姓,必定会相继远逃,恐怕军队劳累却功劳甚少,不如只围攻新城,新城被困,救兵必定到来,等救兵到了再图谋他们,这样才能大获全胜。”诸葛恪采纳了这个计策,五月,回军包围新城。

面对吴国的侵扰,朝廷下诏命太尉司马孚统领二十万大军前往抵御。大将军司马师向虞松询问说:“如今东西两边都有战事,两处都很紧急,而众将领意志消沉,这该怎么办?”虞松说:“从前周亚夫在昌邑坚守壁垒而吴、楚军队自行失败,事情有看似弱小而实际强大的情况,不能不仔细考察。如今诸葛恪发动他全部的精锐部队,足以肆意施暴,现在却屯兵坚守新城,想要借此引出我军一战罢了。如果他攻城不下,求战不成,就会让军队疲惫,势必会自行撤退,众将领不径直进军,正是对您有利啊。姜维拥有重兵却孤军响应诸葛恪,依靠抢掠我们的麦子为食,不是能根深蒂固的敌人。况且他认为我们全力应对东边,西边必定空虚,所以才径直进军。如今如果让关中各军日夜兼程急速奔赴,出其不意,他大概就会逃跑了。”司马师说:“好,就按你说的办!”于是派郭淮、陈泰率领关中的全部军队,解除狄道之围;又命令毋丘俭等人按兵不动坚守阵地,把新城交给吴国。陈泰进军到洛门,姜维粮草耗尽,撤退返回。

扬州牙门将涿郡人张特守卫新城。吴国人连续几个月攻打新城,城中士兵合计三千人,生病和战死的超过半数,而诸葛恪修筑土山加紧进攻,眼看城墙即将陷落,难以守住。张特于是对吴国人说:“如今我没有心思再战了。但是魏国的法律规定,被进攻超过一百天而救兵不到的,即使投降,家人也不会受到牵连;自从遭受进攻以来,已经九十多天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多人,战死的已经超过半数,城池虽然陷落,还有一半人不愿意投降,我应当回去劝说他们,让他们区分善恶,明天早上送上名单,暂且把我的印绶交给你们作为信物。”于是就把他的印绶扔给吴国人。吴国人听信了他的话却没有拿印绶。张特于是趁夜拆除各房屋的木材栅栏,修补城墙的缺口,建成双重防线,第二天,对吴国人说:“我只有战斗到死罢了!”吴国人听后非常愤怒,就进军攻打城池,却不能攻克。

此时,恰逢大暑,吴国士兵疲惫不堪,加上饮用了不干净的水,导致发生腹泻、浮肿,生病的人超过半数,死伤的人遍地都是。各营的官吏每天报告生病的人很多,诸葛恪认为是欺骗他,想要斩杀报告的人,从此没有人再敢说话。诸葛恪内心意识到计策失误,却以攻城不下为耻,愤怒表现在脸上。将军朱异因军事问题违背诸葛恪的意思,诸葛恪立刻剥夺了他的兵权,并把他贬回了建业。都尉蔡林多次陈述军事计策,诸葛恪都不采用,蔡林只好骑马投奔魏国。魏国众位将领探知吴**队已经疲惫,于是进军救援。秋季,七月,诸葛恪率军撤退,士兵受伤生病,在路上蹒跚行走,有的跌倒在沟壑里,有的被俘虏,活着的和死去的都令人哀痛,大小士兵都哀叹呼喊。而诸葛恪却安然自若,外出在长江的小洲上住了一个月,还计划在浔阳开垦田地;吴国的诏书接连不断地征召,他才慢慢回师。从此百姓就对他很失望,怨恨之言兴起。

这时,汝南太守邓艾对司马师说:“孙权已经去世,吴国的大臣们还没有真心归附。吴国的名门大族都拥有私人武装,他们倚仗兵力仗恃权势,完全能够违抗命令。诸葛恪刚刚执掌国政,而朝廷内部没有君主(指孙权)的支持,他不考虑安抚上下臣民来建立根基,却争着处理外部事务,残暴地役使百姓,让全国的兵众被困在坚固的城池下,死亡的人数以万计,最终带着灾祸返回,这正是诸葛恪获罪的时候啊。从前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受到当时君主的信任,君主去世后他们还是失败了,何况诸葛恪的才能还比不上这四位贤人,又不考虑大的祸患,他的灭亡指日可待。”

八月,吴**队返回建业,诸葛恪排列军队作为前导和随从,回到府馆,立即召见中书令孙嘿,并厉声对他说:“你们怎么敢屡次胡乱拟定诏书!”孙嘿惶恐不安地告辞出来,借病回家。

诸葛恪出征之后,朝臣们所奏请任命的县令、县长等官职人员,全部被罢免更换,他更加注重整治威严,对很多人加以责罚,将要进见他的人没有不紧张得屏住呼吸的。他又更换宫中的侍卫人员,任用自己亲近的人;还下令整肃军队,想要出兵前往青州、徐州。

孙峻趁着百姓对诸葛恪多有怨恨、众人对他心存不满的机会,在吴王面前诬陷诸葛恪,说他想要发动叛乱。冬季,十月,孙峻与吴王谋划设置酒宴邀请诸葛恪。诸葛恪将要入宫的前一夜,精神烦躁不安,整夜没有睡着,另外家里多次出现妖怪,诸葛恪对此产生怀疑。第二天,他把车停在宫门,孙峻已经在帷幕中埋伏了士兵,担心诸葛恪不按时进来,事情泄露,就自己出来见诸葛恪说:“使君如果身体不适,自然可以等以后再说,我会详细禀告主上。”想以此试探诸葛恪的心意。诸葛恪说:“我会尽力进去。”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人秘密写信给诸葛恪说:“今天的布置不同寻常,怀疑有别的缘故。”诸葛恪把信给滕胤看,滕胤劝诸葛恪回去。诸葛恪说:“小辈们能做什么!只是担心在酒食中下毒罢了。”诸葛恪入宫,带着剑穿着鞋上殿,上前谢罪后回到座位。摆上酒,诸葛恪因怀疑而没有喝。孙峻说:“使君的病还没有痊愈,有平时服用的药酒,可以取来。”听到这话,诸葛恪的心情才安定下来。他另外喝自己带来的酒,酒过几巡,吴王回内宫。孙峻起身去厕所,脱下长衣,穿上短服,出来说:“有诏书逮捕诸葛恪。”诸葛恪惊慌站起,拔剑还没拿到,孙峻的刀已经砍了下来,张约从旁边砍孙峻,却只伤到他的左手,孙峻随手砍张约,砍断了他的右臂。武卫之士都跑上殿来,孙峻说:“要抓的是诸葛恪,现在他已经死了!”命令全部放下刀,于是清理场地重新饮酒。诸葛恪的两个儿子诸葛竦、诸葛建听说宫中的变故,就带着他们的母亲想要逃奔魏国,孙峻派人追杀了他们。并用苇席裹着诸葛恪的尸体,用竹篾捆住腰部,扔到石子冈。又派遣无难督施宽到将军施绩、孙壹的军队中,在公安杀了诸葛恪的弟弟奋威将军诸葛融,以及他的三个儿子。诸葛恪的外甥都乡侯张震、常侍朱恩,都被灭了三族。

临淮人臧均上表请求收葬诸葛恪,说:“雷电猛烈,不会持续一个早晨;狂风大作,很少有一整天不停的;然而之后还会有**,用来滋润万物。可见天地的威严,不会持续十天甚至十二天;帝王的愤怒,也不应毫无节制。我凭着愚妄无知,不顾忌讳,敢冒着杀身之罪,希望能赶上这风雨般的机遇(指帝王回心转意)。想到已故太傅诸葛恪,罪行累累、恶贯满盈,自取灭亡,父子三人的首级,在街市上悬挂了很多天,观看的人有几万,骂声成风;国家的大刑,震慑了所有的人,老人小孩,没有没看见的。人之常情对于事物,往往乐极生悲,看到诸葛恪曾经尊贵显赫,世间无人能比,身处三公宰辅之位,已经历时多年,如今被诛杀,下场却和禽兽无异,看完之后情感反转,怎能不令人悲痛!况且已经死去的人,和土壤融为一体,即使再去凿挖砍刺,也不能再加害于他。希望圣朝效法天地,愤怒不超过十天,让他的乡里故旧或原来的官吏百姓用普通士兵的衣服收敛他,赐给他三寸厚的棺材。从前项羽得到殡葬的待遇,韩信获得收敛的恩惠,这正是汉高祖彰显神明声誉的举动啊。希望陛下发扬三皇的仁德,垂怜怜悯之心,让国家的恩泽施加到被诛杀者的尸骨上,使他们再得到无尽的恩惠,这样来向远方传扬美名,劝诫天下人,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从前栾布假传命令祭祀彭越,我私下里对他感到遗憾,他不先请示主上而擅自行事来放纵自己的情感,他能不被诛杀,实在是幸运。如今我不敢公开宣扬这道表章来显露陛下的恩德,只是恭敬地亲手书写,冒昧地陈述,恳请圣明的陛下哀怜体察。”于是吴王和孙峻允许诸葛恪的旧部收敛安葬他。

当初,诸葛恪年轻时就有盛名,吴大帝孙权非常器重他,而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常常为此担忧,并说:“他不是能保全家族的人。”诸葛瑾的朋友奋威将军张承也认为诸葛恪一定会使诸葛氏败落。陆逊曾经对诸葛恪说:“在我之上的人,我一定侍奉他,和他一同升迁;在我之下的人,我就扶持帮助他;如今看您气势凌驾于上级之上,心意蔑视下级,这不是安定德行的根基啊。”蜀汉侍中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恪再次攻打淮南时,越巂太守张嶷给诸葛瞻写信说:“东吴君主刚刚去世,皇帝实在年幼弱小,太傅肩负托孤的重任,这又谈何容易!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尚且有管叔、蔡叔散布流言的变故,霍光受重任,也有燕王、盖长公主、上官桀叛乱的阴谋,全靠周成王、汉昭帝的英明才避免了灾难。从前常听说东吴君主生杀赏罚,不委任给下属,如今又在临终之时,仓促召见太傅,托付后事,实在令人担忧。况且吴、楚之地的人性格急躁,这是过去就有记载的,而太傅离开年幼的君主,涉足敌国境内,恐怕不是好计策、长远打算。虽然说东吴纲纪严明,上下和睦;但万一有失,不是明智之人应有的考虑。拿古代的事对照现在,现在的事就像古代的事一样,若不是您向太傅进献忠言,谁还会有直言劝谏的呢!不如撤回军队,推广农耕,致力于施行恩德恩惠,几年之内,东西(指吴、蜀)一同进军,实在不算晚,希望您深入考虑!”诸葛恪最终因此失败。

诸葛恪被杀以后,吴国群臣就一起商议上奏,推举孙峻为太尉,滕胤为司徒。有谄媚孙峻的人说:“国家政务应当由皇族掌握,如果滕胤担任亚公(司徒位次于太尉),他名声一向很重,众人之心归附,后果不可估量。”于是上表任命孙峻为丞相、大将军,让他都督中外诸军事,又不设置御史大夫;从此士人感到失望。滕胤的女儿是诸葛恪儿子诸葛竦的妻子,滕胤因此请求辞职。孙峻说:“鲧和禹是父子,罪行却不相连及,滕侯您有什么可顾虑的!”孙峻和滕胤虽然内心不融洽,但表面上相互包容,进封滕胤为高密侯,还像以前一样共事。

齐王孙奋听说诸葛恪被诛杀,便出兵住在芜湖,想要到建业观察局势变化。傅相谢慈等人劝谏,孙奋便杀了他们,孙奋因此被废为平民,并迁徙到章安。

南阳王孙和的妃子张氏,是诸葛恪的外甥女。先前诸葛恪有迁都的想法,就派人修建武昌宫,民间有人说诸葛恪想迎接孙和立他为帝。等到诸葛恪被诛杀,丞相孙峻借此剥夺了孙和的印玺绶带,并把他迁徙到新都,又派使者追去赐死。当初,孙和的小妾何氏生下儿子孙皓,其他姬妾生下儿子孙德、孙谦、孙俊。孙和临死前,和张妃告别,张妃说:“吉凶应当相随,我绝不会独自活下去。”最后也自杀了。何氏说:“如果都跟着去死,谁来抚养孤儿!”于是抚育孙皓和他的三个弟弟,他们都依靠何氏才得以保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