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12章 淮南一叛与孙权临终托孤

资治通鉴新译 第112章 淮南一叛与孙权临终托孤

作者:姣姣明月8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08:23:51

魏纪七

公元250年

夏季,五月,魏国任命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

起初,会稽人潘夫人受到吴王的宠爱,生下小儿子孙亮,吴王很疼爱他。全公主已经和太子孙和有矛盾,想预先给自己找个靠山,便多次称赞孙亮的美德,并把丈夫的侄子全尚的女儿嫁给了孙亮。吴王因为鲁王孙霸结党营私陷害兄长,心里也十分厌恶他,对侍中孙峻说:“子弟不和睦,臣下分帮结派,将会像袁家那样败亡,被天下人耻笑。如果只立一人为太子,怎么会不乱呢!”于是有了废黜孙和、立孙亮为太子的想法,但还犹豫了好几年。孙峻是孙静的曾孙。

秋季,吴王把太子孙和软禁起来。骠骑将军朱据见状,赶忙劝谏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加上他本性仁孝,天下人都归心于他。从前晋献公因为听信骊姬而导致申生死亡,汉武帝因为相信江充而使戾太子冤死,臣私下担心太子承受不了这样的忧愁,即使将来立起思子之宫,也没有什么用了!”但是吴王不听。随后,朱据和尚书仆射屈晃率领众将官们头抹泥、自绑双手,连日到宫门请求释放孙和;吴王登上白爵观,看到这情景,心里非常厌恶,就命令朱据、屈晃等人“不要无事找事”。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各自上书恳切劝谏,朱据、屈晃也坚持劝谏不止;吴王大怒,就下令将陈正、陈象灭族。又把朱据、屈晃拉进宫殿,两人仍然口头劝谏,叩头流血,言辞语气毫不屈服。吴王下令各打他们一百杖,将朱据降职为新都郡丞,屈晃被罢官遣回故乡,朝中官员因劝谏而被诛杀、流放的有几十人。随后将太子孙和废为平民,迁到故鄣,并赐死了鲁王孙霸。另外,又诛杀了杨竺,把他的尸体扔进长江,还诛杀了全寄、吴安、孙奇,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勾结孙霸诬陷孙和的缘故。起初,杨竺年轻时就有声名,而陆逊说他最终会失败,就劝杨竺的哥哥杨穆和他分家别族。等到杨竺败亡,杨穆因为多次劝谏告诫杨竺而得以幸免。朱据还没到新都郡任职,中书令孙弘就奉诏书追上他把他赐死。

冬季,十月,庐江太守谯郡人文钦假装反叛,以此引诱吴国偏将军朱异,想让朱异亲自领兵迎接自己。朱异识破了他的诈谋,便上奏吴王,认为不能迎接文钦。吴王说:“如今北方还没有统一,文钦想归顺,我们应该暂且接纳他。如果怀疑他有诈,只需设计圈套来网罗他,派重兵防备他就行了。”于是派遣偏将军吕据率领两万人,和朱异合力进军到北部边界,文钦果然没有投降。朱异是朱桓的儿子;吕据是吕范的儿子。

十一月,大利景侯孙礼去世。

吴王立儿子孙亮为太子。

吴王派遣十万军队修建堂邑涂塘,以淹没北部通道。

十二月甲辰日,东海定王曹霖去世。

这时,征南将军王昶上书说:“孙权流放贤臣,嫡庶之间争斗,可乘此机会攻打吴国。”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遣新城太守南阳人州泰袭击巫县、秭归,荆州刺史王基进军夷陵,王昶进军江陵。王昶用竹索架桥,渡过长江攻打吴军,吴国大将施绩连夜逃入江陵。王昶想把吴军引到平地交战,于是先派遣五支军队沿大路撤回,让吴军看到后高兴;又把缴获的铠甲、马匹、首级环绕城池展示,以此激怒吴军,同时设下伏兵等待。施绩果然前来追击,王昶与他交战,最终大败吴军,斩杀了吴将钟离茂、许旻。

蜀汉姜维再次侵犯西平,但没有攻克。

公元251年

春季,正月,王基、州泰进攻吴军,都打败了对方,投降的有几千人。

三月,魏国任命尚书令司马孚为司空。

夏季,四月甲申日,魏国任命王昶为征南大将军。

壬辰日,魏国实行大赦。

这时,太尉王凌听说吴国人堵塞了涂水,想趁机发兵,于是严格整治各军,上表请求讨伐吴军,可诏书回复不允许。随后,王凌派将军杨弘把废立皇帝的计划告诉兖州刺史黄华,黄华、杨弘联名向司马懿告发了此事。司马懿率领中军从水路出发讨伐王凌,先下令赦免王凌的罪过,又写信晓谕王凌,随后大军突然抵达百尺。王凌自知大势已去,就独自乘船出来迎接司马懿,派属官王彧谢罪,并献上印绶、节钺。司马懿的军队到达丘头,王凌反绑双手在水边等候,司马懿奉诏派主簿为他松绑。

王凌得到赦免后,又仗着自己与司马懿是旧交,所以对他不再有怀疑,直接乘小船想去见司马懿。司马懿派人迎面拦住他,让船停在淮河中,两船相距十多丈。王凌知道自己被疏远,就远远对司马懿说:“你要是直接用一封书信召我,我难道敢不来吗?何必率领军队来呢!”司马懿说:“因为你不是那种会听从一封书信召唤的人。”王凌说:“你辜负了我!”司马懿说:“我宁可辜负你,也不能辜负国家!”于是派六百步兵和骑兵送王凌西行前往京师,王凌试着索要棺钉来观察司马懿的心意,司马懿下令给他。五月甲寅日,王凌走到项县,就饮药自杀了。

司马懿进军到寿春,张式等人都自首了。司马懿命人彻底追查此事,所有牵连的人都被灭三族。还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把尸体在附近的集市上暴露三天,并烧毁他们的印绶、朝服,然后直接用土掩埋。

起初,令狐愚还是平民时,心中怀有高远的志向,众人都说令狐愚必定能振兴令狐家族。只有同族叔父弘农太守令狐邵认为:“令狐愚性格洒脱不羁,不修养品德却野心很大,必定会毁灭我们家族。”令狐愚听到后,心里很不平。等到令狐邵担任虎贲中郎将时,令狐愚的仕途已经经历了很多,在任上也有了一些名声。这时,令狐愚从容地对令狐邵说:“叔父,以前听说您说我不能继承家族,现在您怎么看呢?”令狐邵仔细看着他不回答,私下却对妻子儿女说:“公治(令狐愚字)的性情气度,还是和以前一样。在我看来,他最终会败亡,只是不知道我会不会长时间受牵连,还是会连累你们。”令狐邵去世十多年后,令狐愚家族被灭。

令狐愚在兖州时,征召山阳人单固为别驾,和治中杨康一起成为令狐愚的心腹。等到令狐愚去世,杨康接受司徒的征召,到了洛阳,泄露了令狐愚的秘密,令狐愚的事情因此败露。司马懿到寿春,见到单固,就问他:“令狐愚谋反了吗?”单固说:“没有。”杨康陈述事情,内容和单固有关联,于是逮捕单固和他的家属,把他们都关押在廷尉狱,审讯核实了几十次,单固始终说没有。司马懿传召杨康,让他和单固对质,单固理屈词穷,就骂杨康说:“老奴才!你既背叛了使君,又灭了我家族,你难道还能活吗!”杨康起初还希望能封侯,后来因为言辞多有矛盾,也被一起斩首。临刑前,两人都出狱,单固又骂杨康说:“老奴才!你死是活该。如果死者有知,你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行走!”

诏书任命扬州刺史诸葛诞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吴王立潘夫人为皇后,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太元。

六月,魏国赐死了楚王曹彪。并把所有王公都召来安置在邺城,让有关部门监视他们,不许他们和外人交往。

秋季,七月壬戌日,皇后甄氏去世。

辛未日,魏国任命司马孚为太尉。

八月戊寅日,舞阳宣文侯司马懿去世。诏书任命他的儿子卫将军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起初,南匈奴自称他们的祖先本是汉室的外甥,于是冒姓刘氏。太祖曹操把单于呼厨泉留在邺城,并把他的部众分为五部,居住在并州境内。左贤王刘豹,是单于于扶罗的儿子,担任左部帅,部族势力最强。城阳太守邓艾上书说:“单于留在朝廷内地,羌夷各族失去统领,聚合离散都没有主子。如今单于的尊贵日益疏远,而外地部族的威势日益加重,对胡虏不可不深入防备。听说刘豹部落有反叛的胡人,可借反叛之机把他们分割成两个国家,以分散他们的势力。去卑在前朝功勋显着而他的儿子却没有继承家业,应当给去卑的儿子加封显要的封号,让他居住在雁门。分离国家,削弱敌寇,追记旧日的功勋,这是治理边疆的长久之计。”又陈述“羌胡与百姓同居一处的,应当逐渐把他们迁出去,让他们居住在百姓之外,以推崇廉耻教化,堵塞奸邪之路。”司马师都采纳了。

吴国立节中郎将陆抗驻守柴桑,到建业治病。病好后,将要返回时,吴王流着泪与他告别,说:“我从前听信谗言,与你父亲陆逊的君臣大义不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前后所问的事情,全部烧毁消灭,不要让人看见。”

这时,吴王很是明白太子孙和是无罪的,冬季十一月,吴王祭祀南郊回来,得了中风病,就想召孙和回来;全公主以及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坚决劝阻,这才作罢。吴王因太子孙亮年幼,商议托付后事,孙峻推荐大将军诸葛恪可以托付大事。吴王嫌诸葛恪刚愎自用,孙峻说:“当今朝臣的才能,没有能比得上诸葛恪的。”于是从武昌召诸葛恪回建业。诸葛恪将要出发时,上大将军吕岱告诫他说:“世上正多灾难,你每件事一定要十思。”诸葛恪说:“从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思就可以了。’如今您让我十思,这是明白我的不足啊!”吕岱无言以对,当时人都认为诸葛恪失言。

对此,虞喜评论说:把天下托付给人,是最重大的事;以大臣身份行使君主的权威,是最困难的事。兼有这两点而掌管各种事务,能胜任的人很少。吕侯是国家的元老,志向气度深远,才用十思来告诫他,却被认为是显示自己不足而遭到拒绝;这是诸葛恪的疏漏,机敏和精神不能兼备啊!如果顺着十思的意思,广泛咨询当世的事务,听到好的建议比雷声还快地采纳,接受劝谏比刮风还快地行动,怎么会在殿堂上掉脑袋,死在凶恶小人的刀下呢!世人惊叹他的才华辩才,认为他仓促之间也能表现出众,而嘲笑吕侯无言以对是浅陋,不考虑安危始终的思虑,这是喜爱春天花草的繁盛,而忘记秋天果实的甘甜啊。从前魏人讨伐蜀国,蜀人抵御,精兵严阵待发,而费祎正和来敏下棋,毫无厌倦之意。来敏认为他一定能打败敌人,说他的高明谋略已在内心确定,所以外表没有忧虑的神色。但长宁认为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蜀国是个小国,却正面对强大的敌人,所规划的,只有防守和作战,怎么能自夸有余,安然没有忧虑呢!这是费祎性格宽和简略,不防备细微之处,最终被降人郭循所害,难道不是征兆在那里显现而灾祸在这里形成吗!从前听说长宁品评费祎,如今看到诸葛恪拒绝吕侯,两件事性质相同,都足以作为世人的借鉴啊。

诸葛恪到建业,在吴王的卧室拜见,在床下接受诏书,以大将军身份兼任太子太傅,孙弘兼任少傅;诏书命令有关部门各种事务全部统一由诸葛恪管理,只有杀人这样的大事,才需要上报。并为他制定了群官百官拜见的礼仪,各有等级次序。又任命会稽太守北海人滕胤为太常。滕胤是吴王的女婿。

十二月,魏国任命光禄勋荥阳人郑冲为司空。

蜀汉费祎返回成都,望气的人说:“都邑没有宰相的位置。”于是又北上驻守汉寿。

这一年,蜀汉尚书令吕乂去世,后主任命侍中陈祗代理尚书令。

公元252年

春季,正月癸卯日,魏国任命司马师为大将军。

这时,吴王立前太子孙和为南阳王,让他居住在长沙;仲姬的儿子孙奋为齐王,居住在武昌;王夫人的儿子孙休为琅邪王,居住在虎林。

二月,魏国立张氏为皇后,大赦天下。皇后是前凉州刺史张既的孙女、东莞太守张缉的女儿。魏国召张缉入朝,任命他为光禄大夫。

吴国人改年号为神凤,同时大赦天下。

吴国潘皇后性情刚愎凶暴,吴王病重时,她派人向孙弘询问吕后临朝称制的旧事。左右侍从不堪忍受她的虐待,就趁她昏睡时,用绳子将她勒死,谎称她突发急病而死。后来事情泄露,因此被处死的有六七人。

本月,吴王病危,赶忙召诸葛恪、孙弘、滕胤以及将军吕据、侍中孙峻进入卧室,以托付后事。夏季,四月,吴王去世。孙弘向来与诸葛恪不和,害怕被诸葛恪整治,便隐瞒吴王去世的消息,想伪造诏书诛杀诸葛恪。孙峻把这件事告诉了诸葛恪,诸葛恪请孙弘前来商议事情,在座位上就杀了他。然后才发布吴王去世的消息,追谥吴王为大皇帝。太子孙亮即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兴。闰月,吴国任命诸葛恪为太傅,滕胤为卫将军,吕岱为大司马。诸葛恪下令废除特务监视制度,停办校事官,赦免拖欠的赋税,免除关税,广施恩泽,众人没有不高兴的。诸葛恪每次出入,百姓都伸长脖子想看看他的样子。

诸葛恪不希望各位亲王居住在濒临长江的军事要地,于是把齐王孙奋迁到豫章,琅邪王孙休迁到丹杨。孙奋不肯迁徙,又多次违反法度,诸葛恪写信给孙奋说:“帝王的尊贵,与上天地位相同,因此以天下为家,以父兄为臣;仇人有善行,不能不举荐,亲戚有恶行,不能不诛杀,这是顺应天理治理万物,先国家后自身,这是圣人确立的制度,是百代不变的准则。从前汉朝刚建立时,分封了很多子弟为王,到后来势力太强,就图谋不轨,上则几乎危害国家,下则导致骨肉相残,此后引以为重大禁忌。自从光武帝以来,对亲王制定制度,只允许他们在宫内自娱自乐,不能治理百姓、干预政事,对他们与外界的交往,都有严格的禁令,于是得以保全安定,各自保住福运,这是前代得失的验证。大行皇帝借鉴古代教训警戒当今,防微杜渐,为千年后的事情考虑,因此在病重时,分派各位亲王各自尽早前往封国,诏书情意恳切,禁令严厉,所告诫的内容,没有不涉及的。实在是想上安宗庙,下保全诸王,使百世相传,没有危害国家家族的悔恨。大王应当上思太伯顺从父亲的志向,中念河间献王、东海王刘强恭顺的节操,下以前代骄横放纵、荒淫昏乱的亲王为警戒。但听说您近来到武昌以后,多次违背诏令,不拘守制度,擅自调发将领士兵修建宫室。另外,身边侍从有犯罪过失的,应当上表奏报,公开交给有关部门处理,而您却擅自私下诛杀,事情的缘由不清楚。中书杨融,亲自接受诏令,应当恭敬严肃,您却说‘就是不听禁令,能把我怎么样!’听到这话,大小官员都很惊讶,没有不寒心的。俗语说:‘明镜是用来照形的,往事是用来知今的。’大王应当深以鲁王为戒,改变自己的行为,小心翼翼,对朝廷尽礼,这样,就没有什么要求得不到满足。如果抛弃忘记先帝的法度教诲,心怀轻慢之心,臣下宁可辜负大王,也不敢辜负先帝的遗诏;宁可被大王怨恨,又怎敢忘记尊崇君主的威严而让诏令在藩臣中不能施行呢!从前如果鲁王早点采纳忠直的言论,心怀惊惧忧虑,就会福禄无穷,怎会有灭亡的灾祸呢!良药苦口,只有病人能甘之如饴;忠言逆耳,只有通达的人能接受。如今我等诚恳进言,是想为大王消除萌芽状态的危险,以扩大福庆的根基,因此不知不觉言犹未尽,希望大王三思!”孙奋收到书信后,心中感到害怕,于是迁居南昌。

起初,吴大帝修筑东兴堤以遏制巢湖,后来入侵淮南失败,就把内部的船只都撤了,于是废弃东兴堤不再治理。冬季,十月,太傅诸葛恪在东兴集合众人,重新修筑大堤,在左右两侧连接山势,在旁边修筑两座城,各留一千人驻守,派将军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东城,然后率军返回。

魏国镇东将军诸葛诞对大将军司马师说:“如今趁吴国国内空虚,让王昶逼近江陵,毋丘俭攻打武昌,以牵制吴国的上游兵力;然后挑选精兵攻打那两座城,等吴军救援到来时,可大获全胜。”当时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人各自献上征伐吴国的计策。朝廷因三位将领的计策不同,诏令询问尚书傅嘏。傅嘏回答说:“议论的人有的想乘船直接渡江,横行江南;有的想兵分四路进军,攻打吴国的城垒;有的想大规模在边境屯田,观察时机行动;这些确实都是攻取敌人的常用计策。然而自从整治军队以来,出入已有三年,不是能进行偷袭的军队了。敌人侵扰边境,已将近六十年,君臣相保,共担吉凶祸福,又丧失了元帅,上下忧惧,假如他们在渡口要地部署船只,坚守险要城池,那么横行江南的计策,恐怕就难以奏效。如今边境的防守,与敌人相距遥远,敌人设置的巡逻哨所,又特别严密,间谍无法行动,听不到任何消息。军队没有耳目,侦察不详,却出动大军面临巨大的危险,这是希图侥幸取胜,先作战而后求胜,不是保全军队的良策。只有进军大规模屯田,才最为完善稳妥;可诏令王昶、胡遵等人选择地势险要的地方,仔细部署,同时命令三方暂时向前驻守。夺取敌人肥沃的土地,使他们退回贫瘠的土地,这是其一;军队驻扎在百姓之外,敌人劫掠不到百姓,这是其二;招抚怀柔附近的地方,投降归附的人会日益增多,这是其三;在远处设置巡逻哨所,敌人的间谍不能前来,这是其四;敌人撤退防守,巡逻哨所必定减少,屯田容易建立,这是其五;就地食用积蓄的粮食,士兵不用运输,这是其六;随时听到敌人的间隙,讨伐袭击能迅速决断,这是其七;以上七点,是军事上的紧急事务。如果不占据这些好处,就会让敌人占据有便利的资源,占据这些好处,利益就归于国家,这些不可不明察。屯兵的营垒与敌人逼近,双方在形势上就已经交锋,智勇得以施展,巧拙得以运用,策划后就知道得失之计,较量后就知道力量有余或不足,敌人的虚实,将无处可逃!以小敌大,就会劳役繁重、力量衰竭;以贫敌富,就会赋税繁重、财源匮乏。所以说:‘敌人安逸能使他们疲劳,敌人饱足能使他们饥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司马师不听。

十一月,魏国诏令王昶等人兵分三路攻打吴国。十二月,王昶攻打南郡,毋丘俭进军武昌,胡遵、诸葛诞率领七万大军攻打东兴。甲寅日,吴太傅诸葛恪率领四万士兵,日夜兼程,救援东兴。胡遵等人命令各军架浮桥渡江,在堤上列阵,分兵攻打两座城。城在高处,难以快速攻克。诸葛恪派冠军将军丁奉与吕据、留赞、唐咨为前锋,从山的西侧进军。丁奉对众将说:“如今各军行进缓慢,如果敌人占据有利地形,就难以与他们争锋,我请求快速前进。”于是让各军避开道路,丁奉亲自率领部下三千人径直前进。当时刮北风,丁奉扬帆两天就到达东关,于是占据徐塘。当时天降大雪,天气十分寒冷,胡遵等人正在摆酒聚会。丁奉见魏军前锋兵力少,就对部下说:“获取封侯的奖赏,就在今日!”于是让士兵都脱下铠甲,丢掉矛戟,只戴头盔,持刀盾,赤身爬上堤岸。魏人望见之后,大笑不止,没有立即整兵迎战。待得吴兵爬上堤岸后,就击鼓呐喊,攻破魏军前锋营垒,吕据等人随后赶到。魏军惊慌溃散,争相渡浮桥,浮桥毁坏断裂,士兵纷纷跳入水中,互相践踏。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战死,死亡的士兵有数万。韩综是从前吴国的叛将,多次危害吴国,吴大帝常常切齿痛恨他,诸葛恪下令把他的首级送到吴大帝庙中祭奠。此战缴获车辆、牛马、骡驴各数千,物资器械堆积如山,然后整顿军队返回。

起初,蜀汉姜维入侵西平,俘获中郎将郭循,蜀汉任命他为左将军。郭循想刺杀汉后主,却得不到亲近的机会,常常趁上寿的时候,一边跪拜一边向前靠近,被左右侍从阻止,事情没能成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