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 第85章 雨夜惊案逢旧识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第85章 雨夜惊案逢旧识

作者:棠帧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08:12:09

夜雨滂沱,将整座城池笼罩在一片湿冷的雾气里。城南陋巷深处,玄镜司校尉陈默提着防雨灯笼,蹲身在泥泞中查勘那具刚被发现的尸首。灯笼昏黄的光晕在雨幕中摇曳,映出死者胸前那道致命的刀伤,血迹被雨水冲刷成淡红的溪流,蜿蜒着渗进青石板缝隙。

“戌时三刻发现的?”陈默伸手探了探尸身温度,抬眼看向身旁的衙役。雨水顺着他玄色官服的袖口滴落,在暗夜里发出规律的声响。

衙役忙不迭点头,蓑衣上的水珠随着动作四溅:“是,打更的老李头经过时绊了一跤,点上灯才看清是个人...”

陈默未应声,目光却骤然定在尸身三寸外的泥地里——半截银钗斜插在污浊中,钗头的蝴蝶翅膀被硬物砸得变形,却依然能看清翅膀上那对细如发丝的刻痕。那是很多年前,他蹲在金陵最有名的银匠铺子前,看老师傅一点一点雕出来的。

心跳蓦地漏了一拍。

他伸手要去拾,指尖却在触到银钗的刹那猛地缩回。灯笼凑近,照亮了钗身上已经发暗的血迹,那血色比雨水冲淡的更要浓重,更要新鲜。

“校尉?”衙役疑惑地唤他。

陈默倏然起身,雨水顺着他的下颌线淌进衣领:“你们守在此处,我去去就回。”

他不等回应,人已转身没入雨幕。城南这片他太熟悉,七年前离开金陵时,最后一个见庆娘的地方就是那座荒废的山神庙。脚步踏过积水,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衣摆,他却浑然不觉,只觉胸口那处旧伤隐隐作痛——三年前边境那场恶战中,他揣在怀里的那封未寄出的信,也被血浸透成这样暗红的颜色。

破庙在望,残破的屋檐在闪电中投下狰狞的影子。陈默放缓脚步,右手按上腰间的刀柄。

庙内没有光,但他听见了细微的呼吸声——两个,或许三个。

“出来。”他沉声道,声音在空荡的庙宇里激起回音。

角落里传来窸窣声响,随后是个沙哑却熟悉的女声:“陈校尉?”

陈默的心猛地一沉。他举起灯笼,光晕缓缓移过去,先照见一双沾满泥污的绣鞋,再往上是被雨水浸透的素色裙裾,最后定格在那张他闭眼就能描摹出的面容上。

钱庆娘靠在斑驳的墙壁上,发髻散乱,脸上还沾着不知是谁的血迹。她怀里紧紧搂着个**岁光景的小女孩,那孩子睁着惊恐的眼睛,瘦小的身子在不停发抖。

“陈校尉是来拿我,还是救我?”庆娘勾起唇角,那笑意却未达眼底。她目光里先是闪过一道极亮的光,像是黑夜中倏然划过的流星,随即又覆上一层冰冷的雾气,比庙外的夜雨还要寒上几分。

陈默的视线从她苍白的脸,移到她护着小女孩的手臂——袖口撕裂了一道口子,露出的手腕上有一圈明显的淤青。最后,他的目光落在她发间,那里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他忽然上前两步,在庆娘骤然绷紧的身体前蹲下身,一把攥住她沾着血污和泥水的手。那手冰凉得吓人,在他温热的掌心里轻轻一颤。

“先走,”他声音压得极低,几乎融在雨声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账慢慢算。”

庆娘怔住,眼底那层冰壳裂开一丝细缝。她怀中的小女孩忽然小声抽泣起来,细弱的哭声在破庙里格外清晰。

陈默松开她的手,迅速解下自己的外袍裹住小女孩,又将灯笼塞进庆娘手里:“跟我来,后门有马。”

雨还在下,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陈默走在前面,庆娘抱着孩子跟在半步之后,三人的脚步声混在雨声里,轻得几乎听不见。在经过庙门那道残破的门槛时,庆娘脚下踉跄,陈默头也未回,却准确无误地反手扶住了她的胳膊。

那一扶,很稳,也很短暂。

就像七年前他离开金陵时,她在长亭里也是这样扶住差点摔倒的他。

只是这一次,他掌心里沾染的,是她手上尚未干涸的血迹。

夜雨声烦诉前因

安全屋是城西一处不起眼的民宅,玄镜司布设的诸多暗桩之一。陈默将庆娘和那女孩安顿在唯一的卧房里,自己则抱臂靠在门廊下,听着屋内窠窸窣窣更换湿衣的声响,目光穿透院中雨幕,警惕着任何一丝不寻常的动静。

雨水顺着屋檐滴落,敲在石阶上,声声清晰。直到屋内声息渐止,他才轻轻推门而入。

女孩已经在庆娘轻柔的哼唱中沉沉睡去,瘦小的脸上还挂着泪痕。庆娘坐在榻边,换上了他找来的干净布衣,宽大的衣服衬得她愈发单薄。她正用湿布小心擦拭着女孩脸颊的污渍,动作轻柔。

陈默将一碗刚热好的姜汤放在她手边的矮几上,没有说话。

“她叫丫丫,”庆娘没有抬头,声音低哑,像被砂纸磨过,“城南卖炊饼的孙婆婆的孙女。我赶到时……婆婆已经倒在地上,那些人正要把丫拖走。”

“哪些人?”陈默问,声音压得很低,怕惊扰了孩子的睡眠。

庆娘的手顿了顿,终于抬起眼看他。烛光下,她的脸色依旧苍白,但那双眸子恢复了些许神采,是陈默记忆里清亮的模样,却又沉淀了许多他看不懂的东西。

“不清楚身份,但训练有素,下手狠辣。”她微微蹙眉,“我认出其中一人腰间的令牌……是‘黑水营’的样式。”

陈默瞳孔微缩。黑水营,隶属北镇抚司,是天子亲军,专司缉捕、刑狱,权势熏天,手段酷烈。他们为何要对一个卖炊饼的婆孙下手?

“你为何会在现场?”他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那银钗……”

庆娘沉默了片刻,伸手从怀中取出那枚染血的银钗,蝴蝶翅膀上的刻痕在烛光下依稀可辨。“孙婆婆平日对我多有照拂,今日午后,丫丫偷偷跑来给我送新做的炊饼,天真地告诉我,婆婆说她攒够了钱,要带她离开金陵,去乡下过安生日子……”她嘴角牵起一丝苦涩的弧度,“我当时便觉得不安,那话不像是一个老婆婆会无缘无故对孩子说的。入夜后心神不宁,便想去看看,谁知……”

她赶到时,正撞见那场杀戮。孙婆婆倒在血泊中,弥留之际将丫丫推向她,断断续续地吐出几个字:“…账册…码头…漕…”便咽了气。庆娘来不及悲伤,夺过丫丫,与那几名凶徒缠斗,混乱中银钗遗落,她也受了些轻伤,才勉强带着孩子逃至破庙。

“账册?漕?”陈默捕捉到这几个关键的字眼,“什么账册?漕运?”

“我不知道。”庆娘摇头,眼神坦荡地看着他,“陈默,我如今只是个普通的绣娘,三年前回到金陵,只想过点安生日子。”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几分,“直到今天之前……皆是如此。”

“安生日子?”陈默重复着这四个字,目光落在她因用力而微微泛白的手指上,“三年前你为何回来?边境一别后,我托人寻过你,都说你失了踪迹。”

空气似乎凝滞了片刻,只有窗外淅沥的雨声填补着沉默。

庆娘垂下眼睫,盯着摇曳的烛火,半晌才道:“家里出了些事,父亲……病故了。族中叔伯容不下我,我便回来了。金陵……总归还有些故旧。”她避重就轻,没有提及那场导致家道中落的“事”究竟是什么,也没有说“故旧”里是否包括他。

陈默没有追问。他知道钱家曾是江南富户,三年前突然败落,其中必有隐情。但他更清楚,此刻不是刨根问底的时候。

“黑水营插手,此事绝不简单。”他沉声道,“孙婆婆的死,那账册,还有他们为何要抓丫丫……玄镜司或许能查,但你不能牵扯进来。”他看着她,目光锐利,“明日一早,我安排人送你和丫丫出城,去个安全的地方避避风头。”

庆娘猛地抬头:“不行!孙婆婆临终托付,我岂能一走了之?而且……”她语气急促起来,“那些人见过我的脸,认得丫丫,天下虽大,若他们存心要找,我们又能躲到哪里去?唯有查清真相,才能彻底摆脱危险。”

“查清真相?”陈默语气微沉,“那是玄镜司的事,不是你一个弱女子该掺和的。”

“弱女子?”庆娘忽然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自嘲和倔强,“陈校尉忘了?当年在金陵,论起拳脚功夫,你未必能稳胜于我。若非……若非后来家中变故,我如今或许也在某处衙门当差,而非一个绣娘。”

陈默语塞。他确实没忘。少年时,她是金陵官宦小姐里最特别的一个,不爱红妆爱武装,缠着家中护院学了一身不错的本事,灵动如脱兔。他曾是她最固定的陪练,也是她手下最常见的“败将”。

他看着眼前这个眉宇间英气未减,却添了许多风霜坚韧的女子,心头复杂难言。七年的时光,改变的东西太多。

“留在金陵,太危险。”他最终只是重复,语气却不如先前坚决。

“跟在你身边呢?”庆娘忽然道,目光直直地看向他,“陈校尉既然要查案,总需要一个了解些许内情、又信得过的人。我可以帮你照顾丫丫,或许……还能帮你辨认那晚的凶徒。”

陈默心头一震。跟在他身边?这意味着要将她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也意味着要将她卷入更深的漩涡。他该拒绝的,于公于私,这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可是,当他看到她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坚持,以及深处一丝不易察觉的、对他或许存在的依赖时,那句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七年前,他未能护住她,让她独自面对家变流离。

今夜,在破庙雨中,他攥住她手的那一刻,就已做出了选择。

“可以。”他终于开口,声音有些沙哑,“但一切需听我安排,不得擅自行动。”

庆娘眼底那点星光终于彻底亮了起来,轻轻点头:“好。”

长夜将尽,雨势渐歇,天际透出微弱的曦光。丫丫在睡梦中呓语了一声,往庆娘怀里缩了缩。

陈默站起身:“天快亮了,你休息片刻。我去安排一下,顺便查查黑水营最近的动向,以及……孙婆婆和码头漕运的关联。”

他走到门口,脚步顿住,没有回头。

“庆娘,”他低声道,“活着就好。”

说完,他推门而出,融入将明未明的晨色里。

屋内,庆娘抱着熟睡的孩子,望着那扇关上的门,久久未动。一滴泪,毫无征兆地滑过她沾染了尘土与血迹的脸颊,悄无声息地砸落在衣襟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湿痕。

账要慢慢算。

路,也要一起走了。

权柄暗涌蚀旧痕

天光彻底放亮,夜雨洗净的空气中带着一丝清冽。安全屋的院门被轻轻叩响,三长两短,是玄镜司的暗号。

陈默打开门,门外并非寻常衙役,而是两名身着玄镜司高级缇骑服色的男子,身姿笔挺,气息内敛。见到陈默,他们立刻垂首抱拳,动作整齐划一,带着发自内心的敬畏:

“副统领。”

“东西带来了?”陈默的声音恢复了属于玄镜司副统领的冷硬与威严,与昨夜在破庙和屋内时的语气判若两人。

“是。”为首那名缇骑双手奉上一个包袱,“干净的衣物,官凭路引,以及您要的城南区域布防图和新调任黑水营指挥使的卷宗概要。”他语速平稳,目光低垂,对屋内可能存在的其他人视若无睹。

陈默接过,淡淡道:“通知下去,城南命案由玄镜司正式接管,原衙门所有卷证即刻封存移交。对外暂以流寇劫杀论,不得泄露黑水营字样。”

“遵命。”

“还有,”陈默目光扫过院外看似空无一人的巷弄,“调一队暗哨过来,护住这里。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靠近,包括北镇抚司的人。”

“是!”两名缇骑毫不迟疑,领命后迅速退去,身影无声融入街角。

陈默关上门,转身,看见庆娘不知何时已站在房门口,静静地看着他。她已换上了他命人带来的女子常服,素雅的青色襦裙,洗去了血迹与污泥,长发简单挽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只是脸色依旧有些苍白。

“副统领?”她轻轻重复着这个称呼,眼底情绪复杂,有恍然,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或许还有几分为他感到的骄傲,最终都沉淀为一种静默的审视。“我该恭喜你高升了,陈大人。”

陈默将包袱放在桌上,没有回避她的目光。“虚名而已。”他顿了顿,补充道,“但在如今的金陵,这个‘虚名’或许能护住想护的人。”

他的话意有所指。庆娘走到桌边,手指拂过那卷布防图冰凉的绢面:“看来,你如今已深得圣心。” 她的话很轻,却像一根细针,轻轻刺破了某种表象。

皇帝李治登基不过三载,锐意革新,大力扶持玄镜司以制衡锦衣卫与东厂等旧有势力。陈默以军功和数次漂亮的钦案侦办,在短短几年内跻身玄镜司核心,成为天子手中一把锋利的刀,这是金陵官场人尽皆知的事实。风光无限的背后,是无数双眼睛的注视,是暗流汹涌的权斗。

“陛下……需要能办事的人。”陈默回答得谨慎,他拿起那卷关于黑水营指挥使的卷宗,“新任指挥使裴琰,是裴阁老的侄孙,两个月前刚从边镇调回。此人……手段激进,是陛下一手提拔,用以整顿北镇卫所积弊。”

他将卷宗递给庆娘:“黑水营直接听命于裴琰,他们昨夜的行动,极可能是裴琰,乃至他背后阁老的意思。孙婆婆一个卖炊饼的,如何能牵扯到这等层面?” 他眉头紧锁,意识到事情远比他预想的更复杂。这已不仅仅是一桩命案,更可能触及朝堂高层的隐秘。

庆娘快速浏览着卷宗上的信息,指尖微微发凉。她抬头看向陈默:“所以,你现在查的,不仅是命案,还可能是在触碰陛下的新贵?”

“怕了?”陈默看着她。

庆娘摇头,眼神却更加坚定:“只是更明白,为何你说‘账要慢慢算’。” 这账,如今看来,牵连甚广,对手强大。

陈默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逐渐熙攘起来的街道,阳光照在他玄色官服的银线暗纹上,流转着冷冽的光泽。“正因为如此,你和丫丫才更不能离开我的视线。裴琰此人,睚眦必报,行事不拘常理。你们若离开金陵,反而可能被他视作心虚,暗中下手。”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从今日起,你和丫丫随我回府。对外,你是我远房表妹,前来投亲。丫丫是你的女儿。”

庆娘一怔:“你的府邸?玄镜司副统领的府邸?” 那无疑是众目睽睽之下。

“最危险的地方,或许最安全。”陈默道,“在我眼皮底下,没人能动你们。况且,你要帮我查案,在我身边也最为便宜。”

他看着她,语气放缓了些许,带着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劝慰:“庆娘,今时不同往日。我既有能力将你护在羽翼之下,便不会再让你独自面对风雨。”

这番话,带着权力赋予的自信,也夹杂着旧日未能护她周全的补偿。庆娘望着他,眼前的男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与她一同练武、会因她一个笑容而脸红的少年郎。他是天子近臣,玄镜司副统领,手握权柄,心思深沉。他提供的庇护,坚实却也带着官场的算计与风险。

她沉默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好,依你安排。”

做出这个决定,意味着她将彻底卷入陈默所处的权力漩涡,与他绑在一起,福祸难料。

陈默见她应下,眼底深处一丝紧绷悄然放松。“收拾一下,马车已在后门等候。”

当庆娘抱着依旧有些懵懂的丫丫,坐上那辆外观普通内里却极尽舒适的马车时,她透过晃动的车帘,看到陈默翻身上了一匹神骏的黑马,玄色官服在阳光下耀眼夺目,路旁行人纷纷避让。

他勒住缰绳,回头看了马车一眼,目光深邃,随即一夹马腹,当先而行。玄镜司的暗哨如同无形的影子,悄无声息地护卫在马车周围。

马车驶向那座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副统领府邸。庆娘知道,踏进那道门槛,她面对的将不仅是昔日的青梅竹马,更是一位权势滔天的朝廷新贵,以及他身后那片深不见底的官场暗海。

而他们之间那本未完的“账”,在权力与阴谋的浸染下,似乎变得更加沉重,也更加复杂难言。

武府夜宴遇烟霞

大理寺卿武承嗣的府邸今夜灯火通明,丝竹管弦之声悠扬婉转,与城南那夜的凄风苦雨恍如两个世界。宴设在水榭,初夏的荷风带着水汽与花香穿堂而过,却吹不散席间暗涌的机锋。

陈默作为玄镜司副统领,如今圣眷正隆,自是座上贵宾。他身着常服,但腰悬玄镜司制式狭刀,神色平静地坐于武承嗣下首,与周遭觥筹交错的喧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此行明为赴宴,实则是借此机会近距离观察武承嗣及其往来宾客,探查武家与黑水营、乃至与孙婆婆命案背后可能存在的关联。

武承嗣年近五旬,面白微须,言谈间滴水不漏,尽显官场老练。他亲自为陈默斟酒,笑道:“陈副统领年少有为,陛下时常赞誉,称你为我朝栋梁。今日寒舍蓬荜生辉,定要多饮几杯。”

陈默举杯虚应,目光却在不经意间扫过席间众人。他注意到武承嗣身旁那位身着烟霞色长裙的女子,武家长女武如烟。她并非惊艳绝伦,但眉目疏朗,气质沉静,在一众珠光宝气的女眷中,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酒过三巡,气氛愈加热络。武如烟执起白玉酒壶,莲步轻移,来到陈默席前,亲自为他添酒。她动作优雅,声线柔和:“陈副统领,请满饮此杯。”

就在陈默抬手接杯的瞬间,武如烟执壶的手似乎微微一颤,清冽的酒液竟有几滴溢出杯沿,不偏不倚,正落在陈默玄色袖口的银线暗纹上,洇开一小片深色湿痕。

“哎呀,失礼了。”武如烟语带歉意,取出丝帕欲要擦拭。

陈默不动声色地避开:“无妨,武小姐客气。”

武如烟却未立刻退开,她微微倾身,声音压得极低,仅容两人听见,那双看似温婉的眸子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听闻陈副统领……与昔年钱家那位庆娘姑娘相熟?”

陈默执杯的手几不可察地一顿,面上依旧波澜不惊:“武小姐何处听来的旧闻?”

武如烟唇角噙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目光似是无意地扫过陈默沉静的面容,声音更轻,如同耳语:“可惜了钱家,三年前那般光景,说败也就败了,当真是世事无常……”

“常”字尾音尚未落下,异变陡生!

“咻——!”

一支弩箭毫无征兆地破窗而入,带着凄厉的尖啸,擦着陈默的耳畔飞过,“夺”的一声,深深钉入他身后的梁柱,箭尾兀自剧烈颤动!

席间瞬间大乱,惊呼声、杯盘碎裂声响成一片。

几乎在箭矢破窗的同一瞬间,站在陈默身前的武如烟,竟像是被惊到一般,脚下一个踉跄,非但没有躲闪,反而朝着陈默的方向扑倒过来,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了他与窗户之间可能存在的后续危险之前!

事发突然,陈默反应极快,在武如烟扑来的刹那,他已本能地侧身欲避并伸手格挡,但武如烟的动作带着一种决绝的姿态,两人衣袖相拂,她发髻上一支精致的金簪被带落,“铮”的一声脆响,坠落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滚了几圈,停在陈默脚边。

水榭内外顿时被闻讯赶来的武府护卫和陈默带来的玄镜司好手围住。

“保护大人!”

“有刺客!追!”

混乱中,陈默扶住了因惊吓(或是其他原因)而面色苍白、微微颤抖的武如烟,他的目光却锐利如鹰隼,先是在那支深入梁柱的弩箭上停留一瞬——箭镞泛着幽蓝,显然淬了毒。随即,他的视线落在地上那支金簪上,又缓缓移向怀中惊魂未定的武家小姐。

武承嗣已疾步赶来,脸色铁青:“陈副统领,小女无知,冲撞了!您没事吧?这……这真是无法无天!”他怒斥护卫,严令彻查。

陈默松开武如烟,将她交由赶来的侍女,弯腰拾起了那支金簪。簪体微凉,做工极其精巧,绝非寻常之物。“武小姐受惊了。”他将金簪递还,语气平静无波,“若非小姐恰好在此,陈某恐已遭不测。救命之恩,陈某记下了。”

他话虽如此,眼神却深邃难测。武如烟方才那一扑,时机太过巧合,动作也绝非寻常闺阁女子受惊后的反应。她是真的舍身相救,还是……另有所图?那几句关于钱家和庆娘意味深长的话,与这突如其来的刺杀,又是否有某种关联?

武如烟接过金簪,指尖微颤,垂下眼睫,轻声道:“副统领言重了,当时情急,妾身也只是……下意识之举。”她不敢看陈默的眼睛,那惊惧的模样楚楚可怜,恰到好处。

陈默不再多言,对武承嗣拱手:“武大人,府上既出此事,陈某不便久留,需即刻回司彻查。告辞。”

他转身离去,玄色衣袂在夜风中翻飞,背影挺拔却带着凛冽的寒意。离开水榭前,他眼角余光瞥见不远处回廊的阴影下,一道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是奉命在府外接应的庆娘。她显然也听到了动静,潜入了府内。

两人目光在暗夜中有一瞬的交汇,庆娘眼中是清晰的担忧与询问。陈默几不可察地微微摇头,示意她按兵不动。

夜宴戛然而止,看似一场针对陈默的刺杀,却因武如烟那不合常理的一扑,蒙上了一层更加迷离的色彩。陈默心中明了,这金陵城的水,比他想象的更深。而庆娘的身份,似乎也并非如她所言那般简单,至少,已经引起了武家这位深闺小姐的注意。

线索,仿佛暗夜中的蛛丝,开始若有若无地交织起来。

永徽年间事

调露元年冬,长安城的第一场雪落下来了。

细密的雪籽儿敲打着王家破败的窗纸,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无数只春蚕在啃食桑叶。王谨安蜷在薄被里,听着隔壁屋里弟弟妹妹熟睡的呼吸声,还有红玉在油灯下窸窸窣窣的动静——她在缝补弟妹的旧袄,那件袄子已经补了三层补丁,棉花都硬了,根本不顶寒。

他轻手轻脚地起身,披上那件磨得发亮的夹袄,走到灶房。米缸早已见底,只剩下小半袋粟米,勉强够一家四口再撑两三日。他伸手抓了一把,干瘪的粟米从指缝间滑落,带着冬日的凉。

昨夜红玉在灯下的模样又浮现在眼前——她冻得通红的手指捏着针,鼻尖也冻得通红,却还强打着精神,把最后一块稍厚实的布头补在弟弟的袄子肘处。她抬头见他站在门口,忙笑了笑:“就快好了,明日他们穿上定然暖和。”那笑,比窗外将化的雪还让人心里发涩。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这个念头在他心里盘桓了数月,此刻看着那点可怜的粟米,终于落到了实处。他回屋,从床底摸出父亲生前留下的一把短刀。刀鞘上的漆已经斑驳,但刀身依旧雪亮。他记得父亲说过,这是当年随商队走河西走廊时防身用的。

“谨安?”红玉不知何时站在灶房门口,手里还拿着那件未补完的袄子,眼下一片青黑。她的目光落在他手中的短刀上,脸色微微一变,“你这是……”

“我去西市永昌镖局看看,”王谨安把短刀别在腰后,声音尽量放得平稳,“听说他们冬日里缺人手,运些短途的货物。”

红玉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走上前,替他理了理歪斜的衣领。她的指尖冰凉,带着常年做活的粗糙。“路上当心些。”她声音很轻,像雪落在地上,“家里……有我。”

王谨安点了点头,不敢再看她的眼睛,转身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寒风裹着雪沫子扑面而来,长安城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白里。街道两旁的屋檐下挂起了冰凌,早起的行人缩着脖子,踩着越来越厚的积雪匆匆赶路。西市刚开市,胡商裹着厚厚的皮袄,呵着白气卸着货,驼铃声在清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悠远。

永昌镖局的旗幡在风雪里耷拉着,门庭却不算冷清。几个膀大腰圆的汉子正从院里往外搬着裹了油布的箱子,吆喝声粗犷有力。

王谨安在门口顿了顿,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抬脚迈了进去。院中一个穿着羊皮坎肩、管事模样的人正拿着册子清点货物,抬眼瞥见他,眉头一皱:“哪来的小子?这儿不是看热闹的地方。”

王谨安挺直了背脊,拱手道:“这位管事,听闻镖局招人走镖,小子王谨安,想来讨个活计。”

管事上下打量他,见他身形虽不算魁梧,但站姿稳当,眼神清亮,不像是寻常的浮浪子弟,语气稍缓:“走镖?可不是儿戏。会功夫吗?见过血吗?”

王谨安默然,将腰后的短刀解下,双手奉上:“家父留下的,走过河西道。小子虽武艺粗浅,但有一把力气,肯吃苦,求管事给个机会。”

管事接过短刀,抽出一截,看到雪亮的刀锋和保养得宜的刀身,眼神微微一动。他合上刀,又看了看王谨安冻得发红却坚定的面庞,沉吟片刻,指向院角一堆用麻绳捆扎的药材包裹:“成,看你还有些胆色。正好有一批药材要送往泾阳县,缺个跟车押运的杂役,管吃住,一趟回来,给你五百钱。干不干?”

五百钱。能买两石粟米,能给红玉扯几尺新布,能给弟妹添置过冬的棉鞋。

王谨安攥紧了拳头,指甲掐进掌心。

“干。”

他听工坊的李掌柜说,城西的“义通镖局”正招镖师学徒,虽走镖辛苦,还带着风险,可月钱是木工作坊的两倍多,若是跟着走趟远镖,还能得额外的赏钱。这天一早,他换上刚做的新夹袄,揣着红玉煮的粟米饼,直奔义通镖局。

镖局门口立着两杆绣着“义通”二字的黑旗,几个镖师正光着膀子练拳,拳风裹着寒气,震得地上的积雪簌簌落。谨安深吸口气,上前对着一个留着络腮胡的镖师拱手:“大叔,我想应聘学徒,不知镖头在吗?”

络腮胡镖师上下打量他,见他虽瘦却挺拔,手上还有练木活磨出的厚茧,便喊了声:“周镖头,有人来当学徒!”

里屋走出个穿青布劲装的汉子,腰间挎着把弯刀,脸上一道刀疤从下颌划到耳后,正是义通镖局的镖头周奎。他盯着谨安:“多大了?会功夫吗?走镖可不是耍玩的,遇上劫道的,小命都可能没了。”

“回镖头,我十五了,没正经学过功夫,但我力气大,在工坊能扛百斤的木料,田里的活也都能干,还能认些字,记路快。”谨安说得实在,又当场抱起镖局门口那尊半人高的石狮子,稳稳举了片刻才放下,脸不红气不喘。

周奎眼睛亮了亮,又问:“家里人同意?”

“我娘虽担心,但知道我想多挣些钱给弟妹买厚袄,也没拦着。我爹……他让我自己拿主意。”谨安想起前一晚王二狗蹲在院里抽旱烟,只说了句“路上当心,别逞能”,心里暖了暖。

周奎拍了拍他的肩:“好,明天来上工,先跟着老吴学捆镖、认路,月底跟趟短途镖试试。”

谨安大喜,忙拱手道谢。回家的路上,他特意绕到坊市,用自己攒的碎银买了串糖画,给王秀带回去,又给虎子买了把木刀,顺儿买了本蒙学册子——这些都是弟妹们之前念叨过的。

红玉见他回来,手里还提着东西,忙问:“成了?没受委屈吧?”

“成了,周镖头说我力气够,让我明天去学捆镖。”谨安把糖画递给王秀,看着她笑得眯起眼,又把木刀和册子分给虎子和顺儿,“这些是给你们的,虎子以后别拿树枝当刀了,顺儿好好认字,以后帮阿娘记账。”

王二狗从里屋出来,看着孩子们手里的东西,又看了看谨安,没说话,却转身去灶房,把中午舍不得吃的腊肉切了半块,扔进锅里炖——这是他昨天帮人卸粮,雇主给的赏。

月底,谨安要跟着老吴走趟去洛阳的短途镖,押送一批绸缎。出发前,红玉给他缝了个布包,里面装着暖身的姜茶和换洗的衣裳,王二狗则把自己那把磨得发亮的柴刀递给他:“路上带着,别光靠力气,真遇上事,护好自己要紧。”

谨安接过柴刀,刀柄还带着王二狗手心的温度。他点点头,跟着镖队出了城,雪地里的脚印一路向前,像一条通往好日子的路。他回头望了望崇业坊的方向,心里想着:等这趟镖回来,就能给家里添袋新粟米,给红玉买支新木簪,再让弟妹们都穿上新袄——往后的日子,定会越来越稳,越来越暖。

永徽年间事·洛家篇

显庆元年的暮春,长安城东市的洛家小院里,满院的海棠开得正好。十六岁的洛云卿穿着杏色襦裙,鬓边簪着支素雅的玉簪,正低头给绣绷上的鸳鸯描线——再过三日,她就要嫁给沈砚秋了。

沈砚秋比她大十三岁,是个落魄的文人,曾在京兆府做过两年小吏,后来因性情耿直得罪了上司,便辞了职,靠给人抄书度日。初见时,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手里拿着本《昭明文选》,谈吐间满是书卷气,洛云卿的父亲觉得他虽清贫却人品端正,便应了这门亲事。

成婚那日,没有盛大的仪仗,只请了几个邻里,沈砚秋亲自牵着洛云卿的手拜堂,低声对她说:“云卿,委屈你了,往后我定好好待你。”洛云卿红着脸点头,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婚后头一年,日子虽清苦,却也安稳。沈砚秋每日抄书到深夜,洛云卿便在一旁研墨、缝补,偶尔还能就着一盏油灯,听他讲书中的故事。转年秋,洛云卿生下了一个儿子,沈砚秋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笑得眼角都皱了,给孩子取名“沈念卿”,说“念着云卿的好”。

可从念卿周岁起,沈砚秋变了。他渐渐不再抄书,反而常去坊市的酒肆,有时喝到深夜才归,身上带着酒气,还总说些“怀才不遇”的丧气话。洛云卿劝他找份正经活计,他却瞪着眼反驳:“你懂什么?我沈砚秋岂是做粗活的人?”后来更是变本加厉,把洛云卿陪嫁的首饰偷偷当了换酒喝,连念卿的襁褓破了,都没钱换新的。

洛云卿的心,一点点冷了下去。她白天给人洗衣、绣帕换粟米,夜里哄睡念卿后,还要缝补沈砚秋的旧长衫,可即便这样,也换不来他一句温言。有一回,念卿发高热,洛云卿抱着孩子急得直哭,想让沈砚秋去请大夫,他却醉醺醺地躺在榻上,嘟囔着“小孩子家哪有不生病的,别烦我”。那一刻,洛云卿彻底死了心。

显庆六年的春日,海棠又开了满院。洛云卿抱着四岁的念卿,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看着沈砚秋从酒肆回来,终于开口:“沈郎,我们和离吧。”

沈砚秋愣了愣,酒意醒了大半,看着洛云卿眼底的决绝,又看了看躲在母亲怀里、怯生生看着他的念卿,喉结动了动:“你要弃我而去?”

“不是弃你,是这日子,我熬不下去了。”洛云卿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念卿要吃饭、要读书,我不能再跟着你耗下去。和离文书我已写好,你若签字,我带着念卿走,往后互不相干;你若不签,我便去官府递状纸,让官爷评评理。”

沈砚秋看着洛云卿手里的和离文书,又想起这些年自己的浑浑噩噩,终是红了眼,拿起笔签了字。他没说什么,只从怀里摸出个皱巴巴的纸包,里面是块半旧的麦芽糖,递给念卿:“爹……对不住你。”

洛云卿牵着念卿的手,背着简单的行囊,走出了洛家小院。她没回头,却在走出巷口时,听见身后传来沈砚秋的咳嗽声——那声音里,藏着说不出的悔意,可她知道,自己不能再回头了。

后来,洛云卿带着念卿搬到了崇业坊附近的小杂院,离王谨安家不远。红玉见她一个女子带着孩子不易,常帮着照看念卿,王谨安去镖局走镖时,也会顺带帮她捎些便宜的粟米。念卿渐渐长开了,像极了洛云卿,眉眼清秀,还跟着王顺一起去坊市的蒙学听课,每次见到王谨安,都会甜甜地喊“谨安叔”。

洛云卿依旧靠洗衣、绣帕度日,可脸上却有了笑容。她常常坐在院门口,看着念卿和王顺、王秀一起玩耍,心里想着:虽然和离了,可往后的日子,有念卿在,有邻里帮衬,总能慢慢好起来的。春风吹过,带着海棠的香气,也吹走了她过去的愁苦,吹来了新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