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军械作坊的机器轰鸣声日夜不绝,优质钢材源源不断地从改良后的熔炉中产出,膛线加工机床稳定运转,一支支崭新的近代步枪整齐码放,泛着慑人的冷光。每月五百支的量产规模,虽已远超当初预期,却仍难满足边防各镇的迫切需求。辽东防线需换装新式步枪以抵御后金,宣大边镇要增补军械防备蒙古各部,就连京营也频频上书,请求优先配备这批“神兵利器”。
与此同时,格物学院的实践工坊也在扩大规模,为了让学子们更好地掌握实操技艺,需不断添置熔炉、机床等设备,各类金属原料、实验耗材的耗费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短短半年间,仅军工与格物学院两项,朝廷便已拨付白银八十万两,且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与学院扩招,后续所需资金更是无底之洞。
这一日,镇国公府书房内,赵烈对着案上堆积如山的账本,眉头紧锁。户部刚送来的奏报显示,上半年国库总收入三百二十万两,而军工与格物学院的开支已占去四分之一,再加上赈灾、边饷、官员俸禄等常规支出,国库已然捉襟见肘。若再按此规模推进,不出一年,朝廷便会陷入财政困局。
“军工革新是强国根基,格物兴学是长远之计,二者皆不可废。”赵烈指尖轻叩桌面,心中已有定计,“既然开源无路,便只能从改革入手,优化政务、盘活经济,方能支撑起大明中兴的大局。”
他沉下心神,沉入系统空间,调出早已关注的“政务类奖励”面板。五道金光闪闪的选项映入眼帘,每一项都精准对应着当下大明的症结。赵烈没有丝毫犹豫,指尖依次点选,五道信息流如潮水般涌入脑海,详细的方案、具体的实施步骤、潜在的风险与应对之策,皆清晰明了,仿佛他已钻研这些政务多年。
从系统空间退出,赵烈只觉思路豁然开朗。他当即命人备好笔墨,将各项方案中适合当下大明推行的部分整理成册,又仔细标注出需要与大臣们商议的细节。尤其是官员财产申报系统,他特意隐去了“系统预警”的核心机制,只保留了“定期申报、交叉核查”的表面流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忌。
次日清晨,天刚破晓,镇国公府便已车马盈门。赵烈提前发函,邀请内阁首辅范景文、工部尚书张凤翔、户部尚书毕自严、吏部尚书李遇知、礼部尚书林欲楫、刑部尚书刘之凤以及格物学院院长史可法前来议事。这些人皆是崇祯朝的栋梁之臣,涵盖了政务、经济、人事、司法等各个关键领域,正是推行改革所需的核心力量。
众人齐聚镇国公府的议事堂,见赵烈神色凝重,案上又摆着厚厚一叠文书,皆知今日所议绝非小事。范景文率先开口:“镇国公清晨急召我等前来,想必是有要紧公务。莫非是军械生产或格物学院那边出了变故?”
赵烈起身拱手,示意众人落座:“范首辅多虑了,军械生产进展顺利,格物学院学子也勤学不辍,皆无变故。今日请各位大人前来,是因有一桩关乎大明国运的大事,需与诸位同心商议。”
他将案上的文书分发给众人,继续说道:“各位大人也知晓,近半年来,军工革新与格物兴学耗费颇巨,国库已然承压。若长此以往,不仅后续革新难以推进,就连常规边饷、赈灾开支也将难以为继。因此,赵某日夜思索,结合各地治理弊端与民生需求,草拟了一套政务改革方案,今日特请各位大人审阅,共商推行之法。”
众人闻言,皆面露凝重之色。毕自严身为户部尚书,对财政困局感触最深,他迫不及待地翻开文书,目光扫过“地方治理优化方案”几个大字,细细读了起来。其余大臣也纷纷低头翻阅,议事堂内一时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史可法最先看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案”,眼中闪过赞许之光:“镇国公此方案当真精妙!实务学堂课程优化,增设算学、技艺等实用科目,恰好与格物学院相辅相成;官员考核制度完善,将‘实务成效’纳入考核核心,一改往日只重科举出身、空谈道德的弊病,实乃选贤任能之良策!”
他顿了顿,又道:“就如格物学院的学子,虽不通经史,却身怀技艺,日后为官,便能实实在在为百姓办实事。此方案若能推行,大明必将涌现更多实用之才,吏治也能为之一新。”
李遇知身为吏部尚书,对官员考核与人才选拔最为关注,他点点头附和道:“史院长所言极是。现行考核制度太过僵化,不少官员只知墨守成规、虚报政绩,却无实际才干。此方案中‘专业人才选拔标准’,允许工匠、学子通过技艺考核入朝为官,打破了门第与科举的垄断,实乃开创性之举。不过,如何界定考核标准,避免舞弊之风,还需细细斟酌。”
赵烈笑道:“李尚书考虑周全。关于考核标准,方案中已有详细规定,将由吏部牵头,联合格物学院的名师与工部的资深工匠共同拟定,分专业、分等级进行考核,考核过程全程公开,还需有三位以上考官共同签字确认,确保公平公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