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刑场的欢呼声渐渐远去,大明内外肃清的安稳气息,如同暮春的细雨,浸润着京师的每一寸土地。镇国公府书房内,赵烈正对着系统面板凝神思索,新任务的目标宏大而艰巨,尤其是近代枪械的规模化生产,仅靠现有工匠的技艺,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
他再次沉入系统空间,指尖轻点光屏,调出“技术评估”功能。系统立刻启动分析程序,无数数据流飞速闪过,最终形成一份详细的评估报告:
【大明当前技术水平评估】
1. 冶炼技术:现有熟铁、铸铁冶炼工艺落后,无法产出高纯度、高强度的优质钢材,难以满足枪械枪管、枪机等核心部件的材质要求;
2. 机械加工:缺乏精密加工设备,手工打磨精度有限,膛线加工、部件装配等关键工序难以达到设计标准;
3. 工匠技能:工匠多依赖经验传承,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对近代机械原理、力学结构认知为零;
4. 生产管理:作坊式生产效率低下,无标准化流程,质量管控缺失,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
【结论】:当前技术水平距规模化生产近代枪械仍有较大差距,需从人才培养、技术引进、设备改良三方面同步推进。
赵烈看着评估报告,眉头微蹙。他深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格的工匠和技术,再好的图纸也只是废纸一张。正当他思索对策时,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
“宿主无需担忧,针对大明当前技术短板,系统已启动专项支援方案。结合宿主需求与大明实际,定向生成三十名高级技术专精人才,涵盖冶金、机械、化工、工程等核心领域,配备系统特制基础教学设备与工具,不日将通过空间传送抵达宿主指定地点。”
系统顿了顿,补充道:“该批人才为系统能量凝聚生成,无过往记忆与外部关联,核心指令为‘绝对忠于宿主赵烈’,优先级高于一切,将全力执行宿主下达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生产指导等各项指令,助力大明快速提升科技水平。”
“系统生成的专属人才?还能100%忠心?”赵烈心中大喜过望,这比从未来抽调人员更为稳妥,既无需担忧身份暴露,更能完全放心交付核心技术,“系统,他们何时能到?抵达后是否需要特殊适配?”
“宿主放心,技术人才将于三日后亥时抵达镇国公府后院空地,传送过程隐蔽无迹,不会引起任何人察觉。”系统回复道,“人才已预设适配大明语言、服饰与基础礼仪,无需额外磨合,只需提供基础食宿与办公场地即可。此外,每人配备系统绑定的便携式教学终端,内含海量适配大明当前水平的技术资料,可直接用于教学与研发,且终端数据仅宿主有权调取查看。”
赵烈悬着的心彻底放下,有了这批绝对忠心的专属技术人才,枪械生产、技术革新不仅有了核心支撑,更能最大程度保障技术机密不外泄。但他随即想到,技术的传承远比引进更为重要,若只依赖系统生成的人才,而非培养大明本土的技术力量,大明的科技发展终将受制于人。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必须建立专门的学府,系统培养本土技术人才,让格物之学(即近代科学)在大明落地生根、薪火相传。他立刻起身,决定即刻入宫面圣,奏请设立格物学院。
此时的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正与范景文商议赈灾事宜,听闻赵烈求见,当即宣他入内。
“镇国公急匆匆入宫,可是有要事禀报?”崇祯放下手中的奏折,语气温和。
赵烈躬身行礼,开门见山:“陛下,臣今日入宫,是为奏请设立‘格物学院’一事。”
“格物学院?”崇祯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何为格物?此学院与寻常学堂有何不同?”
“回陛下,”赵烈缓缓解释道,“格物一词,源自《大学》‘致知在格物’,臣所言格物学院,并非研习经史子集,而是专门传授算学、力学、冶金、机械、化工等实用之学,培养精通技艺、擅长革新的专业人才。如今大明虽平定内乱,但边防仍需强兵,民生仍需发展,而这一切,皆离不开先进的技术与人才。”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此前臣与工部张凤翔大人商议军械革新,虽有精妙图纸,却受制于工匠技艺与技术水平,难以量产。若能设立格物学院,系统培养本土人才,再辅以专精名师指导,不出数年,大明便能拥有大批自己的技术人才,无论是军械制造、水利兴修,还是农桑改良、工商业发展,都将受益无穷。”
范景文闻言,心中一动,附和道:“陛下,镇国公所言极是。如今实务学堂虽已开设,但多侧重基础实务,缺乏高深技艺的传授。格物学院的设立,恰好能弥补这一空缺,与实务学堂相辅相成,为大明培养各类实用人才,实乃中兴之良策。”
崇祯沉吟片刻,目光中满是期许:“此事关乎大明长远发展,朕自然赞同。但不知这格物学院的院长与师资,该如何安排?招生又有何章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