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的手指,在巨大的沙盘上缓缓移动。
沙盘上,山川河流的脉络清晰可见。
刚刚被染上汉军旗帜的河套地区,像一块楔子,深深嵌入了清廷的北方版图。
“河套已下,清军在黄河中游的屏障不复存在。”
他的声音在帅帐内回响,不大,却让在场的每一位将领都屏住了呼吸。
“但我们的目标,是兰州,是整个甘肃。”
李信的手指从河套滑下,重重地点在了沙盘上“兰州”的位置。
“想要顺利拿下兰州,就要让清廷无暇西顾,让他们把本就不多的兵力,调到我们希望他们去的地方。”
他抬起头,环视着贺连山与赵猛。
“这叫调虎离山,也叫围点打援,只不过,我们围的这个点,是他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贺连山踏前一步,魁梧的身躯带着一股悍勇之气。
“请汉王下令。”
李信赞许地看了他一眼,手指转向沙盘的东南角,那里是陕西与四川的交界。
“贺连山,你从南镇军团抽调一个旅,八千人,即刻北上,进驻陕南的阳平关。”
“阳平关?”
贺连山微微一怔。
“对,阳平关。”
李信的手指在关隘模型上敲了敲。
“到了之后,什么都不用做。每日操练,炮声要响,军旗要多,做出随时准备东出关口,进攻陕西腹地的姿态。”
“只做姿态,不进攻?”
贺连山确认道。
“对,不主动出击一兵一卒。”
李信的嘴角浮现一抹弧度。
“你要让陕西的清军,日夜不得安宁。让他们觉得,汉中大军随时会杀出来。如此一来,陕西提督除了向京城哭嚎求援,还能做什么?”
贺连山瞬间领悟,胸膛一挺。
“末将明白,就是把动静闹大,让他们自己吓自己。”
“正是此理。”
李信颔首,随后转向赵猛。
赵猛刚刚打下河套,身上的硝烟气息尚未完全散去,整个人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刃。
“赵猛。”
“末将在。”
“你的宁夏军团,同样抽调一个骑兵旅,北上。”
李信的手指指向了河套以北,靠近蒙古草原的区域。
“驻扎在归化城南部的隘口。”
“归化城?”
赵猛的反应和贺连山如出一辙。
“汉王,我们是要对蒙古诸部动手?”
“不。”
李信摇头。
“恰恰相反,我们是要让他们不敢动。”
他看向一旁的吴锐。
“吴锐,铁甲车调拨的如何了?”
吴锐立刻出列。
“回汉王,按照您的吩咐,已有一台新的铁甲车抵达宁夏镇,随时可以交付宁夏军团。”
李信重新看向赵猛。
“带上它。你的任务,比贺连山更简单。在隘口扎营,然后派人去见那些蒙古王公。”
“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安分守己,不为清廷出兵出马,我大汉就保证他们商路的畅通。牛羊、皮货,都可以通过河套卖到我们这里,换取他们需要的茶叶、绸缎、铁器。”
“如果他们执迷不悟呢?”
赵猛追问。
“那就问问他们,他们的帐篷,比清军的壕沟如何?他们的骑兵,比博洛的三千精锐如何?”
李信的口吻平淡,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压迫感。
“把我们在西堡和中堡用过的手段,详细地讲给他们听。尤其是那从天而降的‘神罚’。再让他们‘不经意’地看一眼你的铁甲车。我想,他们会做出聪明的选择。”
赵猛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末将懂了,这是胡萝卜加大棒。”
“就是这个意思。”
李信总结道。
“贺连山在南,牵制陕西兵力。赵猛在北,断绝蒙古援兵。双管齐下,兰州守军就成了一座孤城。届时,周大勇的龙骧军团,便可一鼓作气,拿下甘肃全境。”
“此计,名为‘虚张声势,南北锁喉’。”
帅帐内的气氛陡然一松,众将的脸上都露出了钦佩的神情。
不费一兵一卒,仅凭调动与威慑,便将清廷的西北防线切割得支离破碎。
这种运筹帷幄的手段,比千军万马的冲杀更令人心折。
“传令,立即执行。”
“遵命!”
数日后,陕南,阳平关。
这座古老的关隘,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贺连山率领的南镇军团一个旅,八千将士,如同潮水般涌入。
他们没有躲藏,反而大张旗鼓,在关口附近砍伐树木,修建营寨。
营寨修得并不如何坚固,但范围极大,旌旗招展,连绵数里,远远望去,仿佛有数万大军在此屯驻。
每日天还未亮,军营中便鼓声震天,操练的呐喊声能传出十几里远。
贺连山更是下令,将随军带来的数十门轻型野战炮一字排开,对着关外无人的山谷,每日分上、下午两次进行实弹射击。
“轰!”
“轰隆!”
沉闷的炮声在群山间回荡,经久不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