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逆命菩提 > 第162章 五帝庙

逆命菩提 第162章 五帝庙

作者:万灵咏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12:21:29

西夏,兴庆府

李元昊,这位刚刚崭露头角、野心勃勃的党项首领,此刻面色阴沉地看着手中的军报。上面详细描述了数支精锐小队在边境线上遭遇的诡异惨败。

对方人数不多,但个个悍不畏死,力大无穷,更有一股令人心悸的煞气,往往一个照面就能冲散己方阵型,手段狠辣果决,与以往宋军的风格大相径庭。带队者,是一个面有刺字的汉人将领,名叫狄青。

“狄青…”李元昊咀嚼着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他麾下也有几位修炼了族中秘传功法(同样是依赖日渐稀薄的灵气)的“铁鹞子”勇士,实力约摸相当于锻体四五重的样子,在战场上已是难得的好手。

但据逃回来的士兵描述,那狄青及其部下展现出的力量和速度,恐怕已接近甚至超越了铁鹞子中的佼佼者!

“宋人何时有了这等练兵之法?”李元昊心中惊疑不定。他自诩雄才大略,积极学习汉文化,改革兵制,创立文字,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与北宋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

如今宋军边境突然出现这等变化,让他感到了强烈的威胁。

“查!给本王彻查!那个狄青,还有他背后的能人,到底什么来路!”

他厉声下令,同时加紧了称帝的步伐,并命令铁鹞子加紧修炼,筹备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绝不能容忍任何打乱他宏图大计的因素出现。

就在狄青于西北搅动风云之际,万衍的本体则悠游于中原各大名山古刹之间。他收敛了绝大部分气息,如同一个普通的游方士,拜访了此时佛道两家的诸多高人。

在终南山,他与一位年近百岁、精神却异常矍铄的老道长坐而论道。老道修炼的乃是正宗丹鼎之术,吞吐日渐稀薄的天地灵气,苦修一甲子,也不过堪堪达到炼心三四重、锻体二三重的境界(以此世标准已属绝世高人)。万衍并未直接传授新法,而是与之探讨“心神”与“外丹”、“内景”与“天地”的关系,言语间微露愿力修行之妙,引得老道时而沉思,时而恍然,视万衍为天人。

在嵩山少林,他与寺中方丈切磋武学禅理。少林武僧多以锤炼肉身、激发潜能为主,辅以禅定静修。万衍点出“杀戮业力”与“慈悲愿力”转化之机,暗示了一条不同于纯粹苦修的杀伐护道之路,让方丈震惊不已,连呼“佛法无边”。

他一路行去,或点化,或论辩,或仅仅是静静聆听。他发现这个时代的修行者虽因灵气衰竭而境界低微,但其中不乏真正有大智慧、大毅力之人,他们对天地的感悟、对心性的磨练,有着独特的见解,甚至能给他一些启发。

临别各处,他都会留下一句:“若欲探讨天地至理,可于下月初九,月圆之夜,择五岳之巅相候。”

他并未言明自身身份,但那超凡的气度与深不可测的言论,已让这些高人心中将其视为陆地神仙之流,纷纷郑重应下此约。

北宋是道教的极盛时期,尤其是宋真宗和宋徽宗两朝。五岳作为道教洞天福地,迎来了大规模的建设。

东岳泰山:碧霞元君(泰山奶奶)信仰在北宋开始兴起并广泛传播。

西岳华山:陈抟老祖(“睡仙”)在此隐居,与宋太祖、宋太宗交往的传说广为流传,使华山道教地位超然。

中岳嵩山:道教“第六小洞天”,山中道观众多。

朝廷出资敕修了大量宫观,并赐予田产,道士数量大增,五岳成为了全国性的道教活动中心。

宋真宗赵恒是历史上着名的“神道设教”的皇帝。在泰山完成“封禅”大典后,他为了将这场神圣运动推广全国,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诏令加封五岳为“帝”,并派遣官员为它们举行了隆重的“加冕”仪式:

东岳天齐仁圣帝(泰山)—兖州奉符县(今山东泰安),五岳之首,主生死、王朝更替。

西岳金天顺圣帝(华山)—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以险着称,道教“第四小洞天”。

中岳中天崇圣帝(嵩山)—河南府登封县(今河南登封),毗邻东京汴梁,北宋皇室祭祀重点。

南岳司天昭圣帝(衡山)—潭州衡山县(今湖南衡阳) ,主星辰、分野。

北岳安天元圣帝(恒山)—北宋及历代王朝皆祀曲阳恒山,直至清初才改祀山西浑源恒山。

从此,五岳从“山神”正式晋升为“帝”,地位极高。同时,还给五岳“配妻”,册封了五位“夫人”。

万衍来到五岳脚下五帝庙,看到了供奉着身穿衮冕、一副人间帝王模样的五帝大型主神塑像,庄严肃穆。

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四年加封五岳为“帝”后,还为他们制定了全套的帝王礼制。

诏书明确要求为五岳大帝制作“衮冕之服”,即帝王的冠冕和龙袍。

历史记载,在加封仪式中,朝廷曾派遣重臣(如翰林学士)作为特使,带着内廷制作好的帝王衮冕,前往各岳庙,为神像“穿戴”上帝王衣冠,完成“加冕”仪式。

分别在五帝庙留下五幅观想图后,万衍离去。

朝廷之内,氛围微妙。西北的捷报(虽被狄青和种世衡刻意低调处理)还是通过枢密院的渠道零星传回,让一部分力求振作的官员感到振奋。

但更多的则是疑虑和不安。狄青一个面涅将军,如何能屡立奇功?其中是否有诈?莫非是边将虚报战功?文官集团中,质疑之声渐起。

而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和逐渐开始接触更多政务的仁宗皇帝赵祯,对此事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刘太后更倾向于谨慎,担心边将坐大,尾大不掉;而赵祯在经历了那夜与万衍的“对话”后,内心深处隐隐希望这些捷报是真的,希望大宋能有一支可战的强军。

这种微妙的分歧,在朝堂暗流涌动。

恰逢全国多地春夏之交降雨偏少,已有旱情苗头,朝野上下忧心忡忡。经大臣合议,决定于下月初九,于南郊圜丘举行盛大的祭天祈雨大典。皇帝将率百官亲自主祭,刘太后亦将凤驾临朝,以示隆重。

一时间,整个汴京朝廷机器都围绕祭天大典运转起来。礼部官员忙得脚不沾地,制定仪程、安排祭品、修缮祭坛;禁军加紧操练,负责安保环卫;开封府则需确保京城治安,清理街道。

万衍悄然回到了汴京城。他没有再去皇宫,而是在汴河畔一家颇为雅致的客栈住了下来,每日里或是品茶听曲,或是漫步街头,感受着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脉搏。

客栈酒楼之中,祭天祈雨自然是头等话题。

“听说官家要亲自主祭呢!真是仁德之君啊!”

“希望能感动上天,降下甘霖吧,不然地里的苗可都要旱死了!”

“唉,年年祭祀,也不知有用没用…听说西北又在打仗了?”

“嘘…慎言!不过好像咱们这次没吃亏?有个狄青将军挺厉害的…”

“狄青?好像是个脸上刺字的军汉?能有多厉害?怕是吹出来的吧…”

民众的议论中,交织着对天灾的忧虑、对皇帝的期盼、对边事的模糊关心,以及根深蒂固的文武偏见。繁华之下,是普遍的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万衍静静地听着,一切都在他的感知之中。

他站在客栈窗前,望着窗外灯火阑珊的汴京夜景,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看到了南郊那座正在加紧准备的祭坛,也看到了那五座屹立于华夏大地、即将迎来非凡之约的雄浑山岳。

山雨欲来风满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