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那风云变幻的局势之下,李瑁深知情报对于掌控全局的重要性。安禄山的势力如同暗处潜伏的巨兽,随时可能给大唐带来更为沉重的打击。李瑁此前所构建的情报网,虽已有一定成效,但对于安禄山核心机密的获取,仍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李瑁决心调整策略,全力拓展情报网,力求挖掘出关于安禄山的关键情报。
李瑁将自己关在书房之中,对着满墙的舆图和密密麻麻的情报记录沉思。他深知,想要拓展情报网,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人员的扩充与选拔。他命人在长安城的各个角落张贴招募令,广纳贤才。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市井之徒,还是落魄的文人墨客,只要有一技之长,尤其是擅长追踪、潜伏、刺探情报者,皆可前来应募。
招募现场热闹非凡,形形色色的人聚集于此。李瑁亲自坐镇,对每一位应募者进行细致的考察。其中有一位身形消瘦、眼神锐利的年轻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年轻人名叫陈风,自幼在市井中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飞檐走壁的本领,且为人机灵,对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李瑁询问陈风:“若让你去追踪一个行踪诡秘之人,你当如何?”陈风略一思索,说道:“小人会先摸清其日常出没之地,观察其身边往来之人,再设法混入其周围,不动声色地获取情报。”李瑁微微点头,觉得此人可堪大用。
除了在民间招募,李瑁还将目光投向了军队。他与郭子仪商议,从军中挑选一批忠诚可靠、机智勇敢的士兵,经过特殊训练后,编入情报网。郭子仪对此大力支持,很快便挑选出了一支精锐小队。这些士兵在军事技能上本就出类拔萃,经过情报搜集、传递等方面的特训后,更是如虎添翼。
人员问题解决后,便是情报网架构的调整。李瑁摒弃了以往较为松散的组织形式,建立起了一套更为严密、高效的层级体系。他将情报网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设一名负责人,直接向他汇报。区域之下,又细分若干小组,各小组之间相互协作又相互独立,确保在一处出现问题时,不影响整个情报网的运转。
为了加强情报传递的速度与安全性,李瑁还改良了情报传递的方式。他命人研制了一种特殊的信鸽,这种信鸽经过严格训练,能够准确地在不同据点之间传递信息。同时,他还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密码系统,只有情报网内部人员经过专门学习才能破解。
在拓展情报网的过程中,李瑁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安禄山并非毫无防备,他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安插了大量眼线,对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的情报活动都保持着高度警惕。李瑁派出的一些探子,还未接近安禄山的核心区域,便被发现并遭到杀害。
面对挫折,李瑁并未气馁。他仔细分析每一次行动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他意识到,单纯地从外部渗透难度太大,必须从安禄山内部寻找突破口。
李瑁通过多方打听,得知安禄山身边有一位名叫刘景的谋士,此人虽深得安禄山信任,但近来却因一些琐事与安禄山产生了嫌隙。李瑁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他设法联系上了刘景。
李瑁先是通过一些巧妙的手段,向刘景传递了自己的诚意与实力。他派人给刘景送去了一封密信,信中详细阐述了大唐的正统与安禄山谋反的不义,同时承诺,若刘景能为大唐提供关键情报,将来必定给予重赏。刘景收到信后,心中犹豫不决。一方面,他对安禄山确实有些不满,且担心安禄山谋反失败会牵连自己;另一方面,他又害怕李瑁的承诺只是空头支票,一旦事情败露,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
李瑁见刘景没有立刻回应,并未着急催促。他深知,这种大事急不得,必须给刘景足够的时间去考虑。与此同时,他继续加强情报网的其他工作,不断完善对安禄山势力的外围监控。
终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后,刘景决定与李瑁合作。他秘密派人给李瑁送去了一份情报,这份情报详细记录了安禄山近期的兵力部署调整以及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李瑁拿到这份情报时,心中大喜。这是情报网拓展以来获取的最为关键的一份情报,它对于大唐制定应对安禄山的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李瑁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他知道,这份情报虽然珍贵,但也可能存在陷阱。安禄山老奸巨猾,说不定是故意让刘景传递这份情报,以此来误导大唐。于是,李瑁一方面命情报网其他成员对这份情报进行核实,另一方面,他与郭子仪等将领仔细研究情报内容,分析其中的真伪。
经过多番核实与分析,李瑁确定这份情报大部分是真实可靠的。根据这份情报,安禄山正计划在近期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企图一举突破大唐的防线,直逼长安。李瑁迅速将情报上报给唐玄宗,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
唐玄宗看到情报后,大为震惊。他立即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在朝堂之上,李瑁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他建议集中优势兵力,在安禄山进攻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同时,派一支奇兵绕到安禄山后方,截断其补给线。此计一出,立刻得到了郭子仪等将领的支持,但也有一些大臣对此表示担忧,担心此举风险太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