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宫廷,向来是礼仪之邦的核心展示之地,每一场重要仪式都承载着王朝的尊严与传统。这一日,宫廷为迎接远方来朝的使节,举行盛大的礼仪庆典,整个大明宫张灯结彩,处处彰显着天朝上国的威严与繁华。
李瑁身为王爷,自然在这场庆典中肩负重要职责。他身着华丽的朝服,头戴紫金冠,神色庄重,提前便开始准备各项事宜。然而,百密一疏,在仪式进行过程中,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在宫廷礼仪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出现了偏差。
按照惯例,在迎接使节入宫,行至太极殿阶前时,需由李瑁引领使节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李瑁平时对礼仪规范极为熟悉,可不知是因近日忙于情报网拓展事务,心力交瘁,还是现场气氛紧张,当他带领使节行礼时,自己的叩拜幅度稍小了些许,虽只是极细微的差别,却未能逃过在场一些朝臣锐利的眼睛。
仪式结束后,朝堂之上,使节被妥善安置于偏殿休息,等待与皇帝正式会谈。众臣尚未散去,御史中丞王忠首先发难。他向前一步,拱手作揖,神色严肃地说道:“陛下,今日宫廷盛典,乃我大唐与外邦交好之重事,礼仪规范关乎国体尊严。然臣方才目睹,李瑁王爷在引领使节行礼时,叩拜幅度未达标准,此举恐让外邦使节小觑我大唐礼仪,实乃大不敬之罪!”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一些平日里与李瑁交好的大臣面露担忧之色,而以李林甫为首的部分朝臣则露出幸灾乐祸的神情。李林甫微微眯起眼睛,心中暗喜,觉得这是一个打压李瑁的绝佳机会。他慢悠悠地站出来,附和道:“王中丞所言极是,宫廷礼仪乃祖宗传承之根本,容不得丝毫马虎。李瑁王爷此举,虽看似小事,但若不加以严惩,恐日后宫廷礼仪废弛,大唐威严何存?”
唐玄宗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微微一沉。他向来重视宫廷礼仪,对于此类失误本就十分在意,加之李林甫等人在旁煽风点火,心中更是不悦。他目光投向李瑁,问道:“瑁儿,王中丞所言可是属实?”
李瑁心中暗叫不好,他深知自己此次确实出现了失误,虽非故意为之,但在宫廷礼仪的严苛标准下,确是犯下过错。他赶忙上前,跪地叩首,说道:“父皇,儿臣有罪。今日仪式,儿臣因琐事缠身,一时疏忽,未能将礼仪做到尽善尽美,还望父皇恕罪。儿臣甘愿接受任何处罚,只求不影响大唐与外邦之邦交。”
唐玄宗看着李瑁诚恳的样子,心中有些犹豫。他深知李瑁平日里对朝廷多有贡献,且此次失误或许真如他所言,是一时疏忽。但宫廷礼仪关乎大唐国体,若不加以处置,难以服众。
这时,张九龄站了出来。他一向公正,且对李瑁的才能颇为欣赏。他躬身说道:“陛下,李瑁王爷平日里勤勉有加,为朝廷尽心尽力。此次礼仪失误,虽有过错,但念其并非有意为之,且及时认错,还望陛下从轻发落。当务之急,是安抚好外邦使节,莫让此事影响两国关系。”
一些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张九龄的说法。然而,李林甫却不依不饶,他说道:“张大人此言差矣。宫廷礼仪乃国之根本,若因李瑁王爷平日之功便从轻发落,日后如何让众臣遵守礼仪规范?况且,外邦使节耳目众多,今日之事若不妥善处置,必定传扬出去,有损我大唐威严。”
朝堂上众臣分成两派,争论不休。唐玄宗一时难以决断,他思索片刻后,说道:“瑁儿,此次失误,朕念你平日之功,暂不予以重罚。但为警示众人,罚你闭门思过半月,期间不得参与朝廷事务。你需深刻反省,日后切不可再犯此类错误。”
李瑁心中虽有不甘,但也明白父皇的决定已是从轻发落。他再次叩首谢恩:“儿臣谨遵父皇旨意。”
退朝之后,李瑁心情沉重地回到王府。他深知,此次礼仪失误虽看似偶然,却被李林甫等人借机大做文章,背后反映的是朝堂上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他坐在书房中,看着窗外渐渐西沉的落日,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
闭门思过的这半月,李瑁并未消沉。他一方面反思自己此次的失误,更加深入地钻研宫廷礼仪规范,力求今后不再出现任何差错;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停止对局势的关注。他通过王府中的亲信,密切留意着朝堂上的动向以及安禄山方面的情报。
李林甫等人见李瑁被处罚,以为他会一蹶不振,便放松了对他的警惕。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李瑁在这看似平静的半月中,正积蓄着力量。
在王府中,李瑁与幕僚们日夜商讨。他分析道:“此次礼仪事件,李林甫等人借机打压我,可见他们对我的忌惮。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需想办法化解此次危机,同时进一步巩固我们的势力。”
一位幕僚建议道:“王爷,我们可趁此机会,与朝中支持我们的大臣加强联系,形成更为紧密的同盟。同时,对于此次礼仪失误,我们不妨主动对外邦使节解释清楚,以消除他们的疑虑,彰显王爷的诚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