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春樱刚把朱雀大街染成粉白,李瑁带着三份卷轴踏入礼部衙门时,檐角的铜铃正被风撞得叮咚作响。最上面的卷轴用金线绣着“大唐江湖同庆典”七个字,边角缀着细碎的珍珠,在晨光里闪闪烁烁;下面两份是《庆典章程》与《活动图谱》,蝇头小楷工工整整,标注着从三月初三到三月初七的所有安排——曲江池畔将辟出十里场地,分设演武、展销、文艺、祈福四区,连每日的辰时洒水、午时歇场、酉时清场都写得明明白白。
“陛下见了这图谱,定要赞你心思缜密。”郑玄展开图谱,指尖先落在演武区的三重护卫圈上,“内圈是江湖联盟的护民部弟子,中圈是禁军,外圈设栏杆,还特意留了十五处紧急通道,倒是把你那风险防控的本事全用上了。”
李瑁指着“百业展销区”的标注:“商户都经清议堂和京兆尹衙门双重核验,带‘官盟双印’的才能入场。像铁剑门的铁器、百草堂的药材,旁边都要附‘品质说明’,连波斯商人的琉璃盏,都得标清‘易碎’‘勿碰’。”他又翻到文艺区,“曲目已请太常寺审定,既有江湖的‘盾牌舞’,也有宫廷的‘霓裳羽衣’,中间加了段‘官盟合舞’,让禁军与弟子们同跳,显个和睦。”
郑玄抚掌大笑:“去年汾州文化节,你让波斯琉璃映着铁剑,今年索性让禁军与江湖人共舞,这步棋走得更妙。陛下昨日还说,要借这庆典让天下看看,大唐的热闹不是朝堂独演,是江湖与朝廷搭台,百姓唱戏。”
消息传回青城,总坛像被投了颗火星,瞬间燃得热烈。铁剑门的赵铁柱把库房里的好铁都搬了出来,要打一百柄“庆典彩剑”——剑刃镀铜,剑鞘缠红绸,剑柄刻“国泰”二字,特意嘱咐学徒:“刃口得磨圆了,演武时看着威风,实则伤不了人。”苏婉则带着药农挑选展品,黄芪要选三寸长的,枸杞得是头茬红的,每种药材都配着栽种时的照片,旁边写“家种药材,生态培育”,生怕人说“江湖人只懂采挖,不懂养护”。
艺苑的孩子们更是忙得脚不沾地。阿古拉教突厥孩童唱《万族谣》的草原段,卓玛带着吐蕃孩子练锅庄舞的垫步,石头则趴在案上画“导引图”,把护民部的基础拳法画成小人儿,旁边注“学此拳,能强身”,打算贴在祈福区的栏杆上。风险防控部的周先生每日都来督查,见孩子们的演出服袖口太宽,怕绊倒,让人缝了束带;见展销区的药草堆得太高,怕倒塌,让人改成矮架;连给观礼台备的茶水,都要试过温度——“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凉,得让陛下和百姓都喝得舒坦”。
三月初二,江湖联盟的队伍抵达长安。三百弟子牵着马穿过朱雀大街,马背上驮着演武用的彩剑、展销的药材、孩子们的演出服,队伍最末跟着十辆马车,装着沈万山新制的“折叠戏台”,拆开能搭成三丈宽的台面,比工部备的还结实。守城的禁军见了,笑着打招呼:“李盟主的人就是利索,俺们的栏杆刚搭好,你们就到了。”
次日天未亮,曲江池畔已忙活起来。护民部的弟子与禁军一起立栏杆,赵虎拿着图谱喊:“东边留两丈宽的通道,给挑担的百姓走;西边多设三个饮水点,天热,别让看客渴着。”赵铁柱带着铁匠们支炉打铁,叮叮当当的声音混着禁军的号子,竟像支特别的晨曲。苏婉的药农们正往展台上摆药材,琉璃罩擦得锃亮,连标签都用汉、胡两种文字写,有个老汉指着“薄荷”的标签问:“这字念啥?”药农立刻念给他听,还讲“薄荷能治头疼”,引得老汉蹲在展台前不肯走。
辰时三刻,唐太宗带着百官亲临,开典仪式在震天的礼炮声中开始。皇帝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有穿粗布短褂的农夫,有摇着折扇的书生,有戴帷帽的胡姬,还有扛着锄头来的菜农,朗声笑道:“今日这曲江池,没有官民之分,没有汉胡之别,更没有朝堂与江湖的隔碍。你们看这演武场的剑,既能护商路,也能卫家国;这展销台的药材,既能救百姓,也能强体魄——这才是大唐的根基!”
话音刚落,演武区已响起第一阵喝彩。铁剑门的弟子列成方阵,“流星赶月”剑舞得如银雨翻飞,忽然变阵,剑尖组成“忠”字;紧接着,突厥黑石部的骑手策马入场,马背上的勇士俯身摘地上的银环,马蹄踏过之处,竟踏出“义”字的轮廓;最惊人的是岭南蛇形门与清议堂的合演——蛇形剑的柔与判官笔的刚交织,剑尖点地成“礼”,笔锋划空为“法”,四字合一,正是“忠义礼法”。
“好!”唐太宗拍着栏杆赞叹,“以前总听人说江湖人‘只知侠义,不懂礼法’,今日看来,他们的礼法藏在招式里,比空泛的道理更动人。”
演武区的喝彩还没歇,展销区已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百草堂的展台前,苏婉正用磁石模拟针灸,教个老妇人认“合谷穴”:“您头疼时按这儿,比吃止痛片管用。”老妇人按了按,果然舒服些,当即买了两包薄荷:“俺孙儿总哭闹,闻闻这个定能安神。”铁剑门的摊位更热闹,赵铁柱抡着小锤打钥匙扣,每个上面都刻个“安”字,孩童们攥着铜钱排成长队,有个小娃举着钥匙扣对娘说:“娘,有这‘安’字,马贼就不敢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