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第215章 新才履职显锋芒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第215章 新才履职显锋芒

作者:又一口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8 23:58:34

长安城的晨光总带着三分慵懒,透过朱雀门的城楼洒下来时,已化作金粉般的碎光。李瑁踏着这层光走进政事堂时,案上的青瓷瓶里已插了新折的桃花,粉白的花瓣沾着露水,映得满室都有了春意。廊下的石榴树抽出了新叶,嫩红得像抹胭脂,风一吹,叶尖的露珠滚落,砸在青石板上,洇出小小的湿痕。

“殿下,这是江南新送的茶籽,据说榨出的油比寻常茶油清三分。”内侍捧着个乌木盒子进来,说话时小心翼翼,生怕碰落了花瓣上的露水。盒子打开,里面铺着软绒,茶籽圆润饱满,泛着浅褐的光泽,凑近了闻,有淡淡的草木香。李瑁抬手示意放下,目光却落在窗外——昨夜刚过谷雨,御花园的牡丹开得正盛,姚黄魏紫挤挤挨挨,让他忽然想起十年前,也是这样的时节,父亲带他在御花园认草木,说“万物有灵,皆可入画”。

正怔忡着,堂外传来轻快的脚步声,带着些微的喘息。李瑁转头,见苏明远捧着卷图纸快步进来,青色的官袍下摆沾了些泥点,显然是刚从城外工地赶回来。他发髻有些散乱,鬓角的汗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胸前的衣襟上,洇出一小片深色。“殿下,您看这渠坝的新图纸!”苏明远把图纸在案上铺开,手指点着一处弧形设计,指尖因用力而泛白,“按这个弧度,汛期能多蓄三成水,还能减少堤坝的压力,工匠们都说可行。”

图纸铺开时,带着室外的潮气,边缘有些发卷。李瑁俯身细看,墨迹还带着湿气,苏明远的指痕在上面印出淡淡的晕圈。他想起这年轻人刚入仕时,连奏报都写得歪歪扭扭,握着笔的手总在发抖,如今却能主持淮河治水工程,笔尖划过的线条比工部老吏还要精准。“这弧角的角度再调小半分,”李瑁拈起笔,在图纸上轻轻一画,笔锋稳健,“汛期水流急,太陡了怕冲垮堤脚。你看这里,”他指着图纸上的坝基部分,“去年洛河溃堤,就是因为弧度过大,水流冲击时形成了漩涡,掏空了坝底的泥沙。”

苏明远眼睛一亮,凑近了细看,鼻尖几乎碰到图纸:“殿下说的是!我怎么没想到?昨日试筑的小段,确实有两处勾缝被冲开了,当时只当是工匠手艺糙,原来问题在这儿。”他麻利地从怀里掏出炭笔,在图纸边缘记下修改处,额角的汗珠滴在图纸上,晕开一小片水渍,倒像是给那道弧线添了颗晶莹的珠子。“我这就去改,让工匠们重新下料,争取今日就能试筑新的坝段。”

“早饭吃了吗?”李瑁忽然问。苏明远一愣,才摸着肚子笑起来,笑声里带着些窘迫:“光顾着赶图纸,忘了。早上从工地出发时,灶上的馒头刚上笼,想着赶回来再吃,一忙就忘了时辰。”李瑁唤内侍传膳,笑着摇头:“你啊,跟你爹一个性子,办起事来就忘了时辰。你爹当年修漕渠,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直接栽倒在工地上,还是我让人把他抬回来的。”

说话间,内侍端来两碟小菜、一碗粥和四个白面馒头。苏明远也不客气,拿起馒头就着咸菜吃起来,吃得又快又香,嘴角沾了点酱色,他自己没察觉,李瑁看着却觉得亲切。“慢点吃,没人跟你抢。”李瑁递过一杯温水,“你爹总说,干活得有力气,肚子里没食,手里就没劲,这话在理。”

苏明远咽下嘴里的食物,点头道:“我爹也常说,当年若不是殿下您派人送去的粮草,漕渠工地上的弟兄们早就撑不住了。他让我跟着殿下好好学,不光学本事,更要学殿下这份体恤人心的情分。”

正说着,赵二柱扛着个半人高的木架进来,木架上缠着粗麻绳,上面架着个黄铜做的玩意儿,齿轮咬合处还缠着布条,显然是怕磕碰。他进门时没留神,肩膀撞在门框上,“咚”的一声,吓得他赶紧扶住木架,脸上冒出细汗:“殿下,您要的水车模型做好了!”他把木架小心翼翼放在地上,解下麻绳,擦了把汗,露出憨厚的笑,“按您说的,加了个反向齿轮,天旱时能倒转抽水,比原先的效率高两倍。您看这链条,俺让铁匠加粗了三分,保证拉得动大木桶。”

那水车模型做得精巧,黄铜齿轮打磨得锃亮,链条上串着十二个小木桶,每个桶底都钻了细小的孔,用来模拟漏水的损耗。李瑁走上前,转动模型侧面的摇柄,黄铜齿轮“咔嗒”作响,声音清脆,带着链条上的小木桶缓缓上升,倒出水珠时,竟连成了道细细的银线。“不错,”他点头,手指在反向齿轮上敲了敲,“但这齿轮太密,齿牙间距只有半分,怕是不经磨。让铁匠铺用高锰钢重铸,再镀层锡,减少磨损,耐用些。”

赵二柱连连应着,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块不同成色的锡块:“俺早让铁匠试了,这三块是掺了锌的,您看哪个合适?左边这块掺了三成锌,硬些;中间这块掺了一成,软些,好加工;右边这块没掺,纯锡的,就是贵点。”他拿起锡块在手里掂着,“铁匠说掺锌的更耐磨,就是怕冬天冷的时候会脆,俺想着淮河边上冬天也不算太冷,是不是掺点锌更划算?”

李瑁拿起中间那块锡块,在指尖捻了捻:“就用中间这块。三成锌太脆,纯锡太贵,一成锌正好,兼顾硬度和韧性。你想得周到,连材料都试好了,这点比你师父强。”赵二柱嘿嘿笑起来,露出两排白牙:“师父说,干活得往前想三步,不然出了岔子,返工更费钱。”

正说着,陈九提着个竹篮进来,篮里铺着新鲜的荷叶,裹着些青绿的稻穗。“殿下,新培育的早稻结穗了!”他把稻穗摊在案上,穗粒饱满得快把稻秆压弯,金黄中透着青绿,还带着田野的清香,“您瞧这颗粒,比去年的晚稻多了两成,而且成熟期短了十天,正好能赶在梅雨季前收割,不用怕淋雨发芽。”

李瑁捻起一粒稻谷,放在指间搓开,米白的米粒透着莹润的光,捏在手里沉甸甸的。“让户部统计下,关中平原能种多少亩,秋收时朕要去看看实际产量。”他看向陈九被晒得黝黑的脸,额头上还有被蚊虫叮咬的红痕,“你在田里盯了三个月,也该歇歇了,让副手接着跟进。”

陈九嘿嘿笑:“歇不住啊殿下。那几亩试验田刚撒了新肥,是用豆饼和草木灰混的,不知道效果咋样,得天天看着才放心。昨天发现有几株稻子叶尖发黄,俺让人去查了,说是水里缺了点铁,今天刚撒了些铁渣,就等着看明天转不转绿呢。”他从篮底掏出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日期和稻子的生长情况,“您看,这是俺记的日志,哪天抽了多少穗,哪天浇了多少水,都记着呢。”

李瑁接过日志本,翻开一看,字迹不算工整,却一笔一划很认真,还有些用炭笔画的稻叶草图,标注着“叶尖黄”“茎秆粗”等字样。“不错,凡事就怕认真。”他把本子还回去,“晚上回去早点睡,别总熬夜守在田里,身子是本钱。”

午后,政事堂的竹帘被风掀起,露出廊下的棋盘。李瑁与新科进士们对弈,却频频看向窗外——苏明远的渠坝图纸改了三版,此刻正带着工匠在城外试筑,信使来报说新的坝段稳得很;赵二柱的水车模型被工部拿去仿造,匠人说稍加改动就能批量制作,要在江南推广;陈九的早稻样本送进了御膳房,御厨正琢磨着用新米做些点心,说要请殿下尝尝鲜。

“殿下,该落子了。”对面的进士轻声提醒。李瑁回过神,看着棋盘上的星罗棋布,忽然笑道:“你们看,这棋盘多像我大唐的疆域,每个子都有自己的位置,少了谁都不成。苏明远的渠坝、赵二柱的水车、陈九的稻穗,还有你们手里的笔,都是这棋盘上的子,各有各的用处。”

进士们若有所思,李瑁却起身走到案前,提笔在纸上写下“任贤则兴”四个字。墨迹未干时,苏明远的信使匆匆进来,递上张纸条:“苏工说,按殿下改的弧度试筑,堤坝稳得很,水冲上去连晃都不晃,他让小的把这好消息告诉殿下!”

李瑁把纸条递给众人传阅,阳光透过竹帘,在字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他忽然想起父亲曾说“治国如栽树,根扎得深,叶才能茂”,如今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看着他们手里的图纸、稻穗、模型,终于明白,这大唐的根,早已在这些踏实做事的人心里,扎得又深又牢了。

暮色降临时,苏明远风尘仆仆地回来,裤脚还沾着淮河的泥水,手里却举着块光滑的鹅卵石:“殿下,这是渠底的石头,您看这成色,说明水流清了,泥沙少了!以前渠底都是淤黑的泥块,现在能摸着这样光溜的石头,说明堤坝挡沙的效果成了!”他说着,把石头往案上一放,石面映出窗外的霞光,亮晶晶的。

赵二柱也扛着修好的水车模型进来,齿轮转得更顺滑,倒出的水珠连成了串,落在铜盆里溅起细碎的水花。“殿下您看,加了高锰钢的齿轮就是不一样,转了一下午都没卡壳,铁匠说这玩意儿能用十年!”

陈九则带来了新米做的糕,用荷叶包着,打开时热气腾腾,混着荷叶的清香。“殿下尝尝,这是用新培育的早稻磨的粉,比陈米做的更糯些。”

李瑁看着他们被汗水浸湿的衣襟,忽然觉得,这才是最好的朝会。没有冗长的奏报,没有空洞的言辞,只有实打实的成果,和眼里藏不住的光。他拿起块米糕,递给众人:“尝尝,这是你们自己种出的米,甜不甜?”

甜,当然甜。那甜味里,有淮河的水,有稻田的风,有齿轮的转声,更有这些年轻人心里,对这大唐最真切的热爱。李瑁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远处的长安城亮起了万家灯火,像撒了一地的星子。他知道,只要这些星子一直亮着,这大唐,就永远不会暗下去。

夜深时,李瑁在灯下重看那卷《新才名录》,苏明远、赵二柱、陈九……每个名字后面都记着他们的功绩:“苏明远,主持淮河清淤工程,使沿岸万亩良田免受水患”“赵二柱,改良水车,使江南灌溉效率提升两倍”“陈九,培育早熟稻种,亩产增收三成”……字迹越来越密,越来越深,纸页边缘都被磨得起了毛边。

他提笔在最后添了句:“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唯才者能立。”放下笔时,窗外的月光正好照在纸上,那行字像是镀了层银,亮得晃眼。案头的桃花不知何时落了瓣,一片粉白的花瓣飘在纸上,像是给这行字盖了个温柔的印。

这一夜,政事堂的灯亮到很晚,照亮了檐下新抽的石榴枝,也照亮了那些正在大唐的土地上,用双手书写未来的人。他们或许出身不同,技艺各异,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江山更稳,让这日月更长。而这,或许就是父亲当年说的“万物有灵,皆可入画”——每个人都是画中的一笔,少了谁,都不成完整的盛唐。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李瑁放下笔,走到窗前。远处的作坊已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城外的田埂上,已有农人扛着锄头走过。新的一天开始了,就像这些年轻人才的成长,从未停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