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挫败安禄山余党对粮草储备地的突袭后,李瑁在朝中威望飙升。然而,他心里明镜似的,一场军事胜利远不足以保大唐长治久安。朝堂之中,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利益纷争盘根错节,若不妥善料理,必将成为平叛后复兴路上的“拦路虎”。因此,稳定朝堂局势,营造齐心为大唐复兴效力的政治环境,成了李瑁当下的头等大事。
李瑁一回长安,马上着手深度剖析朝堂局势。他发现,虽说安禄山之乱基本平定,但朝中大臣对后续政策走向分歧颇大。一部分大臣力主休养生息,觉得当务之急是恢复民生、重建经济;另一部分则坚持乘胜追击,彻底铲除安禄山残余势力,以绝后患。此外,还有些大臣为一己私利,在朝堂上拉帮结派、争权夺利,致使朝堂氛围剑拔弩张,政令难以畅通。
为解决这些问题,李瑁决定召开大型朝会,召集朝中各级官员,共商大唐未来发展大计。朝会当日,金銮殿内庄严肃穆。李瑁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下方群臣,缓缓开口:“诸位爱卿,安禄山之乱虽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我大唐仍面临重重挑战。今日把大家召集来,就是希望集思广益,一同探讨如何稳定局势,实现我大唐的复兴大业。”
话音刚落,户部尚书赵大人率先出列,拱手说道:“殿下,如今战乱刚平,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经济亟待复苏。臣以为,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如此方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稳固国家根基。”
李瑁微微点头,示意赵大人落座,说道:“赵爱卿所言极是,百姓乃国家根本,恢复民生确实刻不容缓。但同时,安禄山余党尚未根除,若不加防范,随时可能死灰复燃,再度危及我大唐江山。不知诸位对此有何高见?”
此言一出,兵部侍郎孙大人站了出来,情绪激昂地说:“殿下,臣以为应趁我军士气正旺,一鼓作气,彻底剿灭安禄山残余势力。否则,等他们羽翼丰满,必成我大唐心腹大患。”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李瑁静静听着众人发言,心里明白,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必须找到平衡点,才能让朝堂上下达成共识。
等大臣们争论稍歇,李瑁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爱卿,大家的观点都有道理。恢复民生与铲除叛军余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既要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又不能给敌人留可乘之机。本王认为,可采取两手抓策略。一方面,由户部牵头,制定详尽的休养生息政策,减免百姓赋税,发放农业贷款,鼓励开垦荒地,促进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兵部要强化军事部署,密切留意安禄山余党的动向,做好随时出击的准备。同时,各地驻军要加强训练,提升战斗力,确保我大唐边境安全无虞。”
大臣们听了李瑁的话,纷纷点头称是。李瑁趁热打铁,接着说:“此外,本王希望诸位爱卿能摒弃前嫌,以大局为重。朝堂之上,不应有派别之分,大家都是为了大唐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唯有团结一心,我们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为进一步稳定朝堂局势,李瑁对一些重要职位进行了调整。他提拔了一批在平叛中表现出色、忠诚可靠的官员,充实到各个部门,提升朝廷的执行能力。同时,对那些在朝中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的官员,李瑁毫不手软地予以惩处,以儆效尤。
处理完朝堂上的政策分歧和官员问题后,李瑁又将目光投向朝廷的财政状况。他深知,稳定的财政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当前因战乱影响,国库空虚,财政压力巨大。
李瑁召集户部、工部等相关部门官员,一同商讨解决财政问题的办法。经过深入讨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措施。在开源方面,朝廷鼓励商业发展,降低商业税,吸引各地商人来大唐经商;同时,加大对矿业、盐业等重要产业的管理与开发力度,增加财政收入。在节流方面,削减不必要开支,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为确保这些措施顺利实施,李瑁亲自监督,要求各级官员严格执行。在他的努力下,大唐财政状况逐渐改善,为平叛后的重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除了政策制定和官员管理,李瑁还注重加强与大臣们的沟通交流。他经常召开小型议政会议,与大臣们深入探讨国家大事,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对于大臣们提出的合理建议,李瑁总是虚心接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如此一来,大臣们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他们更愿意为大唐的复兴事业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在李瑁的一系列努力下,朝堂局势逐渐稳定。大臣们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大家开始齐心协力,为实现大唐的复兴努力工作。各项政策顺利推行,民生改善,经济逐渐复苏,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随着朝堂局势稳定,李瑁在朝中的威望进一步提升。大臣们对他的领导能力和智慧钦佩不已,百姓们对他也充满感激与信任。李瑁深知,这是大家对他的期望,更是他肩负的责任。他丝毫不敢懈怠,继续为大唐的繁荣昌盛拼搏奋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