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深秋,天空是一种清冷的灰蓝色,空气中弥漫着落叶与工业气息混合的味道。柏林国际户外用品展(OUTDOOR Berlin)作为欧洲乃至全球户外运动领域最重要的展会之一,历来是各大品牌展示肌肉、争夺眼球的战场。今年的展会,因为日利集团即将发布的“雷霆”系列,以及悄然传出风声的“旭遇”新技术展示,尚未开幕,便已隐隐有硝烟味弥漫。
“旭遇”的展位,在展馆一个不算最核心但人流尚可的区域。与日利集团那占据巨大面积、灯光炫目、充斥着未来科技感的“雷霆”主题展台相比,“旭遇”的展位设计显得内敛而扎实。主色调是沉稳的“旭遇蓝”和温暖的木色,背景墙上巨大的LED屏幕滚动播放着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有云雾缭绕的原料产地,有实验室里专注的研究人员,有生产线上王小虎和工人们一丝不苟的检查,有训练基地里队员们挥汗如雨的训练,更有琵琶湖风雨中赵猛断竿后坚毅的眼神和后续比赛的精彩瞬间。视频的旁白没有过度渲染,只是平实地讲述着“旭遇”对技术、对环保、对用户体验的理解与坚持。
展台中央的玻璃展柜里,静静地陈列着几支钓竿。除了经典的“轩辕之翼”和“掠食者·破浪”,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支标注着“原型机”字样的钓竿。一支是基于慕尼黑新技术理念优化的“轩辕之翼·韧”,另一支则是应用了部分新涂层技术的“掠食者·破浪·盾”。没有夸张的造型,没有炫目的涂装,但那流畅的线条和隐隐透出的质感,却吸引了不少真正懂行的专业钓手和经销商驻足。
周凯穿着笔挺的西装,精神抖擞,亲自担任展台的“主讲人”。他没有像某些品牌那样声嘶力竭地吆喝,而是用流利的英语和德语,耐心地向每一位感兴趣的访客介绍“旭遇”的故事,解读新技术的细节,回答各种刁钻的技术问题。
“我们并不追求参数上的绝对巅峰,”周凯指着一组对比数据,对几位来自北欧的资深钓具测评人说,“我们更关注在实际作钓环境中,钓竿能否给使用者带来更可靠的支撑、更清晰的讯号传递和更长久的使用寿命。比如这支‘韧’版本,我们在保持其灵敏度的前提下,通过特殊的纤维界面处理,使其韧性提升了约百分之十五,这意味着在应对突发巨力或意外磕碰时,它有更大的容错空间。”
他拿起那支“韧”版本原型机,轻轻弯折,展示其独特的回弹特性:“这不仅仅是数据的提升,更是对钓手的一种保护,对每一次出钓机会的尊重。”
测评人仔细地看着,用手感受着竿身的每一处细节,不时提出专业的问题。周凯对答如流,甚至能引用琵琶湖比赛中赵猛断竿的实例,来佐证这项技术改进的必要性。
“很有意思的理念。”一位头发花白的德国测评人推了推眼镜,眼中露出赞赏,“在这个追求极致轻量和超硬调性的时代,能回过头来关注韧性和可靠性,是一种难得的务实精神。”
不远处,日利集团的“雷霆”展台人声鼎沸。巨大的屏幕上播放着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宣传片:等离子体火焰在碳布表面流淌,纳米涂层如同活物般自动修复着划痕,钓竿在模拟的极端环境中(高温、极寒、盐雾)性能稳定如初。他们的发言人慷慨激昂地宣布,“雷霆”系列将“重新定义钓竿的耐久性与性能边界”,是“划时代的突破”。
不少观众被这种充满未来感的宣传所吸引,围拢过去,发出阵阵惊叹。
“遇哥,你看日利那边,造势很猛啊。”周凯抽空通过加密耳机向远在国内的陈遇汇报现场情况。
陈遇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周凯实时传回的展台画面和日利宣传片的片段,语气平静:“让他们去吹。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等离子体处理和纳米涂层不是新鲜概念,关键看实际效果和成本。你把我们准备的那个‘现场小测试’环节搞好,比什么宣传都管用。”
“明白!”周凯会意。
所谓的“现场小测试”,是“旭遇”展台准备的一个互动环节。他们准备了几支经过特殊处理的、展示用“轩辕之翼·韧”原型竿,邀请感兴趣的钓手或经销商,在一个模拟岩石环境的测试架上,进行一定力量的刮擦和弯折测试,并与一支未经过处理的同款钓竿进行对比,直观地展示其抗刮擦能力和恢复性。
起初,一些欧洲钓手还比较谨慎,只是围观。直到一位身材高大、以手法粗暴着称的瑞典路亚高手,在周凯的鼓励下,拿起测试竿,用力在模拟岩石上刮了几下,然后又进行了几次大幅度的弯折。
“哇哦!”他惊讶地看着竿身上只有几道极其细微的白痕,而对比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划痕和轻微的变形,“这……这确实不一样!手感也很扎实!”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虽然这只是非常初步的、定性的展示,远不能代表复杂的实际使用环境,但这种直观的、可参与的体验,让“旭遇”“务实”、“可靠”的形象,开始在一些专业用户心中留下印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