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171章 西疆新政:文墨革新,烟火焕新

定远的秋阳带着暖,照在刚收割的麦垛上,泛着金红。赢欣坐在议事帐的长案后,案上摊着三样东西:一卷小篆竹简(字密如蚁)、一块西域树皮(粗糙却韧)、一碗油腻的羊肉汤(膻气漫了半帐)。他指尖敲着案面,忽然抬头对张良道:“该变变了。”

一、文字革新:去繁就简,书同新文

“小篆太繁,新户学不会,菜鸟记不住。”赢欣指着竹简上的“秦”字,笔画弯绕如蛇,“你看这字,写起来得费半盏灯油,不如民间的简体——‘秦’,上‘三’下‘人’,简单好记。”

张良捋着胡子点头:“儒家的弟子也说,新户学写小篆,光‘暖炕’二字就得练十天,不如改成‘暖’‘炕’,笔画省一半。”

赢欣当即拍板:“召集人,改字!”

三天后,帐内挤了二十来人:儒家的博士(懂文字)、墨家的弟子(善记录)、菜鸟营的田恒(会算账,常嫌字繁)、西域新户阿木(刚学写字,最懂难处)。赢欣把竹简推到中央:“原则就一条:好写、好认、不丢本意。”

儒家博士先提“农”字:“小篆‘农’像人持农具,可简化成‘农’,上‘曲’(农具)下‘辰’(时辰),意即‘按时耕作’。”

田恒举着算筹:“‘算’字太繁!不如写成‘算’,上‘竹’(算筹)下‘目’(计数),好记!”

阿木指着“马”字,用生硬的秦话说:“原来的像画马,太费笔,改成‘马’,三笔就成!

众人吵了五日,定了三百个常用字的简体:“秦”作“秦”,“暖”作“暖”,“炕”作“炕”,“粮”作“粮”……赢欣让人把新字刻在木板上,挂在各城学堂,旁边注着“怎么写”“什么意”。

润疆城的学堂里,张小三正教西域孩童写“麦”字。“上面一横是天,下面是麦秆,简单吧?”孩童们用树枝在地上画,没一会儿就学会了。

牡丹来看时,见墙上贴满新字,笑着对赢欣道:“以前教三个字要三天,现在一天能教十个,新户都说‘大秦字,不难学’。”

二、造纸之术:去帛代简,书有新材

“光改字不够,还得有便宜的纸。”赢欣指着案上的竹简(沉如砖)和帛书(贵如金),“新字写在这上面,新户还是用不起。”

墨家弟子张衡站出来:“弟子试过用西域的芦苇、树皮煮烂了捣成浆,铺在竹帘上晒干,能写字!”他捧来一块样品,黄糙却平整,用炭笔写“秦”字,竟不晕墨。

“就用这法子!”赢欣让张衡牵头,带二十个工匠、五十个新户,在巧成城建“造纸坊”。

试验了半月,法子越磨越精:芦苇加树皮(比例3:1),用石灰水煮去杂质,石臼捣成浆,竹帘捞浆铺平,阳光下晒干——一张“西域纸”成了,成本比帛书低十倍,比竹简轻三倍。

第一批纸送到定远时,萧何摸着纸页直叹:“以前记商税,十车竹简才够,现在一卷纸能写五车的数!”他当即让账房全换纸记账,菜鸟赵括用新纸记账,速度快了两倍,笑着说:“这纸软乎乎的,比竹简好拿多了。”

赢欣让人把新字印在纸上,编成《识字课本》,每户送一本。润疆城的李寡妇不认字,却让儿子念上面的“生娃有奖”,笑着说:“这纸能包麦饼,还能教咱认字,真好!”

三、数字普及:算术新法,算有新章

“记账、分粮、算军功,都得会算。”赢欣看着案上的算筹(摆起来像堆小棍),“阿拉伯数字简单,‘1、2、3’比‘一、二、三’好写,加减乘除用‘ 、-、x、÷’,比摆算筹快十倍。”

他让田恒(算得最快)、赵括(账记得细)牵头,编《算术课本》:用“1 1=2”教新户分粮,用“3x5=15”教工匠算料,用“10-3=7”教士兵算战损。

后备队的帐房里,赵括正教新卒算账。“三十人分九十石粮,每人多少?”他在纸上写“90÷30=3”,新卒们瞪着眼看,项庄挠头:“这弯弯曲曲的是啥?”

“是数字,”赵括画了堆麦垛,“90堆麦,30人分,每人3堆,对不?”项庄一拍大腿:“懂了!比摆算筹清楚!”

三个月后,各城的账房、工坊、粮仓,都用起了阿拉伯数字。巧成城的工匠算铁料:“造500具曲辕犁,每具用铁3斤,共1500斤”,

纸上写“500x3=1500”,一目了然。萧何查账时,见账本上全是“ 、-、x、÷”,笑着对赢欣道:“这法子一推广,账房省了一半人。”

四、厨下革新:面香绕帐,味有新变

“天天牛羊肉,腻了。”赢欣把羊肉汤推远,“让中原的厨娘来,教大家做馒头、面条。”

他让人从关中、楚地召来十个厨娘,在定远开了“面食坊”。为首的王厨娘最会做馒头:“发面要加老面引子,揉到光溜溜,蒸出来暄软,能当枕头睡!”

第一天做馒头,西域新户围着看。王厨娘把面团揉得“砰砰”响,发酵后涨到两倍大,蒸出来的馒头白胖松软,阿木掰了半块,塞嘴里直咂嘴:“比烤饼软!”

油泼面更热闹。厨娘把面条拉得像银丝,浇上热油“刺啦”一响,撒上葱花、盐巴,香味漫了半条街。项庄捧着碗,吸溜吸溜吃,辣得直冒汗:“比烤肉过瘾!”

臊子面、菜夹馍、包子……面食坊天天换花样,连最不爱吃素的项羽,都天天来蹭一碗油泼面,含糊道:“这面……比楚地的米好吃!”

赢欣看着帐外排队买馒头的新户、啃包子的菜鸟,忽然觉得:改文字、造纸、算算术,是让西疆“有规矩”;

而这一碗碗面、一个个馒头,是让西疆“有烟火”——规矩让人敬,烟火让人亲,两样都有了,西疆才是真正的家。

新风吹遍:文墨烟火,共筑西疆

秋末的定远,新气像麦香一样漫。

学堂里,孩童用西域纸写简体字,“秦”“暖”“面”写得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工坊里,工匠用阿拉伯数字算铁料,“5x8=40”写在纸上,比算筹清楚;面食坊前,秦胡百姓排着队,手里攥着新造的纸钞(用西域纸印的),等着买刚出笼的馒头。

赢欣站在观星台上,望着三城的炊烟。润疆城的田埂上,新户用简体字写“亩产三石”;巧成城的造纸坊,芦苇浆正变成一张张纸;天驷城的牧人,用数字记羊群数“1000只”。

“这才是西疆该有的样子。”他对身边的张良道。

张良点头:“文字简了,纸便宜了,账好算了,饭好吃了——百姓觉得日子顺了,比任何政令都管用。”

远处,迁民的队伍正往润疆城走,车上载着《识字课本》和馒头;巧成城的造纸坊,又出了新纸,白得像雪;面食坊的王厨娘,正教西域妇人做包子,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雀。

赢欣知道,这些看似细碎的改变——一个简体字、一张纸、一个数字、一碗面,正在悄悄织成西疆的根。

根扎得深了,不管来多少新户,不管拓多远的疆,这片土地都会稳稳当当,长出越来越旺的烟火,越来越盛的大秦气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