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34章 气味浓淡定用量

古人的智慧 第134章 气味浓淡定用量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134章:气味浓淡定用量

晨曦透过岐伯药庐的木窗,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轩辕正蹲在药架前,小心翼翼地将晒干的草药分门别类装入陶罐。药架上,各式陶罐整齐排列,有的贴着简陋的树皮标签,有的则靠形状和位置来区分——这是他跟着岐伯学医以来,每日必做的功课。

“轩辕,过来。”岐伯的声音从庐外传来,带着几分沉稳。

轩辕应声放下手中的活计,快步走出药庐。只见岐伯站在院子中央的石台前,石台上摆放着两株草药:一株根茎粗壮,表皮棕黑,断口处泛着油光,凑近便能闻到一股浓烈的辛香,甚至带着几分刺鼻;另一株则是块状根茎,外皮淡黄,质地坚实,气味清淡,只有凑近细嗅,才能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甘淡气息。

“认得这两味药吗?”岐伯指着石台问道,目光落在轩辕脸上,带着期许。

轩辕仔细打量片刻,眼中渐渐有了笑意:“师父,左边这株该是‘附子’,您之前讲过,它生长在阴湿的坡地,根茎有毒,能温阳散寒,只是性子烈得很;右边这株是‘茯苓’,长在松树根旁,性子平和,能健脾利水。”

岐伯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不错,分得清。那你再说说,这两味药若是入药,用量该如何把握?”

轩辕眉头微蹙,陷入沉思。他想起之前跟随岐伯诊治的病例,附子似乎从未多用,而茯苓的用量往往大些,但具体的分寸,他却从未细想过其中的道理。“弟子只知附子用量宜小,茯苓可稍多,却不知为何要这般区分。”他坦诚道,语气中带着求知的恳切。

岐伯拿起那株附子,指尖轻轻摩挲着粗糙的表皮:“你凑近闻闻。”

轩辕依言上前,刚一低头,一股浓烈的辛香便直冲鼻腔,带着几分灼烈的气息,仿佛吸入了一口火焰,让他忍不住后退半步,鼻尖甚至有些发麻。“好烈的气味!”他惊叹道。

“再闻闻茯苓。”岐伯又将茯苓递过来。

轩辕这次凑近了些,细细嗅闻,那股淡淡的甘香缓缓渗入鼻腔,温润平和,没有丝毫刺激,反而让人觉得心神安宁。“茯苓的气味,比附子温和太多了。”

“这便是关键。”岐伯将两味药放回石台,“草药的气味浓淡,往往与其药力强弱息息相关。附子气味浓烈,如烈火烹油,其性峻猛,能驱散沉寒痼冷,但也正因如此,稍过便会灼伤脏腑,如同火势失控,反成祸患。所以它的用量,需如米粒般精细,多一分则可能致命。”

他拿起附子,用随身携带的石刀切下薄薄一片,放在掌心:“你看,这般厚度,便是成人一次的最大用量,若是孩童或体弱者,还需再减,甚至只用其半。”

轩辕看着那片薄薄的附子,心中一震。他想起曾听闻邻部落有人误用附子,不过半片,便腹痛如绞,口唇发紫,险些丢了性命。那时他还不甚理解,如今亲闻其味,再听岐伯讲解,才真正明白这“烈药”的凶险。

“那茯苓呢?”轩辕转向另一株草药,眼中满是好奇。

岐伯拿起茯苓,用石刀从中间劈开,露出洁白细腻的断面:“茯苓生长在松树根下,得松树之清气,又受土壤之滋养,其性平和,气味淡远。这般性子,即便多用些,也不易伤及脾胃,如同春雨润物,虽量大却不烈。”他用刀挖下一块鸽子蛋大小的茯苓,“像这般分量,入药便是寻常用量,若是病情需要,再加一倍,也无妨。”

轩辕恍然大悟,伸手拿起那两块切好的药材,放在手心比对:附子的切片薄如蝉翼,茯苓的块却厚实饱满,两者大小相差何止十倍。“原来气味浓淡,竟是衡量药力的标尺。”他喃喃道,心中豁然开朗,“气味越浓,药力越烈,用量便需越精;气味越淡,药性越缓,用量便可稍宽。”

“正是这个道理。”岐伯抚须笑道,“行医用药,如同驾驭车马。烈药如烈马,性子急躁,若不加约束,便会车毁人亡,所以需轻策慢引;缓药如良驹,温顺沉稳,即便稍松缰绳,也不易出偏差。这用量的多少,便是驾驭药材的缰绳,松紧之间,关乎生死,容不得半点马虎。”

轩辕将这话牢牢记在心里,指尖摩挲着那片附子,仿佛能感受到它潜藏的烈性。“师父,那是不是所有气味浓烈的药,用量都必须极小?”他追问,眼中闪烁着探究的光芒。

岐伯摇头:“也不尽然。需看其毒性与药效的偏向。比如‘麻黄’,气味辛香浓烈,能发汗解表,其性虽烈,却无附子那般剧毒,用量便可比附子稍多,但也需根据患者的体质与病情来定,不可一概而论。”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但无论何种烈药,都需记住‘中病即止’——药力达到治病的效果便要停药,不可贪功,以免过犹不及。”

说着,岐伯取来两个陶罐,让轩辕按他所说的用量,将附子和茯苓分别称量后放入罐中。轩辕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巧的石秤,这是他特意请部落里的石匠打造的,秤杆上刻着细密的刻度,能精准称量细微的分量。他先称附子,小心翼翼地将那片薄如纸片的附子放在秤盘上,指针微微晃动,刚好停在一个极小的刻度上。随后称茯苓,他舀起一勺茯苓块,秤盘立刻下沉,刻度远超附子。

“你看,”岐伯指着两个陶罐,“同样是治病,烈药如附子,只需微量便能起效;而茯苓这般平和之药,需足够的分量才能发挥作用。这便是‘量’与‘效’的平衡。”

轩辕看着两个陶罐中悬殊的药量,心中对“分寸”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想起自己初学时,曾因给一位风寒患者用了稍多的麻黄,导致患者汗出不止,险些虚脱,还是岐伯及时用补气药补救才稳住病情。那时他只知自责,却未能深究用量背后的道理,如今想来,正是因为麻黄气味浓烈,药力峻猛,自己未能把握好那个“度”。

“弟子明白了。”轩辕躬身行礼,语气诚恳,“往后用药,定当先辨气味,再定用量,绝不敢有丝毫懈怠。”

岐伯满意地点点头:“明日随我去给山那边的张老丈复诊。他患的是风寒湿痹,关节肿痛,前几日我用了附子配桂枝,已初见成效。明日你便试着为他调配药方,记住今日所说的‘气味浓淡定用量’,看看能否把握好分寸。”

“是,弟子谨记。”轩辕心中既有期待,又有几分紧张。他知道,这是师父对他的考验,也是将所学付诸实践的机会。

接下来的一整天,轩辕都在药庐中反复练习。他将药架上的草药一一取出,凑近闻其气味,分辨浓淡,再根据岐伯所教的知识,推测其大致用量,然后与岐伯之前记录的医案对照,查漏补缺。

他发现,像“黄连”“黄芩”这类气味苦寒浓烈的药,医案中的用量都不大;而“甘草”“山药”这类气味甘淡平和的药,用量则普遍较大。更让他惊讶的是,有些草药虽然气味不算浓烈,但因有毒性,用量也需严格控制,比如“半夏”,气味辛温,不算刺鼻,但其毒性不容小觑,用量便需谨慎。

“看来,气味是标尺,却不是唯一的标尺。”轩辕在心中默默总结,“还需结合毒性、药性、患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才能真正把握好用量的玄机。”

傍晚时分,夕阳将药庐染成一片金黄。轩辕整理好最后一个陶罐,擦了擦额头的汗,心中却一片清明。他知道,用药如用兵,每一味药都有其特性,而用量的多少,便是指挥作战的兵法,唯有洞悉其理,才能运筹帷幄,克敌制胜——这里的“敌”,便是疾病。

第二天一早,轩辕便跟着岐伯前往张老丈家。张老丈的家在山坳里,一间简陋的木屋,周围种着几株果树。见到岐伯和轩辕,张老丈挣扎着从床上坐起,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先生,您可来了。自上次您给我用药,这关节肿痛就轻多了,夜里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岐伯上前为他诊脉,又查看了关节处的红肿,点头道:“恢复得不错,湿寒已去大半,只是还需巩固。”他转向轩辕,“你来开方子吧。”

轩辕深吸一口气,上前为张老丈仔细诊查:脉象已不似之前那般沉紧,关节红肿消退不少,只是仍有些僵硬。他想起张老丈年事已高,体质偏弱,便在心中盘算起来。

“老丈,您觉得现在还有哪里不舒服?”轩辕轻声问道。

“就是早上起来,关节还是有些沉,活动不太灵便。”张老丈答道。

轩辕心中有了主意,他想起岐伯之前的方子用了附子、桂枝、白术等药,如今湿寒渐去,当减附子之量,稍加茯苓以健脾利湿。他拿起石笔,在竹简上写下药方:附子(薄片半片)、桂枝(三钱)、白术(五钱)、茯苓(八钱)、甘草(三钱)。

写罢,他将竹简递给岐伯,心中有些忐忑。

岐伯接过竹简,仔细看了看,又看了看张老丈的神色,眼中露出笑意:“嗯,附子减量,加增茯苓,兼顾了老丈的体质,也切合当前的病情,用量把握得还算妥当。”他转向张老丈,“按此方服药三日,当能大安。”

张老丈连连道谢,轩辕心中则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开方,并且准确把握了烈药的用量,这份肯定,比任何赞美都让他振奋。

回程的路上,山间的风带着草木的清香。岐伯看着轩辕欣喜的神色,缓缓道:“用药的分寸,非一日之功。今日你虽做得不错,但往后遇到更复杂的病情,更烈的药材,还需更加谨慎。记住,气味是引路的灯,但最终要抵达的,是‘恰到好处’的彼岸。”

轩辕用力点头,将这话刻在心里。他知道,今日所学的“气味浓淡定用量”,只是医道长河中的一滴水珠,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去探索。

那么,轩辕在接下来的行医实践中,还会遇到哪些因用量不当而引发的难题?他又将如何运用今日所学去化解?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