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40章 江湾寒冬的跨区域生态守护闭环与年度协作总结

冬至过后的青衣江湾,彻底被一层厚厚的冰雪包裹。清晨五点,天还浸在墨蓝色的夜色里,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鞋底踩在结冰的路面上,发出 “咯吱咯吱” 的脆响,像谁在暗处轻轻拨动着冰弦。他裹紧了身上的厚棉袄,怀里揣着一本泛黄的 “年度跨区域协作笔记”—— 里面记录着从暮春到初秋的所有协作数据,扉页贴着小满送的 “跨区域生态守护者” 贴纸,在路灯下泛着暖光。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老槐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跨区域冬季生态联合巡查手册”,背上的双肩包鼓鼓囊囊,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冬季观测套装”—— 包含冰面厚度测量仪、水下温度传感器、鱼类越冬保护网,还有一本 “跨区域冬季守护指南”,封面上印着江湾与邻市湖泊的冬季航拍对比图。少年穿着件亮黄色的羽绒服,像个小太阳般穿梭在雪地里,帽子上的绒毛沾着细碎的雪粒,却丝毫挡不住眼里的光:“您看巡查手册!今天咱们要做三件大事:联合邻市做冬季生态巡查、完成年度跨区域协作成果汇编、指导校园社团开展冬季实践,还要邀请省生态厅的刘处长来参加年度总结会,把全年的协作经验升级为长效机制!”

陈守义接过巡查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手册里用漫画画了 “冰面安全检测”“鱼类越冬保护”“水质动态监测” 的步骤,每个步骤都标着清晰的序号,还贴心地标注了 “江湾与邻市的差异操作”—— 江湾冰面厚,重点测安全;邻市湖泊冰面薄,重点做保温;附录里收录了全年的跨区域协作数据,用折线图展示了江湾与邻市的水质、鱼类数量年度变化,细节处满是对跨区域冬季守护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的巡查主场地在江湾老洄湾,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检测点了,王奶奶带了新熬的‘姜枣奶茶’,说是寒冬里喝着暖身,还能给巡查队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观测套装晃了晃,“我还准备了‘年度协作成果汇编评分表’,从‘数据完整性’‘协作流畅度’‘成果落地率’三个维度打分,赢的团队能获得‘跨区域生态协作先锋’称号,还能优先参与明年的省级生态项目!一会儿巡查开始后,您带江湾巡查组做冰面检测,我跟邻市的代表负责鱼类越冬对比观测,咱们同步推进,保证年度守护闭环!”

两人踩着积雪往江湾走,寒冬的江湾安静得只剩下风声。岸边的柳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裹着一层薄薄的冰壳,像被冻住的水墨画;芦苇丛早已枯黄,芦花被风吹得漫天飞舞,落在雪地上,像撒了一层碎棉絮;江面上结了厚厚的冰,远处的航标灯在夜色里忽明忽暗,冰面反射着淡淡的光,像一块巨大的玻璃 —— 那冰层下,正是越冬的鱼类,也是今天跨区域巡查的重点保护对象。

走了约莫二十五分钟,江湾的老洄湾冰面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跨区域冬季检测区”,用红色警戒线围出五个检测点(江湾 3 个、邻市 2 个远程联动点),每个点旁都摆着冰面厚度测量仪和水下温度传感器,旁边立着块牌子:“江湾 - 邻市冬季生态检测点,安全第一,共护越冬生命”;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年度成果汇编区”,用木板拼成的长桌上摆着打印机、装订机和全年的协作资料,旁边贴着 “成果汇编目录”,标注着 “春季观测篇”“夏季协作篇”“秋季验收篇”“冬季守护篇” 四个核心板块;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校园实践区”,摆着儿童冰钓竿、简易观测工具和冬季生态课程教材,还立着块牌子:“校园社团冬季实践,让守护不停歇”;甚至连省生态厅的刘处长,也带着专家团队早早到场,手里拿着 “跨区域生态守护长效机制方案”,正跟几位社区主任讨论如何将协作常态化,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冰面测量仪,迎上来接过巡查手册,“就等你们的评分表和观测套装了,昨天邻市的吴老师还问鱼类越冬保护网怎么铺,一会儿咱们先开技术培训会,再分组巡查,保证跨区域数据同步顺畅!”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姜枣奶茶”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奶茶暖暖身子,今天‘江湾冰面检测’我来带,教大家怎么用测量仪;刘处长带的专家负责审核年度成果汇编,你负责协调各环节进度,咱们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年度协作成果汇编评分表”,分给江湾和邻市的巡查组长:“张爷爷,您负责巡查区的安全,提醒队员别在冰面追逐;吴老师(邻市),您牵头鱼类越冬对比观测,重点看江湾与邻市的水温差异;刘处长,这是全年的协作案例集,一会儿您给提提修改建议,让长效机制更科学!”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刘处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冬季生态守护、年度成果沉淀和校园实践结合得这么好,真是跨区域生态工作的‘全能小枢纽’!江湾的协作模式已经成为全省的标杆,今天的年度总结会,就是要把这个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

上午七点半,江湾的 50 名巡查队员(含 20 名校园社团代表)、邻市的 30 名巡查代表(含 10 名学校老师)和刘处长团队陆续赶来。巡查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橙色巡查马甲,像一串流动的安全灯,在雪地里格外显眼;代表们则围着成果汇编区,翻阅着全年的协作资料,偶尔互相讨论修改意见;老师们站在校园实践区,好奇地查看冬季观测工具,偶尔向老钓友请教校园实践技巧,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巡查队员发了巡查手册和观测套装,给每位审核员发了评分表和红色批注笔;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检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检测冰面厚度、水下温度,保护越冬鱼类;还要把全年的协作成果整理成册,让经验能推广;最后指导校园社团做冬季实践,让生态守护从社区延伸到校园,形成全年闭环。”

上午八点整,江湾冬季跨区域生态守护与年度协作总结工作正式开始,三个核心环节同步推进。

第一环节:跨区域冬季生态联合巡查(分五组开展,江湾 3 组 邻市 2 组远程联动)

组 1:江湾冰面安全检测组(李师傅 10 名队员,含 3 名校园代表)

李师傅带着队员在江湾一号检测点,这里是老洄湾的核心区域,冰面下越冬的鱼类最多。他拿出冰面厚度测量仪,教学员们如何操作:“先把测量仪的探头垂直对准冰面,按下开关,仪器会自动显示厚度,江湾的安全标准是 15 厘米以上,低于 15 厘米要插红色警示旗,禁止任何人靠近;邻市湖泊的冰面薄,安全标准是 12 厘米以上,大家要注意区分。”

校园社团代表小宇第一次用测量仪,好奇地问:“李爷爷,为什么江湾的冰面更厚啊?是不是因为江湾的水更深?”

“有这个原因,也因为江湾的水流慢,更容易结冰,” 李师傅笑着说,“邻市的湖泊水流快,冰面就薄,所以咱们的保护措施要不一样,这就是跨区域协作的意义 —— 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方案。”

队员们轮流操作测量仪,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用数据终端上传实时数据。半小时后,第一次检测完成:江湾一号检测点的冰面厚度 18 厘米(达标),邻市湖泊的远程检测点厚度 13 厘米(达标)。小宇赶紧把数据上传到平台,与邻市的数据对比 —— 江湾的冰面平均厚度 17 厘米,邻市的平均厚度 12.5 厘米,差异明显。

“真的不一样!” 小宇兴奋地说,“江湾的冰面更厚,鱼越冬更安全;邻市的冰面薄,是不是需要加保温措施啊?”

李师傅点头:“对,邻市的团队已经准备了保温棉,会铺在冰面上,提高冰面厚度,咱们把这个建议写进巡查报告,帮助邻市更好地保护越冬鱼类。”

组 2:江湾鱼类越冬保护组(陈守义 10 名队员,含 3 名校园代表)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江湾二号检测点,这里是鱼类越冬的主要栖息地。队员们扛着越冬保护网,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铺开:“保护网要离冰面边缘 5 米,避免被风吹走;网眼要选 10 厘米的,既能防止大型动物破坏,又不影响鱼类活动。”

校园社团代表小敏帮忙扶着保护网,好奇地问:“陈爷爷,冰下面的鱼会不会冷啊?它们冬天吃什么呢?”

“鱼在冬天会冬眠,活动量少,需要安静的环境,” 陈守义笑着解释,“冰层能保温,水下温度比空气高,鱼不会冷;它们冬天很少吃东西,靠消耗体内的脂肪过冬,所以咱们不能在越冬区凿冰钓鱼,打扰它们休息。”

队员们还在保护网周围插了 “鱼类越冬保护区” 的警示牌,校园代表们在警示牌上画了小鱼图案,旁边写着 “请爱护越冬的鱼,明年春天见”,引得队员们阵阵欢笑。陈守义还带着队员们用水下温度传感器监测水温 —— 江湾的水下温度 4c,邻市湖泊的水下温度 3c,刚好都在鱼类越冬的适宜范围(2-5c)。

组 3:江湾水质动态监测组(老张 10 名队员,含 3 名校园代表)

老张带着队员在江湾三号检测点,用水质试纸检测冰下水质。他把试纸通过冰窟窿蘸取水样,等待一分钟后,试纸显示蓝色,ph 值 7.2:“冬季水质容易因为冰层封闭变差,7.2 属于正常范围,说明江湾的水质全年都很稳定,这离不开咱们一年的跨区域协作,比如一起推广生态饵料、清理水域杂物。”

队员们还检测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结果显示每升水含氧量 8 毫克,符合鱼类越冬需求。校园代表小浩记录数据时,发现邻市湖泊的溶解氧是每升 7.5 毫克,略低于江湾。老张说:“邻市可以学习江湾的方法,在湖泊里种少量耐寒的水生植物,比如菹草,既能提高溶解氧,又不会影响鱼类越冬。”

组 4-5:邻市湖泊远程巡查组(吴老师 30 名代表)

邻市的两个远程巡查组同步开展工作,通过数据平台与江湾实时共享数据。吴老师在邻市的主观测点,带领队员做冰面保温和鱼类保护:“根据江湾的建议,我们在冰面上铺了一层保温棉,能提高冰面厚度,还能防止水温过低;同时,我们也像江湾一样,设置了鱼类越冬保护区,禁止在保护区凿冰。”

远程巡查组还发现,邻市湖泊的鱼类越冬数量比去年增加了 20%,吴老师说:“这都是跨区域协作的成果!去年我们学习了江湾的生态饵料推广、水生植物种植方法,鱼的数量才多了,今年越冬的鱼自然也多了。”

刘处长通过视频查看邻市的巡查情况,感慨地说:“跨区域协作的核心就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江湾有江湾的优势,邻市有邻市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水域的生态都变好!”

中午十二点,跨区域冬季生态联合巡查暂告一段落,各组汇总数据,形成《江湾 - 邻市冬季生态巡查报告》,明确 “江湾冰面厚度达标(平均 17 厘米)、邻市冰面厚度达标(平均 12.5 厘米)、两地水温适宜鱼类越冬、水质稳定” 的结论,并提出 “邻市加铺保温棉、江湾定期监测冰面变化” 的后续建议。小满将报告分发给各团队,刘处长接过报告,激动地说:“这份报告是全年跨区域守护的完美收尾,也为明年的协作打下了基础,值得在全省推广!”

第二环节:年度跨区域协作成果汇编审核(分四组开展)

下午一点,年度成果汇编审核工作在江湾的观景亭举行。40 名审核员分成四组,分别负责 “春季观测篇”“夏季协作篇”“秋季验收篇”“冬季守护篇” 的审核,每组由江湾代表、邻市代表和专家共同组成,确保成果客观全面。

组 1:春季观测篇审核(陈守义牵头)

陈守义带着审核员们翻阅春季的跨区域观测数据,重点检查鱼类洄游对比记录。“春季时,江湾的鲫鱼洄游数量 120 条,邻市的 80 条,我们提出了‘邻市开挖洄游通道’的建议,” 陈守义指着数据表格,“现在邻市已经开挖了 3 条通道,今年的洄游数量预计能增加 30%,这个成果要重点写进汇编,体现协作的价值。”

邻市的吴老师补充:“江湾还派了 5 名老钓友来指导通道开挖,教我们怎么确定通道位置、深度,这些实操经验太宝贵了,汇编里要加‘钓友指导案例’,让其他地区参考。”

审核员们一致同意,在春季篇里增加 “洄游通道建设案例” 和 “钓友技术指导实录”,让内容更具实操性。

组 2:夏季协作篇审核(老张牵头)

老张带着审核员们审核夏季的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成果。“夏季观测发现,江湾的荷花花粉密度每平方米 80 粒,邻市的 50 粒,我们建议邻市补种荷花、清理湖泊杂物,” 老张说,“现在邻市的荷花成活率从 70% 提升到 85%,花粉密度也提高到 65 粒,这个变化要用量化数据展示,更有说服力。”

专家王专家建议:“可以加一张‘夏季与秋季荷花数据对比图’,直观展示成果;再附一张邻市补种荷花的现场照片,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审核员们采纳建议,在夏季篇里增加对比图和现场照片,让成果更生动。

组 3:秋季验收篇审核(李师傅牵头)

李师傅带着审核员们审核秋季的成果验收资料,重点检查生态方案落地情况。“秋季验收时,邻市的水生植物种植让溶解氧提升了 0.7 毫克 \/ 升,鱼类数量增加了 6 条 \/ 百平方米,” 李师傅说,“这些数据要和春季、夏季的数据串联起来,形成‘观测 - 建议 - 落地 - 成效’的完整链条,体现协作的闭环。”

校园代表小宇建议:“可以加‘校园社团参与验收’的内容,我们社团帮着记录数据,还写了验收日记,这些能体现生态教育的成果。”

审核员们同意,在秋季篇里增加 “校园社团验收实践” 章节,收录 3 篇优秀学生日记,突出 “社区 - 校园” 联动。

组 4:冬季守护篇审核(赵叔牵头)

赵叔带着审核员们审核冬季的巡查计划和前期数据。“冬季巡查要突出江湾与邻市的差异措施,比如江湾重点测冰面厚度,邻市重点做保温,” 赵叔说,“汇编里要加‘冬季守护差异指南’,帮助不同水域的地区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

刘处长补充:“还要加‘年度协作大事记’,按时间顺序记录重要节点,比如第一次联合观测、第一次成果验收、第一次校园实践,让其他地区能清晰看到协作的推进过程。”

审核员们达成共识,在冬季篇里增加差异指南和大事记,让汇编更具指导性。

下午四点,年度跨区域协作成果汇编审核结束,形成《江湾 - 邻市跨区域生态协作年度报告》,全书共四篇十六章,收录了 120 份观测数据、30 个协作案例、20 节校园生态课程、50 篇学生实践日记,图文并茂,兼具科学性和实操性。刘处长接过报告,激动地说:“这份报告是全省跨区域生态协作的宝贵财富,要作为省生态厅的指导文件,下发到各市、县,让更多地区学习江湾经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