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39章 江湾初秋的跨区域研学成果验收与生态保护深化

处暑过后的青衣江湾,风里终于带了几分清爽。清晨六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脚下的银杏叶发出 “沙沙” 的轻响,混着远处早市新鲜水果的清香,初秋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他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 “跨区域研学成果验收手册”——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江湾与邻市湖泊的生态对比全景图,标注着 “从观测到落地,从协作到守护” 的核心主题,旁边写着一行小字:“用成果检验协作,用行动深化保护”。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银杏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跨区域研学成果验收邀请函”,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成果验收工具包”—— 包含数据对比分析表、生态保护方案评估问卷、校园社团成果评分细则,还有一本 “跨区域协作案例集”,扉页贴着盛夏观测与初秋落地的对比照片。少年穿着件焦糖色的薄外套,裤脚沾了点泥点,显然是凌晨去江湾布置验收场地时蹭到的,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邀请函!今天咱们要做三件大事:验收邻市生态保护方案落地效果、测试数据平台预警功能实战应用、展示校园观测社团成果,还要邀请省生态厅的专家来指导,把跨区域协作的经验升级为长效保护机制!”

陈守义接过邀请函,指尖拂过内页的验收流程,心里泛起暖意。流程表详细划分了 “生态方案验收组”“平台实战测试组”“校园成果展示组” 三个板块:“生态方案验收组” 要对照盛夏观测提出的改进建议,检查邻市湖泊的荷花补种、水生植物种植等落地情况;“平台实战测试组” 要模拟水质异常、鱼类减少等真实场景,检验预警功能的响应速度与解决方案有效性;“校园成果展示组” 则通过观测日记、实验报告、生态模型等形式,呈现校园社团的研学成果。“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邀请函放进钓包,“今天的验收主场地在江湾的观景平台,老张和李师傅五点就去布置验收点了,王奶奶带了新熬的‘红枣小米粥’,说是初秋早上喝着暖身,还能给验收人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工具包晃了晃,“我还准备了‘跨区域成果验收评分表’,从‘方案落地率’‘平台响应度’‘社团成果质量’三个维度打分,赢的团队能获得‘生态保护先锋团队’称号,还能优先参与省生态厅组织的跨区域保护项目!一会儿验收开始后,您带生态方案验收组,我跟省厅专家负责平台实战测试,咱们同步推进,保证验收公平高效!”

两人踩着落叶往江湾走,初秋的江湾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岸边的银杏树垂下金黄的枝条,叶子随风飘落,像一群飞舞的蝴蝶;荷花塘里的荷花虽已少了盛夏的繁盛,却依旧有几朵顽强地绽放着,粉色的花瓣映着碧绿的荷叶,偶尔有蜻蜓停在花苞上,翅膀扇动着像架小飞机;江面上的水鸟比夏天多了许多,白鹭、灰鹭在浅滩上踱步,偶尔有鲤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水面上,泛着一圈圈涟漪 —— 那正是初秋生态保护的成果见证,也是今天验收的核心对象。

走了约莫三十分钟,江湾的观景平台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生态方案验收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四个验收点,每个点旁都摆着盛夏与初秋的对比照片、数据记录表,旁边立着块牌子:“江湾 - 邻市生态方案落地验收点,用数据见证变化”;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平台实战测试区”,桌子上摆着十几台测试终端,屏幕上显示着江湾生态数据平台的实战测试界面,旁边贴着测试场景说明,标注着 “水质异常、鱼类减少、极端天气” 三大实战场景;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校园成果展示区”,摆着校园社团的观测日记、生态模型、实验报告,还立着块牌子:“校园生态研学成果展,保护意识从娃娃抓起”;甚至连省生态厅的刘处长,也带着专家团队早早到场,手里拿着 “跨区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建设指南”,正跟几位社区主任讨论如何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对比照片,迎上来接过邀请函,“就等你们的评分表和工具包了,昨天邻市的吴老师还问方案验收的具体标准,一会儿咱们先开验收培训会,再分组行动,保证验收结果客观公正!”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红枣小米粥”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江湾本地生态验收’我来带,教大家怎么对比盛夏与初秋的数据;刘处长带的专家负责平台实战测试的专业评估,你负责协调各组进度,咱们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跨区域成果验收评分表”,分给江湾和邻市的验收组长:“张爷爷,您负责验收区的秩序,提醒验收人员别惊扰生态环境;吴老师(邻市),您牵头邻市生态方案的自我评估,重点说明荷花补种的成活率;刘处长,这是平台实战测试的场景设计,一会儿您给提提建议,让测试更贴合真实生态问题!”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刘处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成果验收、实战测试和校园展示结合得这么好,真是跨区域生态保护的‘全能协调者’!江湾的协作模式已经具备在全省推广的条件,今天的验收结果将作为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依据!”

上午七点半,江湾的 60 名验收人员(含 20 名校园社团代表)、邻市的 40 名验收代表(含 15 名学校老师)和刘处长专家团队陆续赶来。验收人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验收马甲,胸前别着 “生态验收观察员” 徽章,有的拿着数据记录表,有的准备评估问卷,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邻市代表们则围着生态方案验收区,认真查看对比照片,偶尔互相讨论方案落地的难点;学校老师们站在校园成果展示区,整理着学生的观测成果,偶尔向专家请教改进建议,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验收人员发了验收手册和工具包,给每位团队组长发了评分表和红色批注笔;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验收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验收邻市生态方案的落地效果,检验数据平台的实战能力,展示校园社团的研学成果,最终目的是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让协作从‘短期观测’变成‘长期守护’。”

上午八点整,江湾跨区域研学成果验收工作正式开始,三个核心板块同步推进。

第一板块:跨区域生态保护方案落地验收(分四组开展,江湾 2 组 邻市 2 组)

组 1:江湾荷花塘生态验收组(陈守义 15 名验收人员,含 5 名省厅专家)

陈守义带着验收组在江湾一号验收点,这里是盛夏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的核心区域。他拿出盛夏与初秋的对比数据,向专家和验收人员介绍:“盛夏时,江湾荷花塘的荷花成活率 90%,花粉密度每平方米 80 粒,鱼类聚集数量 42 条 \/ 百平方米;经过一个月的精细化养护(定期清理杂物、适量补充营养液),初秋的荷花成活率提升到 95%,花粉密度稳定在每平方米 75 粒(因季节变化略有下降,属正常范围),鱼类聚集数量 45 条 \/ 百平方米,生态状态持续向好。”

省厅的王专家拿着水质检测仪,现场检测初秋的水质:“水温 22c、ph 值 7.2、溶解氧每升 8.8 毫克,各项指标都在适宜范围,比盛夏时更稳定,说明江湾的常态化养护措施有效,值得在邻市推广。”

验收人员们还实地查看了荷花的生长状态 —— 初秋的荷花虽已进入凋谢期,但叶片依旧翠绿,没有出现病虫害;水下的苦草、狐尾藻长势良好,形成了稳定的水生植物群落。邻市的吴老师感慨地说:“江湾的养护经验太实用了,我们那边的荷花塘就是缺乏精细化管理,导致成活率低,回去后要全面学习江湾的方法。”

组 2:邻市湖泊荷花补种验收组(吴老师 15 名验收人员,含 5 名省厅专家)

吴老师带着验收组通过远程视频,查看邻市湖泊的荷花补种情况。视频里,邻市湖泊的工作人员正在介绍:“根据盛夏观测提出的建议,我们在湖泊里补种了 2000 株荷花苗,选用的是叶片大、花粉多的品种,目前成活率 85%,比补种前的 70% 提升了 15%;同时,我们清理了湖泊里的杂物,改善了荷花的生长环境,预计明年盛花期,花粉密度能达到每平方米 70 粒。”

专家们通过视频查看荷花的生长细节,王专家提问:“补种的荷花苗有没有做病虫害防治?后期的养护计划是什么?”

邻市的工作人员回答:“我们每周喷洒一次生物农药(对鱼类无害),预防病虫害;后期计划每月清理一次杂物,每两个月补充一次营养液,确保荷花持续健康生长。”

验收组现场查看了邻市提交的补种数据报表 —— 荷花苗采购记录、成活率统计、养护日志等资料齐全,数据真实可查。刘处长说:“邻市的荷花补种工作落实到位,成活率提升明显,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盛花期的花粉密度与鱼类聚集的关联变化,及时调整养护措施。”

组 3:邻市湖泊水生植物种植验收组(老张 15 名验收人员,含 5 名省厅专家)

老张带着验收组通过远程视频,查看邻市湖泊的水生植物种植情况。根据盛夏观测建议,邻市在湖泊里种植了苦草、狐尾藻各 1000 平方米,用于提高溶解氧。视频里,工作人员拿着溶解氧检测仪,现场检测:“种植前,湖泊的溶解氧是每升 7.5 毫克;种植一个月后,溶解氧提升到每升 8.2 毫克,达到了江湾的水平,效果很明显。”

老张对比了盛夏与初秋的鱼类数据:“种植前,邻市湖泊的鱼类聚集数量是 26 条 \/ 百平方米;种植后,提升到 32 条 \/ 百平方米,说明溶解氧的提高确实促进了鱼类生长,生态方案的落地效果显着。”

专家们还查看了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 —— 苦草、狐尾藻的种植间距为 20 厘米,符合江湾的推荐标准,且分布均匀,没有出现局部过密或过疏的情况。王专家说:“水生植物的种植不仅提高了溶解氧,还为鱼类提供了更多栖息空间,这种‘植物 - 鱼类’的共生改善模式,要在全省的淡水水域推广。”

组 4:跨区域生态协作机制验收组(李师傅 15 名验收人员,含 5 名省厅专家)

李师傅带着验收组评估江湾与邻市的跨区域协作机制落地情况。验收组查看了双方的协作记录:每周一次线上数据共享会、每月一次线下经验交流会、每季度一次联合观测,形成了 “数据互通、经验互鉴、问题互解” 的协作模式。邻市的吴老师介绍:“通过协作,我们解决了荷花养护、水生植物种植等 6 个技术难题,还派出 10 名老师到江湾学习标准化课程,现在我们学校的生态社团已经能独立开展观测活动。”

刘处长对协作机制给予高度评价:“江湾与邻市的协作不是‘一次性观测’,而是‘常态化互动’,这种机制保证了生态方案的落地效果,也为其他跨区域协作提供了范本。下一步,要把这种机制写入全省的跨区域生态保护指南,推动更多地区开展协作。”

中午十二点,跨区域生态保护方案落地验收暂告一段落,验收组汇总结果:邻市湖泊的荷花补种成活率 85%(达标)、水生植物种植溶解氧提升 0.7 毫克 \/ 升(达标)、跨区域协作机制常态化运行(达标),综合得分 92 分,达到 “优秀” 等级。刘处长在验收报告上签字:“邻市的生态方案落地成效显着,江湾的协作模式值得推广,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合作,为全省跨区域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经验。”

第二板块:江湾生态数据平台实战测试(分三组开展)

下午一点,平台实战测试在江湾的平台测试区举行。小满拿着测试终端,向专家和验收人员介绍测试方案:“今天的实战测试模拟三种真实生态问题:一是水质偏酸(ph 值 6.5),二是鱼类数量比同期减少 25%,三是未来 24 小时有暴雨预警,测试平台的预警响应速度、解决方案准确性和操作便捷性,每项测试满分 10 分,综合得分 8 分以上为合格。”

刘处长专家团队担任测试评委,全程监督测试过程,确保结果客观公正。

组 1:水质偏酸预警实战测试(赵叔 10 名测试人员,含 3 名专家)

赵叔带着测试组在江湾二号测试点,模拟水质偏酸场景 —— 工作人员现场往测试水样中加入少量酸性溶液,使 ph 值降至 6.5,然后将数据输入平台。平台在 3 秒内触发预警,弹出弹窗:“水质偏酸(ph 值 6.5),建议:1. 种植苦草、狐尾藻(每平方米 3 株),调节水质;2. 投放适量生石灰(每亩 50 公斤),快速中和酸性物质;3. 暂停使用含酸性成分的饵料,避免加重水质问题。”

测试人员按照平台建议,查看苦草种植教程和生石灰投放指南,操作便捷性评分 9 分。专家王专家评价:“预警响应速度快,解决方案科学可行,既有长期生态调节措施(种植植物),又有短期应急方案(投放生石灰),考虑周全。”

组 2:鱼类减少预警实战测试(小林 10 名测试人员,含 3 名专家)

小林带着测试组在江湾三号测试点,模拟鱼类数量减少场景 —— 输入 “鱼类数量比同期减少 25%” 的数据,平台在 2 秒内触发预警,推送建议:“鱼类数量异常减少,建议:1. 检查水域是否有污染物流入(重点排查周边排污口);2. 投放玉米、麦麸制作的生态饵料(每亩 100 公斤),补充鱼类食物;3. 禁止过度捕捞,设置禁渔期(建议 1 个月),让鱼类种群恢复。”

测试人员通过平台的 “排污口排查指南”,快速定位江湾周边的 3 个排污口,确认无污染物排放;同时查看生态饵料的制作教程,操作便捷性评分 8.5 分。刘处长评价:“解决方案针对性强,从‘排查原因 - 补充食物 - 禁止捕捞’三个维度解决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保护链条,可在实际生态问题中应用。”

组 3:暴雨预警实战测试(小周 10 名测试人员,含 3 名专家)

小周带着测试组在江湾四号测试点,模拟暴雨预警场景 —— 输入 “未来 24 小时有暴雨(降雨量 50 毫米)” 的天气数据,平台在 1 秒内触发预警,推送应对方案:“暴雨预警,建议:1. 加固岸边的芦苇丛、荷花塘围栏,防止水土流失;2. 提前清理水域周边的排水口,避免杂物堵塞导致积水;3. 暂停户外生态观测活动,确保人员安全;4. 暴雨后及时检测水质,若出现浑浊,投放净水剂(每亩 20 公斤)。”

测试人员按照方案检查排水口,清理杂物,操作便捷性评分 9.5 分。专家李专家评价:“预警响应速度最快,方案兼顾了生态保护(加固围栏、清理排水口)和人员安全(暂停观测),暴雨后的水质恢复措施也考虑到了,实用性很强。”

下午三点,平台实战测试结束,综合得分 9 分,达到 “优秀” 等级。刘处长在测试报告上签字:“江湾生态数据平台的预警功能实战表现出色,响应速度快、解决方案科学、操作便捷,具备在全省推广的技术条件,省厅将协调资源,支持平台的升级与普及。”

第三板块:校园观测社团成果展示与交流(分三组开展)

下午四点,校园成果展示活动在江湾的校园展示区举行。来自江湾和邻市的 8 所学校(江湾 3 所、邻市 5 所)的校园观测社团,通过 “成果展、现场演示、经验交流” 三种形式,展示初秋研学成果。

组 1:校园成果展(各校社团代表 20 名评委,含 5 名专家)

成果展分为 “观测记录区”“实验报告区”“生态模型区” 三个展区:

观测记录区:展示学生的初秋观测日记,江湾市实验小学的小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