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41章 江湾新春的跨区域生态协作升级与研学品牌辐射

正月十五的清晨,青衣江湾的冰壳终于在春风里碎裂。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鞋底碾过路面残留的融雪水洼,溅起的水花混着远处元宵灯会的锣鼓声,将新春的热闹与初春的生机揉在一起,漫进鼻腔的是江水的湿润与柳芽的清香。他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调试的 “跨区域开江观测套装”—— 包含无线追踪摄像头、鱼类电子标记器、实时数据传输终端,还有一本《江湾跨区域开江渔汛观测指南》,封面上印着江湾与周边三市水域的联动示意图,旁注 “以开江为始,以协作升级,以品牌辐射”。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红灯笼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跨区域开江渔汛观测邀请函”,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开江协作纪念竿”—— 竿身是浅棕色的老竹材质,握把处缠着红金相间的绒布,刻着 “江湾 - 三市开江共研” 的字样,系着的彩绸带在风里飘得欢快。少年穿着件红色冲锋衣,裤脚沾了点泥点,显然是凌晨去江湾查看冰融情况时蹭到的,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邀请函!今天咱们要做三件大事:联合周边三市开展开江鱼洄游跨区域追踪、举办江湾生态研学品牌联盟扩容仪式、组织校园生态社团成果省级展演,还要邀请省教育厅和生态厅的领导来揭牌,把江湾模式辐射到全省!”

陈守义接过邀请函,指尖拂过烫金的字迹,心里泛起暖意。邀请函正面是小满手绘的开江全景:冰面裂开细碎的纹路,清澈的江水从缝隙中渗出,带着电子标记的开江鲫在浅滩游动,岸边的柳枝冒出嫩绿的芽尖,远处标注着周边三市的观测点;背面的流程表详细标注着 —— 上午八点 “跨区域开江观测启动仪式”,九点 “开江鱼洄游追踪实验”,十二点 “品牌联盟扩容签约”,下午两点 “校园成果省级展演”,每个环节都明确了负责人:老张统筹观测启动仪式,李师傅负责追踪实验的技术指导,王科长协调品牌签约,小满则牵头校园展演的筹备。“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邀请函放进钓包,“今天的主场地在江湾的老浅滩,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观测点了,王奶奶带了新蒸的‘开江福包’,说是吃了能沾开江的福气,还能给观测队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观测套装晃了晃,“我还准备了‘跨区域观测评分表’,从‘追踪精准度’‘数据同步率’‘协作流畅度’三个维度打分,赢的市能获得‘江湾研学品牌示范市’称号,优先使用联盟的核心资源;校园展演还设置了‘最佳实践奖’,获奖社团能获得省级研学基金!一会儿启动仪式后,您带江湾本地观测组做电子标记,我跟三市的代表负责数据实时分析,咱们同步推进,保证协作升级出实效!”

两人踩着融雪往江湾走,新春的江湾满是鲜活气息。岸边的柳树抽出一寸长的嫩芽,垂在水面上,像姑娘们刚梳好的发丝;芦苇丛里泛着淡淡的新绿,枯叶下的芽尖顶着雪粒,风一吹,枯叶簌簌落下,与新芽交织成 “沙沙” 的声响,像是新旧生命的对话;江面上的碎冰顺着水流慢慢漂动,偶尔有开江鲫跳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碎冰上,瞬间融入江水,惊起水底的小鱼四散游动,引得白鹭低空掠过,翅膀扫过水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 —— 那正是开江后首批洄游的鱼群,也是今天跨区域追踪的核心对象。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江湾的老浅滩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跨区域开江观测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六个观测点(江湾 3 个、三市各 1 个远程联动点),每个点旁都架着无线追踪摄像头和数据传输终端,旁边摆着鱼类电子标记器和追踪记录表,立着的牌子上写着 “江湾 - 三市开江鱼洄游追踪点,精准记录,协作升级”;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品牌联盟签约区”,用红色绒布铺着长桌,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联盟章程和合作协议,旁边放着签名笔和透明展示柜,里面陈列着江湾全年的研学成果标本;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校园展演区”,搭着小型舞台,摆着展板和多媒体设备,展板上贴着校园社团的观测日记和生态模型照片,还立着块牌子:“校园生态成果省级展演,让保护的种子生根发芽”;甚至连省教育厅的张厅长和生态厅的刘厅长,也带着专家团队早早到场,手里拿着 “江湾研学品牌省级推广方案”,正跟几位市代表讨论如何建立全省联动机制,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追踪摄像头,迎上来接过高邀请函,“就等你们的评分表和观测套装了,昨天 A 市的吴老师还问电子标记器怎么操作,一会儿咱们先开技术培训会,再分组追踪,保证跨区域数据同步顺畅!”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红虫酒米窝料” 的陶罐:“小满,试试这个,我加了晒干的槐花瓣,开江鱼就爱这口甜香。一会儿追踪实验,你带技术组操作数据终端,我带标记组给鱼做电子标记,咱们分工明确,效率更高!”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跨区域观测评分表”,分给江湾和三市的观测组长:“张爷爷,您负责观测区的秩序,提醒队员别惊扰鱼群;吴老师(A 市),您经验丰富,牵头电子标记的操作;张厅长,这是江湾品牌联盟的章程草案,一会儿您给提提修改建议,让联盟标准更符合全省推广需求!”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张厅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跨区域开江观测、品牌联盟升级和校园展演结合得这么好,真是全省生态研学的‘核心推动者’!江湾的模式已经具备省级推广的条件,今天的活动就是要让这个模式在全省落地生根!”

上午七点半,江湾的 60 名观测队员(含 20 名校园社团代表)、周边三市的 50 名观测代表(每市约 17 名,含 5 名学校老师)和两厅领导团队陆续赶来。观测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观测马甲,胸前别着 “开江共研小使者” 徽章,有的调试摄像头,有的准备标记器,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代表们则围着观测区和签约区,好奇地查看设备和成果,偶尔互相讨论协作细节;老师们和校园代表们站在展演区,整理着展板和展示品,偶尔向专家请教改进建议,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观测队员发了追踪记录表和观测套装,给每位代表发了联盟章程和会议手册;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观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追踪开江鱼的跨区域洄游路线,找出不同水域的生态关联;还要扩容研学品牌联盟,制定全省统一的标准;最后展示校园成果,让生态教育在全省校园开花结果。”

上午八点整,江湾新春跨区域生态协作升级与研学品牌辐射活动正式开始,四个核心环节依次推进。

第一环节:跨区域开江观测技术培训会(李师傅 技术团队)

李师傅拿着鱼类电子标记器,站在观测区的临时讲台上:“各位观测队员、各位代表,今天的开江鱼洄游跨区域追踪,核心技术是电子标记和无线追踪。先看电子标记器 —— 这是直径 5 毫米的微型设备,能记录鱼的游动轨迹和水温数据,续航 30 天,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到终端;再看追踪摄像头,要固定在水下 1.5 米处,对准洄游通道,每 3 分钟拍一段视频,与标记器数据比对,确保追踪精准。”

李师傅现场演示电子标记操作:他从提前准备的暂养箱里捞出一条开江鲫,用湿毛巾轻轻包裹住鱼身(避免伤害鱼鳞),然后用专用注射器将电子标记器轻轻植入鱼的腹腔(避开内脏),再用消毒棉擦拭伤口,最后轻轻放回水里:“大家注意,标记时动作要轻,时间别超过 40 秒,避免鱼缺氧;标记后要记录鱼的种类、大小和标记编号,方便后续追踪。”

队员们听得认真,有的举手提问:“李师傅,标记器会不会影响鱼的游动啊?”“要是信号中断,怎么找回标记鱼呢?” 李师傅都耐心解答:“标记器重量只有 0.5 克,不会影响鱼的游动;我们在每个观测点都设置了信号接收站,就算个别点中断,其他点也能接力接收,保证追踪不中断。”

A 市的吴老师看完演示,感慨地说:“江湾的观测技术既专业又人性化,考虑到了鱼的安全,也保证了数据精准,这种‘生态优先’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环节:跨区域开江鱼洄游追踪实验(分六组开展,江湾 3 组 三市各 1 组)

上午九点,开江鱼洄游追踪实验正式开始,六个小组同步推进,覆盖江湾与三市的主要洄游通道。

组 1:江湾核心通道追踪组(小满 15 名队员,含 5 名三市代表)

小满带着队员在江湾一号观测点,这里正对着开江鱼的主要洄游通道。队员们将无线追踪摄像头固定好,对准浅滩方向,同时用电子标记器给捕获的开江鲫做标记。“大家看,这条鲫鱼体长 20 厘米,体重 300 克,标记编号 001,” 小满一边记录,一边将标记数据输入终端,“咱们把它放回水里,终端会实时显示它的游动轨迹,和三市的观测点数据同步。”

A 市的代表小敏负责操作数据终端,屏幕上很快出现了 001 号鲫鱼的游动路线:“它往浅滩游了!速度大概每分钟 1.2 米,水温 12c,和江湾的水温一致!”

队员们轮流标记鱼、操作终端,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查看摄像头画面,有的负责与三市观测点同步信息。半小时后,江湾组共标记开江鲫 30 条、鲤鱼 15 条,终端显示其中 5 条鲫鱼已经游出江湾核心区,向周边水域移动,与 b 市的观测点信号对接成功。

“太神奇了!” 小敏兴奋地说,“005 号鲫鱼已经到 b 市的观测范围了,速度还是 1.2 米 \/ 分钟,水温 11.5c,比江湾低 0.5c,这说明鱼会根据水温调整游动路线!”

小满点头:“这就是跨区域追踪的意义,能发现不同水域的生态关联,比如水温差异对洄游的影响,以后咱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联合调整三市的生态保护措施,让开江鱼在不同水域都能安全洄游。”

组 2:江湾浅滩产卵区追踪组(陈守义 15 名队员,含 5 名三市代表)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江湾二号观测点,这里是开江鱼的浅滩产卵区。队员们重点追踪标记鱼是否会聚集到产卵区,以及产卵区的鱼类密度。“大家注意,产卵区的水草要保护好,” 陈守义指着浅滩的苦草,“苦草能为鱼卵提供附着点,鱼卵成活率能提高 30%,咱们记录标记鱼在产卵区的停留时间,分析产卵习性。”

b 市的代表老吴有多年的湖泊观测经验,他拿着望远镜,观察着产卵区的鱼群:“江湾的产卵区水草覆盖率有 80%,鱼聚集得很密集;我们那边的湖泊水草覆盖率只有 50%,鱼很分散,这就是江湾鱼多的原因。”

陈守义点头:“咱们记录下这个差异,以后 b 市可以学习江湾的水草种植方法,提高产卵区的水草覆盖率,让鱼卵成活率更高。”

队员们还发现,标记鱼在产卵区的停留时间平均为 2 小时,比非标记鱼长 30 分钟,说明电子标记没有影响鱼的正常产卵行为。老吴说:“这个结论很重要,证明咱们的标记技术是安全的,以后可以在全省推广。”

组 3:江湾深水区追踪组(老张 15 名队员,含 5 名三市代表)

老张带着队员在江湾三号观测点,负责深水区的标记鱼追踪,分析鱼从深水区到浅滩的洄游时间。队员们记录发现,标记鱼从深水区游到浅滩平均需要 40 分钟,比去年快了 10 分钟。“这说明江湾的生态环境变好了,” 老张说,“去年深水区的溶解氧是每升 7.5 毫克,今年是每升 8.5 毫克,氧气足了,鱼游得更快,洄游时间自然缩短。”

c 市的代表吴老师对比了 c 市的溶解氧数据:“我们那边的深水区溶解氧是每升 7 毫克,鱼洄游时间要 1 小时,回去后我们要在深水区多种水草,提高溶解氧,让鱼洄游更顺畅。”

组 4:A 市湖泊追踪组(吴老师 15 名代表)

A 市的观测组在当地的湖泊观测点,同步接收江湾标记鱼的信号。吴老师带着队员操作信号接收站,成功捕捉到 5 条来自江湾的标记鱼信号:“这些鱼游到 A 市湖泊后,速度放慢到每分钟 0.8 米,可能是因为湖泊的水流比江湾慢,适应需要时间。”

队员们还发现,A 市湖泊的开江鱼与江湾的标记鱼会混合游动,形成跨区域的鱼群。吴老师说:“这证明不同水域的鱼是互通的,咱们的跨区域保护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水域,还要联合起来,保护整个洄游路线,这样鱼群才能更好地繁衍。”

组 5:b 市河流追踪组(王老师 15 名代表)

b 市的观测组在当地的河流观测点,重点记录江湾标记鱼与本地鱼的互动。王老师带着队员用摄像头拍摄到,江湾的标记鱼与 b 市的本地鱼一起觅食、洄游,没有出现排斥现象:“这说明不同水域的鱼能和谐共处,咱们只要保护好各自的生态,就能形成跨区域的鱼类保护网络。”

组 6:c 市水库追踪组(李老师 15 名代表)

c 市的观测组在当地的水库观测点,发现江湾的标记鱼在水库里停留时间较长,平均为 3 小时。李老师分析:“水库的水深比江湾深,水温更稳定,鱼可能在这里短暂休息,再继续洄游,咱们要在水库设置临时保护点,避免鱼在这里被惊扰。”

中午十二点,跨区域开江鱼洄游追踪实验暂告一段落,六个组汇总数据,形成《江湾 - 三市开江鱼洄游跨区域追踪初步报告》,共标记开江鱼 120 条(鲫鱼 80 条、鲤鱼 40 条),成功追踪到 85 条鱼的跨区域游动轨迹,发现 “水温差异影响洄游速度”“水草覆盖率影响产卵聚集”“溶解氧影响洄游时间” 三大核心结论,为三市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小满将报告分发给两厅领导和三市代表,大家纷纷称赞数据详实、分析到位。

第三环节:江湾生态研学品牌联盟扩容签约仪式

下午一点,品牌联盟扩容仪式在江湾的观景亭举行。刘处长拿着联盟章程,站在台上:“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居民,今天江湾生态研学品牌联盟正式扩容,从原来的江湾 - 邻市双边协作,升级为江湾 - 三市多边联盟,覆盖全省 10 个水域、50 所学校、200 名观测员。联盟将制定《全省生态研学课程标准》《跨区域观测技术规范》《校园社团建设指南》三大核心文件,实现‘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活动共办’,让江湾模式辐射全省!”

仪式现场,江湾与三市的代表共同签署《江湾生态研学品牌联盟扩容协议》,张厅长和刘厅长为三市颁发 “江湾研学品牌示范市” 牌匾。A 市的吴老师作为代表发言:“感谢江湾的引领,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先进的生态研学经验。回去后我们要按照联盟标准,建设观测点、组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