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96章 三代豫菜人聚:老中青同台,话传承创新

清晨七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A馆穹顶尚未完全亮起,内场却已灯火通明。

舞台被设计成一口倒扣的“鼎”,鼎口朝天,象征“问鼎中原”。

鼎壁是3d裸眼屏,滚动播放豫菜百年影像:1901年“厚德福”开业黑白照片、1958年省会食堂职工大炼钢铁的蒸馒头场景、1993年郑州烤鸭店首次把“牡丹燕菜”推上国宴的彩色录像……画面最终定格在一行苍劲隶书——“三代豫菜人论坛”。

观众席第一排,78岁的张震寰老先生拄着枣木拐杖,身着灰色对襟褂,胸前别着一枚1956年“河南省劳动模范”铜章。

第二排,58岁的王建业一袭黑色唐装,袖口绣着太极暗纹;30岁的李明远把头发染成雾银,穿极简白西装,像把传统与未来折中成一道光;22岁的张强则一身牛仔工装,胸口漆着“hENAN chEF 017”字样,像刚下高铁就冲进会场的后浪。

舞台中央摆着四张案台,老、中、青、少依次排开,案台高度逐阶降低,像四级瀑布,也像时间的天坛。

第一幕:张老忆,宫廷到市井

主持人——河南卫视《梨园春》当家花旦刘雯——把第一支话筒递给张震寰。

老爷子不急着说话,先用手掌摩挲案台上的老铜鼎,那是他1961年拜师时师父所赠。鼎耳缺了一角,像被岁月啃过一口。

“1953年,我13岁,进开封‘又一新’饭庄当学徒。那时候豫菜是‘宫廷菜’,老百姓吃不着。早上四点起床,先刷师父的尿盆,再刷四十斤黄河鲤鱼,鱼鳞蹦一脸,不敢擦——师父说鱼鳞是‘龙鳞’,擦掉就是对菜不敬。”

裸眼屏同步打出1955年张老与师父在“又一新”门口的合影,少年瘦得像一根挂面,眼睛却亮。

“1963年,国营食堂改制,我们推着‘红车子’上街卖包子,三分钱一个。有人喊:‘宫廷菜怎么沦落成路边摊?’我臊得慌。可师父说:‘菜是给人吃的,不是给皇上的。’一句话,点醒我半辈子。”

老爷子讲到动情处,用拐杖敲击地面,发出“笃笃”声,像给历史打拍子。

第二幕:王建业困,守旧与求变

镜头切给王建业。他起身,先向张老深鞠一躬,再转向观众,打开一个1998年的铁盒,里面是一摞发黄的《河南日报》剪报——《豫菜衰落,路在何方?》《郑州最后一家“糖醋鲤鱼”关门》。

“1998年,我35岁,已经是‘洛阳真不同”行政总厨,却天天失眠。豫菜馆像下饺子一样关门,年轻人去吃肯德基、麦当劳。我守着‘老八件’——糖醋鲤鱼、牡丹燕菜、炸紫酥肉、扒广肚……像守着八口棺材。”

他掏出一张老照片:自己穿着白色厨服,站在空荡荡的“真不同”大厅,头顶吊灯只剩一个灯泡,像孤星。

“那时候我恨创新。有人把鲤鱼换成鲈鱼,我骂他离经叛道;有人用分子料理做燕菜,我说他欺师灭祖。直到2013年,明远给我做了一道‘山药慕斯’,我一口下去,眼泪鼻涕一起流——原来豫菜还可以这么年轻!”

王建业转向李明远,双手抱拳:“是你救了我,也救了豫菜。”

第三幕:李明远辩,传统与潮流

李明远没急着接话,他先让工作人员抬上一个透明立方体——里面是一棵用3d打印技术“长”出来的“小麦树”,树根是芝麻酱,树干是麦芽糖,树叶是菠菜汁做的“可食用照片”,每片叶子印着不同年代的豫菜招牌。

“我18岁去法国读书,在米其林餐厅打工。外国厨师问我:‘什么是豫菜?’我说糖醋鲤鱼,他们摇头:‘太甜。’我说牡丹燕菜,他们笑:‘萝卜丝怎么能做花?’那一刻,我体会到‘文化折扣’。”

他按下手里的遥控器,立方体内部开始升温,麦芽糖树干缓缓融化,露出里面一根真正的铁棍山药。

“于是我决定‘翻译’豫菜。

把‘胡辣汤’做成意式浓缩咖啡胶囊,一秒即溶;把‘烩面’做成方便面,但面条用河南小麦,汤包用嵩山山泉水;把‘糖醋鲤鱼’的酸甜比例调成鸡尾酒,取名‘黄河日落’。我想让豫菜像摇滚乐,谁都能跟着节奏摇头。”

台下有老厨师皱眉,李明远话锋一转:

“可翻译不是背叛。我仍坚持‘五味调和’的底线——咸鲜为本,酸甜为辅,香辣点睛。只是换一套语法,让00后听得懂。”

第四幕:张强冲,Z世代的宣言

张强最后一个发言。

他把手机往案台上一立,打开tiktok直播,屏幕实时滚动各国网友留言。小伙子掏出一瓶“黄河水”——其实是过滤后的自来水,倒进一台便携蒸馏器,三分钟冷凝出“黄河精露”,再与柠檬、迷迭香、信阳毛尖调和,做成一杯“豫见未来”特调。

“我10岁学厨,第一道菜是番茄炒蛋,师父却让我先背《齐民要术》。我当时想,古人又没尝过可乐鸡翅,凭啥听他?可现在明白——传统不是枷锁,是开源代码,谁能拿来写新程序,谁就能让豫菜永生。”

他掏出一张“野心清单”:

1.\t在元宇宙开“虚拟豫菜学院”,学员NFt毕业;

2.\t用区块链给每只固始鸡发“身份证”,扫码看成长Vlog;

3.\t把“道口烧鸡”做成太空食品,让豫菜先上月球。

“我知道有人笑我天方夜谭,可张老当年推着红车子卖包子时,也没人相信豫菜能登上国宴!”

进入辩论环节。

话题1:“豫菜是否应该保留‘糖醋鲤鱼’?”

张老:保留!没有鲤鱼的豫菜,就像没有黄河的中原。

李:保留灵魂,改变形体。可做“糖醋鲤鱼塔塔”,生鱼片 糖醋啫喱。

王:我折中——鲤鱼照炸,但把糖醋汁做成“分子泡沫”,减少油腻。

张强:干脆做“素食鲤鱼”,用山药 海苔 魔芋,让素食者也爱豫菜。

话题2:“年轻人不肯学厨怎么办?”

王:提高待遇,给厨师股权,让“火头军”变“合伙人”。

李:把厨房变成直播间,流量打赏抵学费。

张强:让AI炒菜机当“助教”,学徒先跟机器学基本功,再跟师父学灵魂。

张老:别忘了“师徒如父子”,机器再智能,也拍不出师父后脑勺的那颗痣——那是灶王爷的印记。

论坛进行到一半,观众席灯突然熄灭,大屏出现实时弹幕——

“97年女生,会计专业,想辞职学豫菜,来得及吗?”

“法国留学生,能把牡丹燕菜做成生日蛋糕吗?”

“爸爸是厨师,嫌我笨,不让我进厨房,怎么办?”

四位嘉宾各自挑一条现场回答:

张老对97年女孩说:“我13岁学徒,你26岁,正是当年我师父的年纪,怎么来不及?”

李对法国留学生说:“蛋糕胚用怀山药,奶油用牡丹花酱,我给你配方!”

王对“厨师爸爸”说:“让你儿子先给我当徒弟,三个月后,他回去教你。”

张强对所有人说:“扫码进‘豫菜dAo’社群,今晚我们线上开灶,全球联炒!”

灯光复明,现场响起《黄河大合唱》钢琴版。四位嘉宾同时转身,面向背后的大屏——屏幕上是无数张年轻面孔的自拍,拼成一棵枝繁叶茂的“豫菜传承树”。

论坛尾声,主办方推出“彩蛋”:让张强现场拜王建业为师,王建业再向张老行一次“谢师礼”。

张强单膝跪地,双手举过头顶,递上一把“碳纤维菜刀”——刀身刻着二维码,扫码可看“刀的一生”:从碳纤维原丝到激光开刃,全程区块链溯源。

王建业双手接过,再转身向张老跪下,递上一把“不锈钢双立人”——那是他1993年第一次参加厨师大赛的奖品,刀刃已磨得只剩二指宽。

张老颤巍巍接过,把两把刀并排放在案台上,像把两个时代并排放置。

“一把刀,是记忆;一把刀,是远方。记忆让远方有根,远方让记忆有翅膀。”

主持人宣布论坛结束,却没人离席。大屏倒计时10秒,突然弹出一张“豫菜传承地图”——全球红点闪烁,每亮一次,代表一位线上观众报名“豫菜云课堂”。

十秒结束,红点定格:9876人。

张老、王建业、李明远、张强,四人同时把右手按在胸口,再伸向观众——像把心脏递出去。

舞台上方降下一条红绸,上书:“传承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把过去带到未来。”

红绸落地,观众一拥而上,把四人围成漩涡。有人递简历,有人扫码,有人直接喊“师父”。安保人员试图维持秩序,却被张老拦住:“让他们来吧,灶火不怕风大。”

凌晨一点,会展中心熄灯。

保洁阿姨发现,A馆侧门虚掩,里面有光。推门一看——

张老坐在轮椅上,王建业、李明远、张强围一口便携卡式炉,炉上是一小锅胡辣汤。四人各捧一次性纸杯,像四个刚下晚自习的少年。

“师父,您不是说胡辣汤要加38种料吗?今晚咱只放了26种。”

“38种是教科书,26种是日子。日子哪有那么多齐全。”

汤面翻滚,白沫像微型浪花。窗外,郑州的霓虹一闪一闪,像给浪花打追光。

张强掏出手机,对着汤锅拍了一张,发到“豫菜dAo”群,配文:“凌晨一点的胡辣汤,第四代学徒请全球云尝。”

一分钟,点赞999 。

灶火很小,却把四个人的影子投在巨大穹顶上,像四把勺子,正在搅动整个中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