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58章 初轮比拼:明远展实力,顺利进晋级

灶火初燃,铜钟未响,空气里已先有了刀锋的味道。

李明远把围裙系得极低,布带勒过髋骨,像给自己加了一条无形的甲胄。

他抬眼望灯,灯是冷白的,照得不锈钢台面一片雪亮,也照得他眼底那粒小小的黑痣越发清晰——师父说过,那是“灶星”,主一生与火为伍,逃不掉,也不想逃。

“当——”

铜钟撞出一声长啸,20口炉灶同时点火,火舌舔出第一圈年轮。

初轮命题悬在穹顶大屏:传统菜。

没有更具体的限定,越简单的考越像深渊。

李明远深吸半口,剩下的半口存在胸口,像压舱石。

他取鱼——黄河鲤鱼,三斤六两,凌晨三点在郑州北郊的码头出水,鳃色仍带月光的银。鱼背宽阔,弧线如河南大平原上起伏的麦浪,他伸手探鳞,鳞冰凉,像一场倒春寒。

“糖醋黄河鲤鱼焙面”——他早在心里写好这八个字,横平竖直,像开封府的匾额,一笔不能歪。

刀起。

是柳刃,长七寸,重六两,钢口极脆,他师父当年用一块袁大头从铁路工人手里换来。

刀刃贴紧鳃盖,轻轻一推,月牙形揭开,血线细得几乎看不见,鱼却猛地一弹,尾巴拍在砧板上,“啪”一声脆响,像先给他擂了一声战鼓。

去鳞、去腮、去内脏,一气呵成。

接着是切花刀——牡丹花刀。

鱼身仰卧,刀背与砧板呈30度角,斜入,不深不浅,刚好划破皮肤,触及鱼骨,却又不切断。一刀、两刀、三刀……每刀间隔一指,像在给鱼量身,也像在给自己量命。

一百零八刀。

他数得极轻,数到“一百”时,鱼已晕开一圈淡淡的血影,像雪地上落了一串细碎梅瓣。

挂糊。

蛋清、淀粉、面粉、盐、黄酒,比例在他心里是首歌:三拍蛋清、两拍淀粉、一拍面粉、半拍盐、半拍酒。顺时针120圈,逆时钟80圈,面糊拉起成线,线断声“嗒”,脆得像春雷。

油锅已就位,是双耳铸铁锅,直径一尺八,油深七寸,菜籽油倒进去,色作琥珀,面如镜。他伸一根干竹筷,筷尖冒出一串细泡,像谁偷偷在油底撒了一把珍珠——180度,可以了。

提鱼尾,头朝下,糊先让花刀口封住,再缓缓松手。鱼顺锅壁滑入,油面“哗”一声合拢,像落雪掩住马蹄。

一秒、两秒、三秒……鱼身开始弧度优美地卷起,刀口翻开,像一朵金黄牡丹在油里慢慢绽放。

李明远左手长筷,右手漏勺,筷尖轻压鱼头,漏勺托住鱼尾,让鱼在油里“站”起来。

这是关键——站。

站得稳,花刀才能舒展;站不稳,鱼会侧卧,花瓣粘在一起,成了“饼”。

30秒后,他把鱼推倒,换另一侧,再三十秒,鱼已通体金黄,像被夕阳镀了一层铠甲。

出锅。

“嘀——”计时器跳出“1:30”,他比集训时快了七秒。

炸鱼间隙,他抬头环顾四周——

A区第一位,开封“又一新”王丰海,70岁,手执铜勺,背脊笔直,像一棵老槐树。铜勺在他手里不是工具,是权杖,勺背敲锅沿,“当啷”一声,像给岁月打更。

老人做的是“套四宝”,鸭套鸡、鸡套鸽、鸽套鹌鹑,层层相套却滴水不漏,此刻正给最外层的鸭身封皮,一勺热油淋下去,金珠四溅,他却纹丝不动,银发被热浪掀起,像古槐的疏枝。

b区第三位,洛阳“真不同”李妍,29岁,马尾被厨师帽压住,却压不住创意的锋芒。她选的是“洛阳水席”头牌——牡丹燕菜,却额外摆了一盏干冰,白雾蒸腾,萝卜雕的牡丹在雾里半隐半现,像武则天醉后搁笔的残诗。她抬头,目光穿过雾,与李明远短暂相接,两人都没说话,却同时把眼神错开,像两把刚试刃的剑。

c区第七位,周口逍遥镇赵小涛,25岁,t恤印着“逍遥一汤”,像给年轻按下“标签”键。他正熬胡辣汤,却不是传统棕褐,而是一锅惊心动魄的“金汤”——用南瓜茸调出底色,再兑高倍鸡胶,汤面悬着一排细密气泡,像刚出炉的啤酒。

小涛左手捻起白胡椒,右手是青花椒,双管齐下,汤面“嗤啦”一声,升起两股纠缠的烟,他低头嗅闻,笑得见牙不见眼,像偷喝了汴京旧巷的月色。

李明远收回目光,胸腔里那半口气才缓缓吐出。

熬汁。

锅换小,是精铁锅,重四斤,底厚三分。白糖二两,米醋三两,酱油半两,盐三分,清水四两。先糖后醋,火先大后小,糖色一翻,由浅黄到琥珀到栗壳,他只靠鼻子就能分辨——酸甜先分开,再拥抱,像汴梁城里那对有情人,隔了城墙、隔了战祸,最后仍在一碗羹汤里重逢。

汁收浓,到“挂勺”为度。

他把炸好的鱼重新回锅,勺舀汁,从鱼头浇到鱼尾,每浇一次,花刀口便“簌”地收紧,像牡丹遇霜,花瓣收拢成苞。三遍之后,鱼身晶亮,糖壳薄如蝉翼,能映出穹顶灯管的冷白。

焙面。

是龙须面,细可穿针。生面下锅,三秒即起,油温提到两百一十度,面丝撒入,像一场细雪落进岩浆,“滋啦”一声炸成金黄云朵。云朵被迅速捞出,搁在吸油纸上,轻压,脆裂声“咔嚓”成片。

装盘。

鱼卧长盘,头朝左,尾朝右,象征“紫气东来”。焙面盖背,像给鱼披上一袭金缕玉衣。最后,他捏起一小撮白芝麻,从指缝间漏下,星星点点,像黄河岸边的航标灯。

“当——”

铜钟再响,时间到。

评委五人,三男两女,穿深色西装,胸口别着“豫味传承”徽章,像一排移动的墓碑。他们走到李明远案前,最年长那位头发花白,嘴型严肃,却先伸出食指,在鱼背上轻轻一敲。

“叮——”

脆壳发出金属般的回响。

“壳离肉,一分不沾。”老人低声道。

第二人舀一勺糖醋汁,入口,闭眼,良久,吐出两个字:“平衡。”

第三人夹鱼肉,筷尖一送,花刀自动分离,像翻开一本线装书,书页是金色的。

“入口即化,却带纤维感,炸得透,也蒸得透。”

第四人吃焙面,咔嚓声清脆,像踩碎秋日干枝。

“面不油,有麦香,脆得干净。”

第五人没说话,只把盘底最后一颗芝麻捻起,放进嘴里,嚼三下,嘴角终于有了一点弧度。

李明远垂手而立,像等待宣判的囚徒,又像等待加冕的王子。

五张评分表同时翻过,红章落下——“晋级”。

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像铜钟第三声,在胸腔里久久回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