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号”观光船降落的瞬间,并非惊天动地的轰鸣,而是一种奇异的、被巨大力量温柔包裹后逐渐消弭的寂静。仿佛一颗巨大的水滴,沉入名为“星环学院”的液态光池。引擎低沉的嗡鸣声,如同疲倦巨兽的呼吸,在最后的震颤中平息,只留下金属冷却时细微的“嘶嘶”声,以及舷窗外,地球与织女星引力交织下形成的、永不消散的淡紫色星尘薄雾,缓缓沉降在船体表面,像一层细腻的糖霜。
舷梯无声地滑下,触碰到星环学院那由特殊合金与**植物藤蔓交织而成的接驳平台,发出轻微而坚实的“咔哒”一响。这声音像是一个开关。舱门洞开,一股混合着青草汁液、臭氧、某种遥远花香以及星际尘埃的独特气息,瞬间涌入等候区略显沉闷的空气里。紧接着,人潮涌出。
他们——被称为“共生儿童”的第一代混血儿——身着星环学院的校服。那材质很奇特,远看是柔和的银灰色,近观则能看到细密的、仿佛电路纹理般的暗纹,触手微凉光滑,却又带着棉麻的透气感。阳光(地球的)与织女星特有的柔光(从学院穹顶的模拟星环中透下)同时洒在他们身上,折射出微妙的光晕。
星璃的目光瞬间锁定了人群最前方。那是一个身形颀长的少年,黑发柔软,带着地球东方人特有的墨色,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但当他微微侧头,光线滑过他高挺的鼻梁和下颌线时,皮肤下仿佛流动着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蓝光——那是天狼星基因留下的遥远回响。然而最摄人心魄的是他的眼睛,地球人深邃的黑眸,虹膜边缘却晕染着一圈极其纯净、如同紫水晶碎屑般的淡紫色,那是织女星血脉最直观的烙印。他叫星辰,名字承载着地球母亲的星河永恒之愿与织女星父亲连接万物的使命。
星璃几乎是本能地冲了出去。她的脚步在特制的吸音地板上几乎没有声音,只有衣料摩擦的轻微“沙沙”声。她张开双臂,在距离星辰还有半步时,少年似乎早已感知,微微转身,脸上绽开一个混合着疲惫与巨大喜悦的笑容,那笑容点亮了他异色的瞳孔。星璃紧紧抱住了他。她的脸颊贴上他微凉的校服面料,能清晰地闻到上面残留的、属于“共生号”船舱的独特气味——一种混合了消毒液、循环空气的清新剂以及无数星际旅人留下的、难以名状的“旅程的味道”。星辰的手臂有力地回抱她,下巴轻轻抵在她的发顶,发出一声悠长而满足的叹息,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的呼吸拂过她的发丝,带着年轻生命特有的温热。
“欢迎回家!”星璃的声音闷在他的肩头,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
荆无棣站在稍远处,身旁是好奇而安静的观光游客。他微微侧头,声音低沉而清晰,如同在讲述一个古老而珍贵的秘密:“看,这就是我们的‘共生儿童’一代。地球的稻米和织女星的星核能量,同时喂养了他们的身体和灵魂。他们在地球江南的稻田埂上追逐蜻蜓,脚趾沾满带着太阳温度的泥巴;也在织女星‘星环林’那些会呼吸的、散发着幽蓝微光的巨树下奔跑,听风穿过水晶叶片发出风铃般的脆响。他们能流利地背诵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能在实验室里,用织女星语精确推导出星核能量矩阵的稳定公式。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正在谱写的宇宙叙事诗。”
星辰轻轻松开星璃,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又带着旅途风尘的同伴面孔。他走到人群中央一块微微下陷的感应区。没有指令,没有手势,他背后的空间仿佛被无形的手轻柔地撕开,一幅巨大而柔和的光幕无声地展开,如同夜幕降临。光幕上,并非冰冷的星际图景,而是一幅幅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画卷——那是他与同伴们在漫长的星际航行中,用光笔、用代码、用彼此的记忆共同创作的《我们的宇宙》。
星辰的声音响起,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朗和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我见过地球的油菜花田,”光幕上,金黄色的浪潮汹涌澎湃,几乎要溢出边界,“那种金黄,浓烈得像要把人融化,却又温暖得像织女星清晨第一缕穿透星尘薄雾的曦光,带着微凉的甜意。”画面切换,是浩瀚星空背景下的鼓点震动,鼓面仿佛由凝固的星云构成,“我也听过天狼星古老战鼓的轰鸣,那节奏,沉重、原始,带着金属的冷冽,但仔细听,在每一次重击的间隙,在鼓皮的震颤里,我总能捕捉到一丝熟悉的回响——那是地球黄土高原上,腰鼓欢快跳跃的、充满泥土芬芳的韵律,藏在血脉深处,从未消失。”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异色的瞳孔在光影中显得深邃无比:“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两种,甚至更多种文明的记忆密码。它们有时像不同流向的河水,在身体里奔涌、交汇,激起小小的漩涡。但是,”他停顿了一下,将手轻轻按在自己的左胸口,一个微小却无比郑重的动作,“请听,当所有的声音安静下来,当星河在头顶无声旋转,心跳的声音,从来只有一种节奏——那是属于‘家’的频率。平稳,有力,像星核深处最恒久的搏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