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曲谱原作者,柳如烟本可以拥有最终裁定权,但她没有这样做。
她意识到,一套成功的教材不是一个天才的独白,而应该是汇聚众多智慧的、具有生命力的生态体系。
柳如烟目光变十分坦诚:“我觉得教材是“地图”而非“终点。它应该提供清晰的基础指引。
同时保留足够的空白,让教师和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和感受去填充!”
陆院长沉思道:“咦?这个理论很新奇,继续说下去。”
柳如烟说道:“我们的教材,不该是培养千篇一律的弹琴机器。
而是应该通过教材,激发每个人的音乐灵感和个性表达。
我觉得,这十首钢琴曲的作用,是用来给初学者启蒙的。
各位前辈都是泰斗级的钢琴家,拥有几十年的演奏经验和对感情的沉淀和理解。
你们对音乐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是初学者远远无法企及的。
但是钢琴初学者们,并没有诸位的眼光和阅历。
你们想把自己对音乐的理念,全部强行灌输到初学者的思想里,是不是有些不太现实?”
柳如烟的话语落下,如同一道无声的惊雷,在刚刚还充满学术争执声的会议室里炸开。
整个大会议室落针可闻,陷入了一种极其反常的安静。
刚才还争得面红耳赤的诸位泰斗,此刻都像是被施了定身术,脸上的表情都凝固了。
有的人微微张着嘴,有的人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有的人则缓缓靠向椅背,陷入了沉思。
柳如烟提出的这个理论,简单、直接,甚至有些“粗暴”。
它像一束强光,瞬间照进了他们从未意识到,或者说早已习惯性忽略的认知盲区。
他们这群人,讨论得太投入、太忘我了,完全陷入了顶级专家之间的“学术狂欢”之中。
但他们却忘记了,这些曲子的最终服务对象是谁!
他们争论的是艺术的高度和教学的深度,却忽略了教育的起点和普及的广度。
这些曲子是为了让更多孩子得到钢琴的启蒙,是走进音乐世界大门的“钥匙”和“路标”。
钥匙不需要沉重,路标不需要复杂。
它们需要的是亲切、友好、易于上手。
一位老教授喃喃自语,仿佛恍然大悟:“我总想着,怎么让学生弹出我最满意的音色。
却忘了他们可能连琴键都还没按稳……”
另一位院长苦笑了一下,摇头道:“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们又犯了老毛病,把入门教材当研究生课题来做了。”
安会长和陆院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巨大的欣慰和一丝自嘲。
他们欣慰于柳如烟始终保持着清醒和使用者视角。
他们这些老家伙,竟然需要一个小丫头来点醒这个最朴素的道理。
“柳丫头说得对!”
安会长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洪亮而肯定。
“是我们钻牛角尖了!这套教材的核心,首先是吸引和引导,而不是苛求和灌输!
我们的注解要精准、要实用,但要深入浅出!
我们要告诉老师们,最需要抓住的核心点,和最容易出现的误区,而不是把我们所有的学术包袱都压上去!”
陆院长也立刻附和:“没错!我们的注解,应该像这些曲子一样,是灯塔,指明最重要的方向。
而不是枷锁,捆住孩子探索音乐的手脚和心灵!”
经过柳如烟这一点拨,会议的方向陡然清晰。
接下来的讨论,众人不再执着于细微的艺术分歧,教材整理的效率瞬间提高了无数倍。
柳如烟用她超越年龄的洞察力,和始终不忘的初心,成功地将这群音乐泰斗的智慧,引导到了最正确的轨道上。
中央音乐学院开学后,校园里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而今年的校园,却多了一道格外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柳如烟。
自从暴雪娱乐在奥斯卡上斩获11个小金人后,柳如烟便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
而外界对此有了很多的猜测。
但不管外界如何,暴雪娱乐始终给出没有正面回应。
就连《梦华录》上映,和即将上映的《天下第一》、
《狂飙》、《仙剑奇侠传》、《边水往事》、
《风吹半夏》、《鹿鼎记》等影视剧,都没见柳如烟出面宣传。
柳如烟每天都出现在中央音乐学院里,持续参与教材最后的校对和研讨会。
晌午时分,学院食堂。
学生们正排队打饭,忽然一阵低低的惊呼和窃窃私语声,从一个角落传开:
“快看!是柳如烟,还有陆院长和安会长!”
“天啊,柳如烟竟然和两位大佬在食堂吃饭?”
“哇——柳如烟好美,就像学妹一样。”
只见柳如烟和陆院长、安会长几人,端着再普通不过的不锈钢餐盘。
餐盘里面装着和学生们一样的两荤一素,正边吃边聊,时不时发出愉快的笑声。
柳如烟听得极为认真,有时还会拿出手机记录些什么,完全没有丝毫的架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