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6章 “轻折柳”接到了第一场汉服集体婚礼的委托

开春的柳岸里,老槐树刚冒出新绿,“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的门口就传来了喜讯——工作室凭借“苗汉四季融合汉服”和“多民族非遗文化周”项目,同时入围了“全国非遗创新奖”和“年度文化传播案例奖”两项国家级奖项。消息传来时,樊赟正忙着给新一批缠花染色,手里的丝线还滴着颜料,就忍不住和倾喃、凰慕抱在一起欢呼。

“咱们得好好准备领奖材料,把这一年的合作故事、手作细节都整理出来。”凰慕最先冷静下来,翻出笔记本开始列清单,“非遗创新奖要突出手艺融合的突破,比如唐卡矿物颜料与缠花的结合;文化传播案例奖要强调多民族参与和大众互动,把校园活动、文化周的照片和反馈都加进去。”倾喃点头,当即就打开电脑整理资料,屏幕上很快铺满了各族匠人合作的照片、孩子们的非遗作品、游客的手写反馈,每一份都透着“轻折柳”的温度。

樊赟则想着要做件“领奖专属汉服”,把入围的两个项目元素都融进去——用“苗汉四季汉服”的浅碧色缎面做衣身,领口绣“文化传播案例奖”的主题纹样,袖口缀“非遗创新奖”对应的唐卡缠花,再让阿依和沙玛阿支远程绣上苗绣蝴蝶和彝绣太阳纹,“要让这件汉服,成为咱们所有合作的见证。”

领奖那天,三人穿着这件融合汉服站在颁奖台上,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发表获奖感言时,樊赟举着话筒说:“这个奖不属于‘轻折柳’,属于每一位参与的民族匠人,属于每一个喜欢非遗的普通人。是大家的热爱,让老手艺有了新生命。”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洛桑师傅的学徒还举着写有“民族同心,手艺长青”的牌子,在台下用力挥舞。

颁奖结束后,不少官方机构主动找上门来,其中市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带来了一个特别的邀请:“最近有很多行业群体想办汉服集体婚礼,希望你们能负责策划和妆造,从军人、警察到医护人员,都想在传统文化里,留下最特别的结婚纪念。”三人对视一眼,当即就应了下来——这不仅是对工作室的认可,更是让汉服走进不同群体生活的好机会。

回到柳岸里,三人连夜开会讨论。凰慕把不同群体的需求一一列出:“军人婚礼要突出庄重与家国情怀,警察婚礼要体现责任与守护,医护婚礼可以融入‘仁心’元素,咱们得根据每个群体的特质,设计专属的汉服和流程。”樊赟补充道:“妆造也要贴合主题,比如军婚可以用红色为主色调,配银质的‘守护’纹样缠花;医护婚礼可以加些药草纹样的刺绣,既有特色又有意义。”倾喃则开始画婚礼流程草图,从汉服穿戴仪式到非遗手作环节,每个细节都反复琢磨,“要让新人不仅穿上汉服,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里的浪漫。”

工作室的灯光亮到深夜,窗外的老槐树枝桠在月光下轻轻晃动,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汉服婚礼季”祝福。三人知道,奖项只是新的起点,接下来的婚礼策划,会是更大的挑战,也会是让汉服与不同群体产生联结的新机遇,而“轻折柳”的故事,正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展开。

三月底,“轻折柳”接到了第一场汉服集体婚礼的委托——为十对军人新人策划婚礼,地点定在市国防教育基地,要求融入家国情怀与传统文化元素。接到需求那天,三人特意去基地走访,看着训练场上的迷彩服、墙上的强军标语,心里渐渐有了思路。

“军婚的汉服,要大气又庄重。”樊赟拿着设计稿,在纸上勾勒出婚服的轮廓,“新郎用红色直裾,衣襟绣金色的‘长城纹’,象征守护;新娘用正红色齐胸襦裙,裙摆绣‘祥云绕军徽’纹样,再配个银质的‘同心结’缠花发簪,既有传统美,又有军人特色。”倾喃则忙着设计婚礼流程,在传统“三书六礼”的基础上,加入了“国防承诺”环节——新人一起触摸国防教育基地的纪念石,宣读“执手并肩,共守家国”的誓词,“要让这场婚礼,成为新人对国家、对彼此的双重承诺。”

为了让婚服更贴合军人的气质,樊赟还特意联系了阿依,让她带着绣娘们用“盘金绣”绣长城纹——金线在红布上穿梭,绣出的长城轮廓挺拔有力,像真的矗立在衣襟上。沙玛阿支也寄来了彝绣的“同心结”纹样,说要缝在婚服的袖口,“彝家的同心结代表永不分离,送给军人新人最合适。”

婚礼前一周,新人陆续来工作室试穿婚服、确定妆造。有位新郎是边防军人,皮肤晒得黝黑,穿上红色直裾后,眼神里多了几分温柔:“没想到穿汉服也能这么英气,等婚礼结束,我要把这套婚服带回边防,让战友们也看看咱们的传统文化。”新娘眼眶红红的,握着樊赟的手说:“谢谢你,让我嫁给了爱情,也嫁给了家国。”

婚礼当天,国防教育基地被装点得格外喜庆——红色的灯笼挂在训练场四周,传统的“喜”字与军人的肩章纹样贴在一起,十对新人穿着定制汉服,并肩走过铺着红地毯的“同心桥”。樊赟和团队忙着给新人补妆,倾喃则在一旁引导流程,凰慕拿着相机,记录下新人交换缠花发簪、宣读誓词的每个瞬间。

当新人一起触摸纪念石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基地的战士们还列队敬礼,喊出“祝新人永结同心,愿家国平安昌盛”的祝福。有位新人的父母看着这一幕,感动得抹眼泪:“以前总觉得汉服婚礼太传统,今天才知道,传统里也能有这么深的家国情怀。”

婚礼结束后,基地负责人找到三人,笑着说:“这场婚礼太成功了!以后咱们每年都想办一次,让更多军人新人在传统文化里留下美好回忆。”三人点头答应,心里满是成就感——这不仅是一场婚礼,更是传统文化与军人精神的完美融合,而这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军婚的余温还没散尽,“轻折柳”工作室的门铃就响得频繁——市公安局、市中心医院、市一中的工会代表陆续上门,都想委托她们策划本单位的汉服集体婚礼。四月的柳岸里,老槐树的新叶刚舒展开,工作室的会议桌上就堆起了三叠厚厚的需求表,樊赟、倾喃、凰慕三人围着桌子,指尖划过“警察”“医护”“教师”的字样,眼里满是期待,又藏着几分谨慎。

“警察的婚礼,不能只做表面的‘帅’,得把他们‘守护’的内核融进去。”凰慕先拿起公安局的需求表,指着上面“体现职业荣誉感”的备注,“之前军婚用了长城纹,警察的话,盾牌纹和警徽是核心,但怎么绣才不生硬,得好好琢磨。”樊赟当即就翻出布料样本,把藏蓝色的缎面铺在桌上:“用红色做婚服主色,藏蓝做镶边,像警服的肩章一样。新郎直裾的衣襟绣金色盾牌纹,新娘襦裙的裙摆绣橄榄枝绕警徽,再用银线勾边,既庄重又有细节。”

正说着,市公安局的工会代表李姐又折了回来,手里攥着张照片——是位女警巡逻时的抓拍,背景里的老街巷格外亲切。“这位小周警官说,想把自己常巡逻的巷子绣在婚服上,”李姐笑着解释,“她说那条巷子里的老人都认识她,婚礼上穿带着巷子的衣服,就像带着大家的祝福。”樊赟看着照片里的巷子,当即就拿出纸笔勾勒:“把巷子的轮廓简化成线条,绣在新娘裙摆的角落,旁边再绣个小小的警灯纹样,既不突兀,又满是心意。”

这边警察婚礼的细节刚定,市中心医院的护士长王姐就带着两位医护新人来了。“我们科室的小姑娘说,不想婚服太花哨,想加点和‘救死扶伤’相关的元素,”王姐指着身边的护士小林,“她还说,想把和未婚夫一起值过夜班的科室门牌,也藏在婚服里。”倾喃当即就来了灵感:“咱们用浅绿做婚服的辅助色,绣上甘草、当归的药草纹样,叶片用渐变线,看起来像刚摘的一样新鲜。门牌的话,可以做成迷你银饰,缝在新娘的腰带扣上,既特别又有纪念意义。”

小林听着眼睛一亮,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里面记着她和未婚夫的“医护故事”:“我们第一次一起抢救病人,用的是2号抢救床;第一次一起吃夜班饭,是在护士站的3号桌。”樊赟把这些数字记下来:“把‘2’和‘3’用缠花的手法,做成小小的吊坠,挂在新人的发簪上,这样每个细节都是你们的专属回忆。”

教师婚礼的筹备,则多了几分书卷气。市一中的语文老师陈老师和爱人都是教古文的,他们希望婚服能有“笔墨纸砚”的元素。倾喃翻出珍藏的宣纸样本:“用米白色的仿宣纸布料做婚服的里层,外层用半透明的纱,绣上翻开的书卷纹,走路时纱层飘动,像书页在翻一样。”樊赟则设计了“笔杆缠花”发簪,用深棕色丝线绕出笔杆的形状,顶端缀个银质的“墨滴”,“再在发簪的末端,刻上你们教过的第一届学生的班级号,这样更有纪念意义。”

每场婚礼筹备时,工作室都成了“故事收集站”。警察新人会带来自己巡逻时捡的银杏叶,说要压进婚服的衬里;医护新人会带来自己配过的药方,说要把药名绣成纹样;教师新人会带来自己写的教案,说要把教案里的句子,用小楷绣在婚服的袖口。“以前觉得汉服是固定的样式,现在才知道,原来汉服里能藏这么多故事。”有位教师新郎摸着婚服上的教案纹样,感动地说。

五月的第一个周末,警察集体婚礼先在市公安局的礼堂举办。十对新人穿着藏蓝镶边的汉服,在警徽前交换“盾牌缠花”戒指;第二周,医护婚礼在医院的花园里举行,新人带着药草香囊,在白大褂同事的祝福中拥抱;第三周,教师婚礼在学校的操场举办,新人握着书卷,在学生们“老师新婚快乐”的喊声中,把写满承诺的卷轴交给学生代表。

每场婚礼结束后,新人都会给工作室送来感谢信,信里夹着婚礼上的照片——有警察新人在盾牌前的合影,有医护新人带着香囊的笑脸,有教师新人握着书卷的身影。凰慕把这些信和照片整理成册,放在工作室的展示架上,旁边写着:“每一件汉服,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场婚礼,都是一份传承。”

六月初,工作室又接到了农民工和特殊群体新人的婚礼委托。三人坐在后院的槐树下,翻着新的需求表,樊赟手里攥着刚染好的粗布样本:“农民工新人的婚服,要用耐穿的粗布做面料,绣上砖瓦、钢筋的纹样,体现他们的坚韧;特殊群体的婚礼,要多准备些手作环节,让他们一起做缠花,感受温暖。”倾喃和凰慕点头,阳光透过槐树叶洒在样本上,三人知道,还有更多藏着故事的汉服,等着她们一针一线地缝制,还有更多关于爱与传统文化的篇章,等着在柳岸里慢慢书写。

六月的柳岸里,蝉鸣渐起,巷口的老槐树撑起浓密的绿荫,“轻折柳”工作室的窗台上,晒着刚染好的粗棉布——这是为农民工新人婚礼准备的面料,樊赟特意选了最耐穿的棉纱,染成温暖的赭石色,像阳光下的泥土,透着质朴的力量。

“张哥和李姐明天来试婚服,咱们得把‘砖瓦纹’的细节再调整下。”樊赟拿着针线,在粗棉布上比划,“之前绣的砖缝太细,得加粗些,让纹样更醒目,也更符合他们盖房子时的实感。”倾喃凑过来,指着设计稿上的钢筋纹样:“咱们可以用银色的粗线绣钢筋,再在交叉处缝个小小的铜质铆钉,像真的建筑构件一样,既特别又有意义。”

第二天,农民工新郎张哥和新娘李姐准时来到工作室。张哥穿着工装裤,手上还带着没洗干净的水泥印;李姐穿着碎花衬衫,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是两人这些年在工地上捡的小物件——有磨圆的鹅卵石,有生锈的铁钉,还有块印着“安全第一”的铁皮牌。“俺们俩在工地认识,一起盖了十年房子,”张哥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要是能把这些东西藏在婚服里,就像带着俺们的日子一起结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