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7章 很少有机会穿得漂漂亮亮,办一场像样的婚礼。

樊赟当即就有了主意:“把鹅卵石洗干净,用树脂封在婚服的腰带扣上;铁钉磨亮,做成缠花的花蕊;铁皮牌剪小,绣在新郎直裾的衣襟里层,外面再绣上‘家’字,既不显眼,又满是你们的回忆。”李姐听着,眼眶一下子红了:“没想到俺们这些工地的‘破烂’,也能变成好看的东西。”

试穿婚服那天,张哥穿上赭石色直裾,衣襟里层的“家”字贴着心口;李姐穿上同色系的襦裙,裙摆的砖瓦纹随着脚步晃动,像走过他们盖过的一栋栋房子。“俺们穿上这个,就像把十年的日子都穿在了身上。”张哥摸着腰带扣上的鹅卵石,声音有些哽咽。

与此同时,特殊群体新人的婚礼筹备也在同步推进。这次的新人里,有听障夫妇,有视障夫妇,还有肢体障碍的新人。三人特意邀请了福利院的王院长一起商量,王院长说:“听障新人可以多些视觉上的仪式,比如用手语跳婚舞;视障新人可以加入触觉元素,比如让他们触摸不同材质的非遗手作;肢体障碍的新人,婚服要更方便行动,比如把裙摆改短,用松紧带做腰带。”

樊赟为听障新人设计了“手语缠花”——用丝线绕出手语“我爱你”的姿势,做成发簪;为视障新人准备了“触觉香囊”,里面装着不同气味的干花,绣上凸起的“同心”纹样,方便他们触摸;为肢体障碍新人做了短款襦裙,用魔术贴代替盘扣,穿脱更方便。“每个细节都要让他们感受到,这场婚礼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樊赟在缝魔术贴时,对倾喃说。

婚礼前一周,听障新人小吴和小陈来工作室彩排。小吴用手语比划着,说想在婚礼上和小陈一起跳段舞,樊赟就找来了手语老师,把传统的“交杯酒”仪式改成了“交缠花”舞蹈——两人拿着“我爱你”缠花,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手语动作完成舞蹈,每一个手势都藏着爱意。视障新人老周和刘姐则在工作室体验了“触觉香囊”制作,老周摸着香囊上的“同心”纹样,笑着说:“虽然看不见,但我能摸到这份心意。”

七月初,两场婚礼先后举办。农民工婚礼在他们盖过的小区广场上举行,十对新人穿着赭石色婚服,在挂满钢筋、砖瓦装饰的舞台上交换缠花戒指;特殊群体婚礼在市残疾人活动中心举办,听障新人跳着“交缠花”舞,视障新人触摸着“同心”香囊,肢体障碍新人穿着方便行动的婚服,在亲友的祝福中拥抱。每场婚礼结束后,新人都拉着三人的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感谢——听障新人用手语比划“谢谢”,视障新人把亲手做的香囊送给她们,农民工新人则拿出自己盖的房子的钥匙扣,说:“以后你们要是路过,一定要来家里坐坐。”

七月中旬,工作室又接到了市总工会的邀请,要为环卫工人策划汉服集体婚礼。三人坐在后院的槐树下,翻着环卫工人的资料,樊赟说:“环卫工人的婚服,要体现他们的勤劳,咱们可以用天蓝色的面料,绣上扫帚、簸箕的纹样,再配个‘晨曦’缠花,象征他们每天早起工作的坚持。”倾喃和凰慕点头,开始着手准备新的设计。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桌上,三人知道,还有更多平凡又伟大的职业故事,等着她们藏进汉服里,还有更多关于爱与传承的篇章,等着在柳岸里慢慢书写。

七月的锦川,热浪滚滚,柳岸里的青石板路被晒得发烫,可“轻折柳”工作室的门口,却总能看到环卫工人的身影——他们是来送资料的,也是来和三人一起商量婚礼细节的。市总工会的工作人员说,这些环卫工人大多凌晨三四点就上工,一辈子在街头清扫,却很少有机会穿得漂漂亮亮,办一场像样的婚礼。

“咱们得让他们的婚服,既方便行动,又能体现‘守护街道’的心意。”樊赟拿着面料样本,在桌上铺开天蓝色的粗棉布,“这种布耐脏又透气,适合他们平时的工作,婚礼上穿也显得干净清爽。”倾喃则在设计稿上画着扫帚和簸箕的纹样:“把扫帚的刷毛绣得蓬松些,用浅黄色丝线,像清晨的阳光洒在扫帚上;簸箕里绣些小花瓣,象征他们把街道扫得干干净净,连花瓣都舍不得留下。”

凰慕则联系了几位环卫工人,想听听他们的故事。环卫工刘叔和王姨结婚三十年,一直在同一条街道清扫,刘叔说:“俺们俩每天一起扫街,她在前头扫,俺在后头运垃圾,这条街的每块砖俺们都熟。”王姨补充道:“有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俺们俩在街头扫了一夜雪,脚都冻肿了,可看到早起的人能安全走路,心里就暖和。”

樊赟把这些故事藏进了婚服细节——在刘叔的直裾衣襟里层,绣上他们清扫的街道地图;在王姨的襦裙裙摆,绣上那夜的雪花纹样,再缝个小小的铜质暖炉挂件,“就像你们当年在街头扫雪时,手里捧着的暖炉一样。”刘叔和王姨摸着婚服上的细节,眼眶都红了:“没想到俺们扫街的日子,也能这么好看地记下来。”

婚礼筹备期间,工作室里满是“晨曦”的元素。樊赟用浅黄色和橙色的丝线,做了批“晨曦缠花”——花瓣像初升的太阳,花萼处缝个小小的铃铛,走路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像你们凌晨上工时,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既亲切又有力量。”倾喃则设计了“街道手账”环节,让每位新人在婚礼前,把自己清扫过的街道、遇到的暖心故事写在手账上,婚礼当天交换手账,“这是你们送给彼此最特别的结婚礼物。”

婚礼定在八月初的一个清晨,地点选在锦川市的中心广场——这里是很多环卫工人每天清扫的地方,广场周围的路灯上,挂着“晨曦守路”的红色横幅,横幅上绣着扫帚和簸箕的纹样;舞台用蓝色的粗棉布装饰,上面摆着新人亲手做的“晨曦缠花”;观众席上,放着用环卫工作服布料做的小坐垫,既实用又有纪念意义。

婚礼当天,天还没亮,三人就来到广场,帮新人化妆、穿婚服。刘叔穿上天蓝色直裾,衣襟里层的街道地图贴着心口;王姨穿上同色系的襦裙,裙摆的雪花纹样在晨光下格外温柔。十对新人并肩站在舞台上,手里拿着“晨曦缠花”,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交换手账和缠花戒指。

当新人一起举起扫帚,在舞台上象征性地“清扫”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台下的市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位老人说:“以前总觉得环卫工人不起眼,今天才知道,他们是守护咱们城市的‘晨曦天使’。”婚礼结束后,新人穿着婚服,在自己清扫的街道上走了一圈,不少市民主动上前祝贺,还有人给他们递水、送花。

八月中旬,工作室收到了刘叔和王姨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匠心暖人心,汉服传真情”。三人把锦旗挂在工作室的墙上,旁边是之前各场婚礼的照片——军人新人在国防教育基地的合影,警察新人在警徽前的宣誓,医护新人带着药草香囊的笑脸,农民工新人在小区广场的拥抱,还有环卫工人新人在晨曦中的身影。

凰慕翻着新的需求表,笑着对两人说:“下个月,市文联想委托咱们策划一场‘非遗传承人汉服婚礼’,让不同非遗领域的传承人,在婚礼上展示自己的手艺。”樊赟和倾喃对视一眼,眼里满是期待。樊赟拿起针线,在布上绣起了非遗传承人的标志性纹样——有剪纸纹样,有皮影纹样,还有陶艺纹样。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布上,三人知道,还有更多与非遗、与爱相关的故事,等着她们在柳岸里慢慢书写,还有更多不同群体的心意,等着她们藏进汉服的一针一线里。

九月的柳岸里,桂香渐浓,“轻折柳”工作室的展示架上,新添了不少非遗手作——有剪纸传承人送的喜字剪纸,有皮影传承人做的迷你皮影新郎新娘,还有陶艺传承人捏的小陶罐,这些都是为“非遗传承人汉服婚礼”准备的素材。

“这次的新人都是非遗传承人,咱们得让他们的婚服,成为各自手艺的‘活展示’。”凰慕拿着需求表,指着上面的新人名单——剪纸传承人小林夫妇、皮影传承人老陈夫妇、陶艺传承人小苏夫妇,“比如剪纸新人,婚服上可以绣剪纸纹样,再把剪纸元素融入妆造;皮影新人,婚服的袖口可以做成皮影的形状,走路时像皮影在动;陶艺新人,婚服的腰带扣可以用陶艺做,上面刻上他们的代表作纹样。”

樊赟当即就找来了剪纸传承人小林,小林带来了自己剪的“百喜图”,每张喜字都有不同的纹样——有花鸟纹,有山水纹,还有传统的吉祥纹。“俺想把这些喜字绣在婚服上,可又怕太花哨。”小林有些犹豫地说。樊赟看着“百喜图”,笑着说:“咱们把喜字简化成线条,绣在婚服的衣襟和袖口,用金色丝线,既不花哨,又能体现剪纸的灵动。再用剪纸的碎布做缠花的花瓣,让缠花也带着剪纸的味道。”

皮影传承人老陈则带来了自己做的皮影,皮影上的新郎新娘穿着传统的婚服,衣袂飘飘。“俺们想在婚服的裙摆上,绣上皮影的关节纹样,”老陈比划着,“让婚服像皮影一样,走路时能‘动’起来。”倾喃当即就来了灵感:“咱们把裙摆做成多层的,每层都绣上皮影的关节纹,用不同颜色的丝线,走路时多层裙摆晃动,就像皮影在跳舞一样。再用皮影的材料做发簪,顶端缀个小小的皮影新郎新娘,既特别又有纪念意义。”

陶艺传承人小苏夫妇,希望婚服能体现陶艺的“泥土感”。樊赟选了米黄色的粗陶土面料,这种面料摸起来像泥土一样粗糙,却透着质朴的美。“咱们在婚服上绣上陶艺的拉坯纹样,用棕色丝线,像泥土在转盘上转动的痕迹,”樊赟在面料上比划着,“再用陶艺做腰带扣,上面刻上你们做的陶罐纹样,腰带用麻绳编织,像陶艺的绳子一样。”小苏夫妇摸着面料,笑着说:“这就是俺们想要的感觉,像把陶艺工作室穿在了身上。”

婚礼筹备期间,工作室成了非遗交流的小天地。剪纸传承人小林教大家剪喜字,樊赟把剪好的喜字贴在婚服上,确定刺绣的位置;皮影传承人老陈教大家做迷你皮影,倾喃把皮影缝在婚服的袖口;陶艺传承人小苏教大家捏小陶罐,凰慕把小陶罐做成婚服的配饰。“以前只懂自己的手艺,现在才知道,不同的非遗手艺放在一起,能这么好看。”小林拿着绣有剪纸纹样的婚服,感慨地说。

婚礼定在十月初的重阳节,地点选在市非遗文化园。文化园里,挂满了各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剪纸喜字挂在树枝上,皮影挂在灯柱上,陶艺作品摆在展示台上;舞台用粗陶土色的布料装饰,上面摆着新人亲手做的非遗手作;观众席上,放着用剪纸、皮影、陶艺元素做的小伴手礼,每个伴手礼都透着非遗的魅力。

婚礼当天,十对非遗传承人新人穿着定制汉服,并肩走进文化园。剪纸新人的婚服上,金色的喜字线条灵动;皮影新人的裙摆,多层纹样像在跳舞;陶艺新人的腰带扣,陶罐纹样质朴可爱。婚礼仪式上,新人还展示了自己的手艺——剪纸新人现场剪喜字,送给台下的观众;皮影新人用皮影表演了“牛郎织女”的片段;陶艺新人现场捏了个小小的“同心罐”,放在婚服的袖口。

当新人一起在“非遗传承卷轴”上签字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卷轴上,写着“非遗传承,爱伴一生”八个大字,旁边是各非遗传承人的标志性纹样。台下的非遗老匠人看着这一幕,眼里满是欣慰:“没想到非遗还能这么传承,让年轻人在婚礼上,把手艺的根扎得更深。”

婚礼结束后,市文联的负责人找到三人,笑着说:“这场婚礼太成功了!明年,咱们想联合其他城市的文联,办一场‘全国非遗传承人汉服集体婚礼’,让更多非遗手艺通过婚礼,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三人点头答应,心里满是期待。

十月中旬,工作室又接到了新的委托——为归国华侨策划汉服集体婚礼,让他们在传统文化里,找到回家的感觉。三人坐在后院的槐树下,翻着华侨的资料,樊赟说:“华侨的婚服,要体现‘家国情怀’,咱们可以用红色的面料,绣上中国的名山大川纹样,再配个‘归雁’缠花,象征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倾喃和凰慕点头,开始着手准备新的设计。桂香飘进工作室,三人知道,还有更多与家国、与爱、与传承相关的故事,等着她们在柳岸里慢慢书写,还有更多不同群体的心意,等着她们藏进汉服的一针一线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