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5章 让孩子近距离接触苗绣、彝绣、唐卡、缠花等多民族非遗手艺

柳岸里的夏天悄然收尾,巷口的老槐树开始落下细碎的叶子,张叔的小吃铺前,新摆上了装着桂花糖的玻璃罐——秋天要来了。“轻折柳”工作室的桌上,摊着阿依寄来的“民族丰收主题”手作草图,上面画着苗家的稻穗纹、彝家的玉米纹、藏族的青稞纹,还有柳岸里的桂花,每一种作物都透着饱满的生机。

“沙玛阿支说这周末带彝寨的绣娘来,一起琢磨玉米纹的彝绣针法。”倾喃拿着手机,屏幕里是沙玛阿支拍的彝寨玉米地照片,金黄的玉米穗在阳光下晃着,“她们还想把玉米叶编进手作里,既有丰收的感觉,又环保。”樊赟凑过去看,手指在屏幕上划过玉米叶:“咱们可以用玉米叶做底,上面缝彝绣玉米纹,再缀个缠花的稻穗,做成丰收主题的挂饰,肯定特别有秋天的味道。”

凰慕则忙着联系洛桑师傅,想邀请他一起设计青稞主题的唐卡缠花。电话里,洛桑师傅的声音带着笑意:“我正好有批新磨的矿物颜料,颜色像青稞穗一样黄,用来染缠花丝线最合适。等忙完唐卡教学,我就带学徒去柳岸里。”

周末,沙玛阿支带着两位彝绣娘如约而至。她们刚放下行李,就拿出带来的玉米叶和彝绣线,坐在工作室的暖炉旁(初秋的早晚已经有些凉),开始演示玉米叶编织技法——手指翻飞间,平平无奇的玉米叶就变成了小小的玉米篮。“咱们把彝绣玉米纹绣在玉米篮上,再放个缠花稻穗,送给游客当丰收礼。”沙玛阿支拿起刚编好的小篮子,眼里满是期待。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室里满是丰收的气息。樊赟每天用洛桑师傅寄来的青稞黄颜料染丝线,绕成缠花稻穗,每颗“稻粒”都圆润饱满;沙玛阿支和绣娘们则在玉米篮上绣彝绣,金黄的丝线绣出玉米穗,绿色的丝线绣出玉米叶,生动又鲜活;倾喃则忙着画丰收主题的插画,打算印在手作的包装上,画面里,各族匠人一起收割作物,孩子们捧着玉米笑,满是烟火气;凰慕则联系了柳岸里的农户,要在文化周时摆个“丰收小市集”,卖新鲜的玉米、稻穗和桂花,让游客感受真正的秋天。

洛桑师傅带着学徒来的时候,正好赶上第一批丰收挂饰完成。他拿起一个玉米篮挂饰,看着上面的彝绣和缠花,笑着说:“咱们可以再做个青稞主题的唐卡挂毯,把苗绣稻穗、彝绣玉米、藏族青稞都绣在上面,拼成一幅‘民族丰收图’。”四人当即就定了下来,洛桑师傅负责画唐卡底稿,樊赟和沙玛阿支负责绣纹样,倾喃则负责配色,大家分工合作,像在共同培育一份珍贵的果实。

合作中,学徒们也跟着学到了不少东西——有的跟着樊赟学缠花,有的跟着沙玛阿支学彝绣,还有的帮倾喃调颜料,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以前只懂唐卡,现在才知道,其他民族的手艺也这么有意思。”一位学徒拿着刚做好的缠花稻穗,眼里满是惊喜,“以后我要把缠花技法融入唐卡,让我的作品更特别。”

九月中旬,“民族丰收主题”手作基本完成。工作室的展示架上,摆满了玉米篮挂饰、稻穗缠花、青稞唐卡挂毯,还有印着丰收插画的包装,每一件都透着秋天的温暖。凰慕看着这些手作,在笔记本上写下:“丰收时节,民族同心,手作传情,暖意满巷。”四人知道,丰收主题手作只是秋天的开始,接下来还有“丰收小市集”和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而柳岸里的秋天,会因为这些满含心意的手作,变得格外热闹。

国庆前夕,“轻折柳”工作室接到了锦川市实验小学的邀请——要在学校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苗绣、彝绣、唐卡、缠花等多民族非遗手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咱们可以分四个体验区,让孩子们轮流体验不同的手艺。”樊赟拿着活动方案,在纸上画着分区草图,“苗绣区教孩子们绣迷你蝴蝶,彝绣区教他们编玉米叶,唐卡区教他们画简单的莲花,缠花区教他们做小稻穗,每个区都安排志愿者指导。”倾喃点头,补充道:“还要准备些非遗小故事,比如苗绣蝴蝶的传说、彝绣太阳纹的寓意,让孩子们在体验的同时,也能了解背后的文化。”

凰慕则忙着联系阿依和沙玛阿支,邀请她们一起去学校。阿依接到电话很兴奋,当即就说要带绣娘们做些苗绣小布偶,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沙玛阿支则准备了彝寨的玉米叶,还特意编了些小玉米,说要送给表现好的孩子。洛桑师傅虽然不能来,但也寄来了唐卡颜料和画纸,还录了段视频,教孩子们怎么调矿物颜料。

活动当天,实验小学的操场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非遗手作——有樊赟做的缠花稻穗,有阿依带来的苗绣布偶,还有沙玛阿支编的玉米叶挂饰,整个操场都变成了非遗的小天地。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排着队,眼里满是期待。

“这个蝴蝶怎么绣呀?”在苗绣体验区,一个小女孩拿着针线,抬头问阿依。阿依蹲下来,握着她的手,一针一线地教:“咱们先从蝴蝶的翅膀开始,线要拉均匀,这样绣出来才好看。”小女孩学得认真,虽然绣的蝴蝶翅膀有些歪,但还是高兴地举起来给阿依看:“老师,你看我绣的蝴蝶!”阿依笑着点头:“真好看,比我第一次绣的还棒。”

彝绣体验区里,沙玛阿支教孩子们编玉米叶。有的孩子手笨,编的玉米叶总是散掉,沙玛阿支耐心地帮他们调整,还笑着说:“没关系,慢慢来,玉米叶很听话的,你多跟它‘说说话’,它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孩子们被逗得哈哈大笑,手里的动作也越来越熟练。

唐卡体验区里,志愿者放着洛桑师傅的视频,教孩子们用矿物颜料画莲花。一个小男孩蘸着蓝色颜料,在纸上画了朵小小的莲花,还在旁边画了个太阳:“老师说太阳代表光明,我想让莲花在太阳下开得更漂亮。”志愿者笑着说:“这个想法真好,你的莲花肯定是最特别的。”

缠花体验区里,樊赟教孩子们用黄色丝线做稻穗。孩子们的小手虽然笨拙,但都格外认真,有的还在稻穗上缠了红色的丝线,说要“给稻穗戴个小帽子”。樊赟看着这些充满童趣的缠花,眼里满是温暖:“你们做的稻穗,比我做的还有创意。”

活动快结束时,学校举办了“非遗小展览”,展示孩子们的作品——有歪歪扭扭的苗绣蝴蝶,有散了边的玉米叶编织,还有色彩鲜艳的唐卡莲花,每一件都透着童真。校长看着这些作品,笑着对四人说:“谢谢你们,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非遗的美,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文化启蒙。”

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追着送他们到门口,有的递上自己做的手作,有的塞给他们画的非遗画,还有的拉着樊赟的手说:“老师,你们下次还来好不好?”樊赟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头:“好呀,等冬天来了,咱们教你们做腊梅缠花。”

回到工作室,四人坐在暖炉旁,翻着孩子们的作品和照片。倾喃笑着说:“今天虽然累,但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就觉得值了。”凰慕在笔记本上写下:“非遗进校园,文化润童心,薪火相传,未来可期。”樊赟手里攥着个孩子送的缠花稻穗,上面还缠着红色的“小帽子”,心里满是感动。她们知道,“非遗进校园”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学校等着她们去,还有更多孩子等着了解非遗,而“轻折柳”的故事,会在这些孩子的心里,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锦川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晚些,十二月初才下了第一场雪。柳岸里的青石板路覆上了薄白,巷口的老腊梅树却开得正好,冷香飘进“轻折柳”工作室,与暖炉里炭火的味道混在一起,格外温馨。

“阿依寄来的苗绣腊梅小样到了,你看这针脚,比去年更细了。”樊赟拿着个信封走进来,里面装着块红色的苗绣布片,上面绣着两朵腊梅,花瓣上还缀着细小的银片,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倾喃凑过去看,笑着说:“咱们今年的冬款非遗手作,就用腊梅做主题,把苗绣、彝绣、唐卡的元素都融进去,做套‘民族腊梅系列’。”

凰慕则接到了市文化馆的邀请,要在春节期间举办“民族非遗暖冬展”,让市民在冬天也能感受多民族非遗的魅力。“咱们可以把今年做的丰收手作、校园活动的孩子们的作品,还有新的‘民族腊梅系列’都摆进展厅,再设个体验区,教大家做腊梅缠花和苗绣小挂饰。”凰慕翻着文化馆的方案,眼里满是期待。

沙玛阿支也通过视频打来电话,说彝寨的绣娘们新绣了批腊梅纹的彝绣布片,想和她们一起做腊梅主题的汉服围巾。“咱们用深棕色的羊毛布做底,上面绣苗绣腊梅和彝绣腊梅,再缝个唐卡缠花的腊梅吊坠,冬天围在脖子上,又暖和又好看。”沙玛阿支拿着布片对着镜头晃了晃,布片上的腊梅纹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接下来的日子,四人开始忙着筹备“民族非遗暖冬展”和“民族腊梅系列”手作。樊赟每天坐在暖炉旁,用黄色和红色的丝线做腊梅缠花,花瓣里掺了些羊毛,摸起来软软的;倾喃则忙着整理展览的展品,把孩子们的非遗作品装裱起来,旁边附上他们写的非遗小故事;凰慕则联系志愿者,确定展览期间的体验区安排,还特意邀请了之前合作过的唐卡学徒,来教市民画简单的腊梅唐卡;沙玛阿支和阿依则通过视频,远程指导绣娘们绣腊梅纹,每天都要和四人核对细节。

筹备过程中,福利院的王院长带着朵朵来了。朵朵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孩子们做的腊梅黏土画:“我们想把画印在‘民族腊梅系列’的包装上,给大家送点冬天的小温暖。”樊赟接过画,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腊梅和笑脸,心里暖暖的:“太好了!咱们把孩子们的画印在包装盒上,每个盒子里都放张画片,让收到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心意。”

“民族腊梅系列”手作完成那天,工作室里摆满了腊梅缠花、苗绣彝绣围巾、唐卡腊梅挂饰,还有印着孩子们黏土画的包装,每一件都透着冬天的暖意。张叔路过工作室,看着满桌的手作,笑着说:“我要在暖冬展期间,在展厅门口摆个小吃摊,卖热米酒和桂花糕,让大家看展的时候,也能暖暖身子。”

暖冬展开幕那天,柳岸里的居民都来帮忙。王婶带着邻居们在展厅里挂灯笼,灯笼上缝着迷你腊梅缠花;李爷爷则在展厅角落摆了张书桌,教市民写腊梅主题的毛笔字;孩子们穿着小汉服,在展厅里给游客递体验区的材料包,整个展厅都热闹非凡。

有位老奶奶在体验区学做腊梅缠花,樊赟耐心地教她绕线:“奶奶,您把线绕得松一点,花瓣就更软和,像真的腊梅一样。”老奶奶学得认真,虽然做的腊梅有些歪,但还是高兴地说:“我要把这个缠花送给孙女,告诉她这是中国的老手艺。”

展览快结束时,市文化馆的负责人找到四人,笑着说:“这次展览太成功了,很多市民都问下次什么时候办,咱们明年可以多合作几次,把民族非遗的美传递给更多人。”

傍晚,四人坐在工作室的暖炉旁,喝着热米酒。樊赟手里攥着刚做的腊梅缠花,倾喃翻着展览的照片,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新年度计划”:1. 深化“非遗进校园”,走进更多中小学;2. 扩大“民族非遗合作联盟”,邀请更多民族的匠人加入;3. 开发“民族非遗文创”,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她们知道,暖冬展的结束只是新一年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关于民族非遗的故事等着她们书写,而柳岸里的冬天,会因为这些满含心意的手作和情谊,一直温暖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