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8章 希望能让剧组的演员提前学习相关礼仪

三月的杭州,古装短剧《南宋茶事》的片场里,樊赟正轻轻拉着女演员的衣袖,纠正她举杯饮茶的姿势:“南宋文人饮茶讲究‘三指握盏’,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手腕要微屈,不能像现在这样满手攥着杯子,少了几分雅致。”女演员恍然大悟,跟着练了几遍,果然多了几分古韵。

这是“轻折柳”团队本月参与的第三个剧组——自从《铜官瓷语》播出后,越来越多古装剧组邀请她们客串“非遗礼仪指导”,小到汉服穿戴的系带顺序,大到传统仪式的流程细节,都要请三人把关。可参与得越多,三人越发现问题——不少剧本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忽略了历史礼仪的细节:唐代剧里出现宋代的发髻,明代剧里用清代的茶具,甚至有剧让演员穿着系带松散的汉服“策马奔腾”,看得三人既着急又无奈。

在《南宋茶事》的一场“文人茶会”戏里,编剧原本设计了“演员双手举盏敬酒”的情节。樊赟看到剧本后,立刻找到编剧王老师:“王老师,南宋文人敬酒讲究‘浅盏略举’,不会双手高举——双手举杯在当时多用于晚辈对长辈的大礼,同辈之间这样反而显得生分,不符合茶会‘雅致随和’的氛围。”她还特意带来了自己收藏的南宋《撵茶图》复制品,指着图中文人的姿态解释:“您看,图里文人举杯都是单手持盏,杯沿略低于视线,这才是当时的日常礼仪。”

王老师看着图,又对比剧本,当即拍板修改:“多亏你们提醒!我之前查资料只注意了茶器的样式,没考虑到举杯的细节,要是播出去,懂行的观众肯定会觉得不专业。”修改后的戏份拍摄时,演员单手持盏、浅酌慢饮的姿态,果然让茶会的雅致感更浓,连导演都忍不住称赞:“这才是南宋文人该有的样子!”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剧组也时有发生。在拍摄明代剧《绣坊纪事》时,剧本写“女主角披散长发做绣活”,倾喃立刻提出异议:“明代女子除了睡觉时,日常都会束发,就算是绣坊的学徒,也会用布巾把头发包起来,一来方便干活,二来是当时的礼仪规范。”她还从工作室带来了明代女子束发用的“网巾”和“布巾”样品,教女演员如何正确包裹:“先把头发梳成圆髻,再用网巾罩住,最后用布巾在脑后系个简单的结,既符合历史,又不影响做刺绣动作。”

这些细节修正,不仅让剧集更显专业,也让编剧们对三人刮目相看。《绣坊纪事》的编剧李老师特意留了三人的联系方式:“以后我写古装剧,肯定先找你们把把关,免得再闹笑话。你们比我找的历史顾问还懂‘生活细节’,这些礼仪小事,往往是最打动人的。”

四月初,樊赟收到了王老师的消息——他刚完成一部关于唐代陶瓷贸易的新剧本《瓷路》,邀请三人提前看未公开的剧本初稿,重点指导剧中“陶瓷交易礼仪”和“汉服穿戴细节”。三人特意抽出两天时间,带着厚厚的历史资料册,去了杭州的编剧工作室。

工作室的茶几上,摊开的剧本旁放着王老师整理的参考资料。三人从第一页开始逐段细读,遇到疑问就标记出来。看到“西域商人用双手接唐代陶瓷商的瓷瓶”时,樊赟立刻标注:“唐代对外交易时,商人递接贵重物品(如瓷瓶)会用‘托盘’,不会直接用手传递——一来是怕手滑摔碎,二来是当时‘亲手递物’多用于亲近之人,对外商用托盘,既显尊重,又符合贸易场合的正式感。”她还翻出《唐代对外贸易图》,指着图中商人用木托盘递瓷瓶的画面:“您看,这里有明确的图像记载,咱们可以在剧本里加个‘仆人捧托盘上前’的细节,既符合历史,又能体现交易的郑重。”

倾喃则关注汉服的细节描写。剧本里写“女主角穿‘齐胸襦裙’参加陶瓷拍卖会”,她笑着说:“齐胸襦裙在唐代多为年轻女子日常穿着,参加正式的拍卖会,应该穿更端庄的‘曲裾深衣’,尤其是女主角作为陶瓷商的女儿,衣着要体现身份,曲裾的层数和纹样都有讲究——外层用深色锦缎,绣简单的缠枝纹,内层用浅色纱料,这样既显正式,又符合唐代贵族女子的着装习惯。”她还在剧本旁画了简单的曲裾示意图,标注出领口、系带的位置:“这样演员服装师看剧本时,也能更直观地理解。”

凰慕则注意到剧中“陶瓷匠人收徒仪式”的描写。剧本写“匠人把瓷坯递给徒弟,就算完成收徒”,她补充道:“唐代匠人收徒有‘三礼’——先让徒弟向‘瓷神’(窑神)上香,再向匠人行‘拜师礼’(双手递上‘束修’,即简单的礼物),最后匠人才会递‘入门瓷坯’,并说一句传承的话。这个仪式不仅能丰富剧情,还能体现‘匠人精神’的传承,比单纯递瓷坯更有感染力。”

王老师坐在旁边,拿着笔认真记录,时不时点头:“你们提的不是‘挑错’,是给剧本‘添肉’!这些细节加进去,人物更立体,剧情也更有文化味儿了。以前我总想着‘大事不跑偏’就行,现在才知道,这些小礼仪、小细节,才是古装剧的‘魂’。”

看完剧本后,王老师还邀请三人担任《瓷路》的“非遗礼仪总指导”,不仅指导拍摄时的细节,还能参与剧本后续的修改。三人欣然答应,但提出一个小要求:“希望能让剧组的演员提前学习相关礼仪,比如递托盘的姿势、曲裾的穿戴,咱们提前做个‘礼仪小课堂’,拍摄时就能更顺畅。”王老师立刻同意:“我来安排时间,你们负责讲课,咱们一起把《瓷路》打造成‘有细节、有文化’的好剧。”

消息传开后,李老师也发来邀请,让三人看他的新剧本《宋绣遗珍》。三人在剧本里发现“女主角用‘剪刀’剪丝线”的描写,立刻指出:“宋代刺绣多用‘小针刀’,而不是现在的剪刀——小针刀头尖、柄短,方便在细密的绣布上精准剪断丝线,不会损伤周围的针脚。”她们还从工作室寄来一把宋代小针刀的复制品,附上手绘的使用示意图:“您可以在剧本里加个‘女主角磨针刀’的细节,既符合历史,又能体现她对刺绣的用心。”

五月,“轻折柳”工作室多了一项新业务——为古装剧组提供“剧本前期礼仪指导”和“演员礼仪培训”。三人整理出一套“古装剧非遗礼仪手册”,按朝代分类,详细记录了不同场合的汉服穿戴、礼仪动作、物品使用细节,还配上了手绘插图和参考资料来源。手册里既有“唐代递物用托盘”“宋代饮茶三指握盏”这样的通用礼仪,也有“陶瓷匠人收徒三礼”“刺绣匠人磨针刀”这样的行业专属细节。

第一期“演员礼仪培训”,是为《瓷路》剧组的演员准备的。培训地点设在铜官竖店片场的空房间里,三人带着手册和道具,从最基础的汉服穿戴教起。樊赟教女演员如何系齐胸襦裙的腰带:“先把腰带在胸前交叉,绕到背后打个活结,再把带子拉回胸前,打个蝴蝶结,注意蝴蝶结要放在腰侧,不能在正中间,这样走路时不会硌到,也更美观。”倾喃则教男演员穿曲裾深衣:“曲裾的绕襟要顺时针绕,层数不能太多,三层最合适,绕好后要确保领口平整,不能歪歪扭扭,不然拍特写会很明显。”

礼仪动作培训更是细致。凰慕教演员如何行“唐代拱手礼”:“男的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女的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双手举到胸口位置,微微弯腰,幅度不用太大,显得亲切又不失礼仪。”她还设置了“情景模拟”——让演员扮演“陶瓷商和外商交易”,练习用托盘递瓷瓶、行拱手礼的连贯动作,三人在旁边逐一纠正:“手腕再稳一点,托盘不要晃”“弯腰的幅度可以再小一点,贸易场合不用行大礼”。

培训间隙,演员们围着三人问个不停。饰演外商的演员好奇:“为什么唐代对外商要用托盘递东西?是不是有点‘生分’?”樊赟笑着解释:“不是生分,是‘尊重’——唐代对外贸很重视,用托盘递贵重物品,既体现了对商品的珍视,也体现了对客商的礼貌,是‘平等尊重’的体现,比直接用手递更显正式。”演员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么深的讲究,以后我演的时候,就能更理解这个动作的意义了。”

除了剧组培训,三人还把“古装剧非遗礼仪”做成了短视频,发布在工作室的社交账号上。视频里,她们穿着不同朝代的汉服,演示“唐代递物礼”“宋代饮茶礼”“明代束发礼”等细节,配文:“古装剧里的小礼仪,藏着大文化。”视频很快收获了百万播放量,不少网友留言:“原来以前看的剧里有这么多‘bug’,现在终于知道正确的礼仪是什么样的了!”还有编剧和导演在评论区留言,希望能合作培训。

六月的柳岸里,工作室的书架上多了一排“剧本指导档案”,每本档案里都夹着修改后的剧本页、礼仪示意图和拍摄反馈。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窗前,翻着《宋绣遗珍》的最新剧本,旁边放着宋代小针刀和刺绣样品。倾喃指着剧本里“女主角磨针刀”的描写,笑着说:“李老师加了‘女主角每天睡前磨针刀,刀刃要磨到能映出人影’的细节,既符合咱们说的历史,又把人物的‘匠心’写活了。”

凰慕则在整理下一期“礼仪培训”的内容:“《瓷路》剧组下周要学‘唐代陶瓷装箱礼仪’,咱们得准备好木箱、棉絮和绑带样品,教演员如何正确包裹瓷瓶,避免运输时损坏——这些细节虽然镜头可能只拍几秒,但能让观众感受到‘瓷路贸易’的不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