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9章 希望能给学生们开一堂“古代礼仪小课堂

七月的柳岸里,蝉鸣声声入耳,工作室的会议桌上摊着厚厚的书稿,樊赟、倾喃和凰慕正逐页核对“古装剧非遗礼仪手册”的最终版。经过三个多月的打磨,手册从最初的朝代分类,扩展到“服饰穿戴”“日常礼仪”“仪式流程”“器物使用”四大板块,还新增了“常见误区对照表”——把之前在剧组发现的“唐代穿宋代发髻”“明代用清代茶具”等问题整理出来,附上正确做法和参考资料来源。

“你看这里,宋代‘女子束发网巾’的部分,得加上网巾的材质说明,”倾喃指着书稿上的插图,“之前《绣坊纪事》剧组的服装师问过,网巾是用蚕丝还是棉线做的,咱们查资料发现宋代民间多用棉线,贵族才用蚕丝,这个细节加上去,实用性更强。”凰慕立刻在旁边标注:“补充‘宋代网巾材质:民间棉线为主,贵族可用蚕丝,颜色多为素白或浅灰’。”

樊赟则翻到“器物使用”板块的“唐代托盘”部分,补充道:“还要加上托盘的尺寸——交易时用的托盘直径约30厘米,高度5厘米,这样剧组做道具时能更精准,不会出现‘托盘太小放不下瓷瓶’的情况。”三人边讨论边修改,时不时翻出旁边的历史资料册——有南宋《撵茶图》复制品、明代《酌中志》节选、唐代陶瓷贸易出土文物照片,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有依据。

手册定稿后,三人联系了出版社。编辑看到书稿时,惊喜地说:“你们这手册不仅适合剧组,还能给汉服爱好者、历史研究者用,太全面了!我们可以出‘专业版’和‘普及版’两个版本——专业版给剧组和研究者,附上完整参考资料;普及版给普通读者,简化文字,多放插图,让大家轻松看懂古代礼仪。”

这个提议让三人眼前一亮。樊赟说:“普及版里可以加‘生活小应用’板块,比如教大家用宋代饮茶礼仪泡一杯日常茶,把古代礼仪融入现代生活,这样更接地气。”倾喃则建议:“普及版的封面用咱们设计的陶瓷纹样汉服面料,既好看,又能体现非遗元素。”

八月初,《古装剧非遗礼仪手册》专业版率先出版,第一时间送到了合作过的剧组。《瓷路》的王老师翻着手册,特意给三人发来消息:“手册里‘唐代陶瓷装箱礼仪’的部分太实用了,道具组照着做的木箱,正好能放下剧中的瓷瓶,拍摄时一次就过,省了不少时间!”《宋绣遗珍》的李老师也说:“以后写剧本不用再到处查资料了,你们这手册就是‘百科全书’!”

普及版则在八月中旬上市,首周就登上了文化类图书销量榜。有读者在社交平台留言:“跟着手册学了宋代饮茶礼仪,用家里的普通茶杯就能操作,感觉喝茶都变雅致了!”还有汉服爱好者晒出自己按手册做的“明代束发网巾”,配文:“终于知道正确的网巾怎么系了,之前一直系错,现在看《绣坊纪事》时,终于能看懂剧中的细节了!”

九月初,“轻折柳”工作室接到了一所中学的邀请,希望能给学生们开一堂“古代礼仪小课堂”,让孩子们通过有趣的互动,了解传统文化。三人立刻答应,还特意准备了适合孩子的道具——迷你版汉服(浅粉色襦裙、浅蓝色直裾)、小尺寸宋代茶具、简化版竹编托盘,还有根据手册普及版改编的“礼仪小卡片”。

课堂当天,孩子们看到桌上的汉服和道具,兴奋地围了过来。樊赟先给大家展示了《古装剧非遗礼仪手册》普及版的插图,笑着问:“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古代人怎么喝茶呀?”一个小男孩举手:“我在电视上看到,他们用很小的杯子!”樊赟点点头,拿出宋代茶具,教大家“三指握盏”:“小朋友们试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像这样轻轻举起——注意哦,不能把杯子抓得太紧,要像捧着小宝贝一样。”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学着,有的还互相纠正姿势:“你看,她的中指没托住杯底!”“你的手腕要再弯一点!”课堂气氛格外热闹。倾喃则带着女生们体验“汉服穿戴”,教她们系简单的襦裙腰带:“先把腰带在背后打个活结,再拉到前面打个蝴蝶结,记住蝴蝶结要放在腰侧,这样走路时不会硌到。”一个小女孩穿好汉服后,对着镜子转了一圈,开心地说:“我好像变成了古代的小公主!”

凰慕则组织了“迷你陶瓷交易”游戏,让孩子们分组扮演“唐代陶瓷商”和“外商”,用小托盘递迷你瓷瓶(陶瓷摆件),练习“拱手礼”。“交易时要说‘请您查验’,递托盘时要双手托住,”凰慕示范着,“外商接过托盘后,要行拱手礼,说‘多谢’,这样才符合唐代礼仪哦。”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有的还特意模仿手册里的姿势,认真的样子引得老师和家长们发笑。

课堂结束时,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张“礼仪小卡片”,上面印着简单的宋代饮茶礼仪步骤。有个孩子拉着樊赟的手说:“老师,以后我要教爸爸妈妈用古代礼仪喝茶,还要看你们写的手册!”看着孩子们的笑脸,三人心里满是温暖——这正是她们做手册的初衷:不仅要给剧组提供专业指导,还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了解并喜欢上古代礼仪和传统文化。

十月初,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区邀请三人开“古代礼仪小课堂”。三人干脆推出了“非遗礼仪进校园”系列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课程:给小学生做“礼仪小游戏”,给中学生讲“古代礼仪与历史故事”,给高中生办“汉服与礼仪设计 workshop”,让孩子们不仅能学礼仪,还能动手参与非遗创作。

在一次高中生 workshop 上,孩子们根据手册里的唐代礼仪,设计了“现代汉服礼仪”——用浅青色棉麻面料做现代款汉服,搭配简单的唐代拱手礼,还加入了环保元素,用废旧布料做腰带。樊赟看着孩子们的设计稿,感慨地说:“这就是传承的意义,不仅要记住古代礼仪,还要结合现代生活创新,让传统文化一直‘活’下去。”

十一月的柳岸里,桂花的余香还未散尽,工作室的院子里晒着新染的浅灰色棉麻布料——这是为《宋绣遗珍》剧组设计的宋代刺绣汉服面料,上面用浅褐色丝线绣了简化的宋绣缠枝纹。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桂花树下,翻着新的工作计划:下周要去《宋绣遗珍》剧组指导“宋代刺绣礼仪”拍摄,月底要参加“非遗文化论坛”,明年一月还要推出“古代礼仪冬令营”,让孩子们在寒假里深入体验非遗文化。

“《宋绣遗珍》剧组这次需要指导‘宋代刺绣匠人收徒仪式’,”倾喃指着计划清单,“咱们得提前准备好‘束修’道具——宋代收徒的束修多为‘六礼’:芹菜(寓意勤奋)、莲子(寓意苦心)、红豆(寓意相思)、红枣(寓意早成)、桂圆(寓意圆满)、干肉(寓意感恩),这些道具得提前跟铜官窑的农户预定,确保新鲜。”

凰慕则翻到“非遗文化论坛”的部分:“论坛上要分享咱们‘影视 非遗 教育’的经验,得把之前在剧组指导礼仪、出版手册、进校园的案例整理出来,做成ppt,还要带上手册和孩子们设计的现代汉服,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咱们的工作。”

樊赟看着两人忙碌的身影,笑着说:“咱们从最初的小工作室,到现在做非遗手作、花旅、影视合作、出版手册、进校园,路子越来越宽了,但初心一直没变——都是为了推广非遗文化。”倾喃点点头:“以后咱们还可以把‘古代礼仪’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比如在浏阳的巷子里办‘宋代饮茶体验游’,让游客穿汉服、学礼仪、品家乡茶,一举两得。”

凰慕则补充道:“明年的冬令营,还可以邀请铜官窑的陶瓷匠人、苗寨的绣娘来当老师,让孩子们不仅学礼仪,还能学陶瓷、刺绣,全面了解非遗。”三人越聊越有干劲,院子里的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落在她们手中的计划清单上,也落在旁边堆叠的《古装剧非遗礼仪手册》上——手册的封面,正是她们设计的陶瓷纹样汉服面料,浅青色的布面上,缠枝纹蜿蜒伸展,像极了她们不断延伸的非遗传承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