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7章 这桌布不仅能当道具,拍完戏还能送给演员当纪念

为了让纹样更贴合剧情,三人还特意带着样品去了铜官窑博物馆,请教馆里的陶瓷专家。专家看着汉服上的缠枝纹,笑着说:“你们把唐代陶瓷纹样的‘灵动’抓准了,不过可以在布带的陶瓷图案里,加一点铜官窑特有的‘褐彩斑点’,就像陶瓷烧制时自然形成的窑变效果,会更地道。”三人立刻记下这个建议,回到工作室后,让学徒用褐色丝线在布带的陶瓷图案旁,绣了几处大小不一的斑点,果然让整体设计多了几分古朴的灵气。

除了学徒服,三人还为剧里的“陶瓷匠人”设计了一套深色汉服——藏青色的直裾袍,袖口和衣摆用扎染工艺做出类似青釉的渐变效果,胸前用金线绣了一幅微型的“陶瓷烧制图”,从揉泥、拉坯到入窑,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可见。当导演看到这套汉服时,当即决定:“匠人服就用这个!不仅好看,还能通过纹样让观众了解陶瓷制作的过程,比单纯的台词介绍更直观。”

一月初,“轻折柳”团队带着设计好的汉服和非遗道具,再次来到铜官竖店片场。这次她们不仅是“非遗文化顾问”,还带来了工作室的竹编收纳篮、扎染桌布、陶瓷小摆件,这些都将作为剧里陶瓷工坊的日常道具,替代之前剧组用的塑料仿制品。

刚到片场,道具组的师傅就围着竹编收纳篮转了一圈:“这篮子比我们之前用的塑料篮结实多了,还带着竹编的纹路,拍特写的时候肯定好看!”樊赟笑着说:“这是用浏阳楠竹编的,特意做了浅棕色,和工坊的木桌、陶瓷器搭配起来更协调。”倾喃则把扎染桌布铺在工坊的工作台上,浅蓝色的布面上扎出了淡淡的莲纹,和汉服上的陶瓷纹样遥相呼应:“这桌布不仅能当道具,拍完戏还能送给演员当纪念,一举两得。”

拍摄“匠人教学徒拉坯”的戏份时,三人还现场指导演员的动作。凰慕之前跟着铜官窑的匠人学过拉坯,她握着演员的手,教他如何控制转盘的速度:“拉坯时手腕要稳,手指要轻轻贴在泥坯上,慢慢往上提,就像给泥坯‘塑形’一样,不能太用力。”演员练了几次后,动作终于自然了,导演在监视器后面喊:“就是这个感觉!有了非遗顾问指导,就是不一样!”

拍摄间隙,三人还在片场开起了“迷你非遗小课堂”。剧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围过来,有的学做简单的竹编小筐,有的尝试用丝线绣陶瓷纹样,还有的跟着倾喃学画陶瓷图案。饰演“小学徒”的年轻演员,跟着樊赟学了半小时扎染,兴奋地说:“以前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没想到亲手做起来这么有意思,以后我也要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

剧组的化妆师也来找倾喃取经,想学习如何用国货彩妆打造更贴合角色的妆容。倾喃拿出工作室合作的“四季非遗色”彩妆,教她用“菊花黄”眼影打造古朴的眼妆,用“蜡梅橙”腮红提亮肤色,还特意在演员的眉尾加了一点浅棕色,模仿古代女子的“远山眉”:“这样的妆容既符合剧里的时代背景,又不会太夸张,镜头拍出来会很自然。”化妆师试了之后,连连称赞:“比我之前用的进口彩妆更贴合东方人的肤色,以后我给其他古装剧化妆,也用这套!”

随着合作的深入,剧组还邀请三人在剧里客串一个小角色——陶瓷工坊里的“非遗传承人”,在片尾的“陶瓷技艺展示”戏份里,演示真实的陶瓷缠枝纹绘制。拍摄那天,樊赟握着毛笔,在素白的瓷坯上一笔一划地画着缠枝纹,倾喃和凰慕在旁边递颜料、扶瓷坯,镜头近距离拍下笔尖划过瓷坯的瞬间,画面细腻又治愈。导演看着监视器,感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非遗传承,有了这段戏份,整部剧的文化底蕴都不一样了!”

二月初,《铜官瓷语》短剧在视频平台上线,首集就收获了百万播放量。剧中的陶瓷纹样汉服、非遗道具和片尾的陶瓷技艺展示,成了观众讨论的热点——有网友在评论区问:“学徒穿的浅青色汉服在哪里能买到?太喜欢下摆的缠枝纹了!”还有网友留言:“原来陶瓷纹样还能绣在汉服上,涨知识了!想去铜官窑看看真正的陶瓷器。”

更让人惊喜的是,剧中出现的竹编收纳篮、扎染桌布等非遗道具,也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不少网友私信“轻折柳”工作室,询问是否售卖这些道具,还有民宿老板联系她们,想批量采购扎染桌布,用来装饰自己的古风民宿。樊赟看着不断增加的订单,笑着说:“没想到一部短剧能带来这么多关注,这就是‘影视 非遗’的力量吧!”

铜官窑博物馆也借着短剧的热度,推出了“跟着《铜官瓷语》游铜官”的主题活动,邀请“轻折柳”团队担任活动顾问。三人带着游客参观博物馆的陶瓷展品,讲解剧中汉服纹样的原型,还在博物馆的工坊里,教大家做简单的陶瓷纹样手作——用黏土捏小瓷坯,用颜料画简化的缠枝纹。有位游客做完手作后,兴奋地说:“看剧的时候就觉得陶瓷纹样特别美,现在亲手画出来,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了!”

短剧上线半个月后,“轻折柳”工作室接到了更多古装剧组的合作邀请——有拍摄宋代故事的剧组,想让她们设计融入宋代缂丝纹样的汉服;有拍摄江南水乡故事的剧组,希望合作开发扎染风格的非遗道具;还有平台级的剧组,邀请三人担任“非遗总顾问”,负责整部剧的非遗元素策划。

面对这些邀请,三人没有急于答应,而是召开了团队会议,制定了“影视非遗合作标准”:一是剧组必须尊重非遗文化,不做夸张改编;二是合作项目要能真正推广非遗技艺,而不是单纯“贴标签”;三是要预留足够的时间,确保汉服设计和道具制作的质量。“咱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樊赟在会议上说,“要通过每一次合作,让观众真正了解非遗、喜欢非遗,这才是咱们的初心。”

三月的柳岸里,槐树枝头冒出了新绿,工作室的院子里,晒着刚染好的浅青色棉麻布料,上面印着淡淡的陶瓷缠枝纹。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桂花树下,翻着新剧组的合作方案,旁边放着刚泡好的桂花茶。倾喃指着方案里的宋代缂丝纹样图谱,笑着说:“宋代缂丝的‘通经断纬’技法特别精妙,要是能绣在汉服上,肯定特别好看。”凰慕则在旁边记录:“这个剧组需要的道具里有竹编书箱,咱们可以和浙江竹编巷的老陈师傅合作,用传统竹编工艺做,更地道。”

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落在三人的笑脸上。她们知道,“影视 非遗”的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遇到新的挑战和机遇,但只要保持对非遗的热爱和对品质的坚守,就一定能让更多人通过影视剧,看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轻折柳”的故事,在更多元的领域里,继续生长、绽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