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5章 以前咱们村靠天吃饭,现在靠非遗手艺吃饭

七月的木棉村,蝉鸣伴着木棉花的清香飘满全村,“非遗助农培训基地”的第二期培训班正热闹开课。这次培训新增了“非遗手作创新设计”课程,邀请了省内的设计院校老师来讲课,教村民们如何把现代审美融入传统手作,让产品更受年轻人喜欢。

设计老师带来了最新的时尚杂志,指着上面的流行元素说:“现在年轻人喜欢简约、可爱的风格,咱们可以把木棉花缠花做得小一点,搭配珍珠、小铃铛,做成耳饰、发夹;木棉染布可以印上卡通图案,做成帆布袋、笔记本封面,这样更有市场。”村民们听得很认真,纷纷拿出自己的手作样品,向老师请教改进方法。

张秀莲之前做的木棉缠花胸针,样式比较传统,老师建议她把胸针改成可拆卸的——“胸针的花托上装个小夹子,既能当胸针,又能当发夹,一物两用,年轻人肯定喜欢。”张秀莲当场就动手修改,用细铁丝做了个可活动的夹子,装在胸针上,试了试,果然既可以别在衣服上,又能夹在头发上,她高兴地说:“这样一改,产品更实用了,肯定能卖得更好!”

培训基地还和“轻折柳”的网店合作,开设了“木棉村手作专区”,专门销售村民们设计的创新产品。小林负责专区的运营,他给每个产品都拍了精美的照片,还写下了产品背后的故事——比如“可拆卸木棉缠花”是张秀莲根据孙女的喜好设计的,“卡通木棉染帆布袋”是村里的年轻人结合流行动漫做的。专区上线第一个月,就卖出了两千多件产品,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没想到乡村手作这么时尚,既好看又有意义。”

除了手作创新,基地还新增了“直播带货实战”课程。邀请了专业的直播团队,带着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工坊里开直播,教大家如何结合场景介绍产品。老秦之前只会在果园里卖苹果,现在跟着直播团队学,不仅会介绍苹果的口感,还会讲苹果村的故事,直播时还会教网友做苹果干,直播间的观看人数越来越多,苹果的销量也翻了一倍。

樊赟每月都会来基地两次,和村民们一起讨论产品设计、销售情况。有次她发现村民们做的木棉染布颜色比较单一,就联系了段师傅,让他派徒弟来基地教大家调染液:“咱们可以根据季节,调出浅粉、浅紫的木棉染液,做出来的布更适合做女生和孩子的手作。”段师傅的徒弟来了之后,教村民们用不同比例的木棉花、苏木、紫草调配染液,村民们很快就掌握了技巧,染出的布料颜色丰富,受到了网友的喜爱。

八月的北京,秋意渐浓,中国非遗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轻折柳”的展位被布置成“非遗助农全景馆”,分为“手作展示区”“乡村故事区”“直播互动区”三个部分,全方位展示非遗助农的成果。

“手作展示区”里,木棉村的干花缠花、云南的扎染汉服、浙江的竹编配饰、贵州的苗绣手帕整齐排列,每件产品旁边都放着一张小卡片,写着产品背后的故事——“这件扎染汉服的染布,来自云南扎染村的段师傅,他用祖传的扎染技艺,让布料有了独特的纹理;这个竹编挂件,是浙江竹编巷的老陈师傅教村民编的,每一根竹篾都经过精心挑选。”

“乡村故事区”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木棉村、苹果村、核桃村的变迁视频——从之前的农产品滞销、村民愁容满面,到现在的工坊热闹、村民笑容灿烂,每一个画面都打动着观众。有位老奶奶站在屏幕前,看得热泪盈眶:“没想到非遗手艺能帮乡村改变这么多,真是太好了。”

“直播互动区”里,凰慕带着木棉村的张秀莲、苹果村的老秦做直播,向网友介绍博览会上的展品。张秀莲拿着自己做的可拆卸缠花,对着镜头说:“这缠花是用咱们村的木棉花做的,能当胸针也能当发夹,大家喜欢的话可以下单,支持咱们乡村手作。”老秦则拿着苹果干,边吃边说:“咱们的苹果干没有添加蔗糖,都是自然晾晒的,吃起来又脆又甜,老人孩子都能吃。”直播两个小时,卖出了五百多件产品,还有不少企业代表在直播间留言,想和“轻折柳”合作。

博览会期间,“轻折柳”还举办了“非遗助农论坛”,邀请了各地的乡村代表、非遗匠人、专家学者,分享非遗助农的经验。木棉村的老周书记在论坛上说:“以前咱们村靠天吃饭,现在靠非遗手艺吃饭,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这都要感谢‘轻折柳’的老师们,感谢非遗文化。”专家学者则建议,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非遗助农联盟”,让更多的乡村、更多的非遗手艺加入进来,形成更大的合力。

博览会结束后,“轻折柳”的非遗助农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不少地方政府都发来邀请,希望能引进这种模式,帮助当地的乡村发展。樊赟拿着厚厚的合作意向书,笑着说:“没想到非遗助农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以后咱们要帮助更多的乡村,让非遗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九月的美国纽约,秋意正浓,曼哈顿的街头褪去了夏日的燥热,多了几分清爽。“轻折柳”的“非遗环球直播”第三站,就选在了这里——合作方是纽约当地一家专注于文化传播的机构,负责人露西是位热爱东方文化的美国人,她特意将直播场地布置在布鲁克林的一间老厂房改造的艺术空间里,裸露的砖墙旁挂着“轻折柳”带来的扎染汉服、苗绣挂毯,与空间里的现代艺术装置碰撞出独特的美感。

直播当天,樊赟身着“秋日枫韵”系列的扎染汉服——深靛蓝的外层布上,用“折叠扎染法”做出的枫叶纹样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内衬浅灰棉布上的蜀绣腊梅精致细腻,腰间竹编腰带缀着的小铃铛轻轻晃动。露西则穿着简约的白色连衣裙,手里捧着一件木棉染手帕,笑着对镜头说:“第一次见到中国非遗手作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这些布料的颜色来自自然,纹样出自手工,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樊赟接过话头,拿起桌上的木棉花干和丝线,现场演示如何做干花缠花:“大家看,这是来自中国木棉村的木棉花,晒干后保留了天然的红色,我们用金色丝线把它绕成枫叶形状,就能做成胸针或发夹。”她的手指翻飞,丝线在木棉花瓣间穿梭,很快就成型一朵小巧的缠花。露西凑过来仔细看,忍不住赞叹:“太神奇了!这么简单的材料,竟然能做出这么精致的东西,我也要试试。”在樊赟的指导下,露西笨拙地绕着丝线,虽然做出的缠花有些歪歪扭扭,但她举着成品,兴奋地对镜头说:“这是我第一次做中国非遗手作,我要把它送给我的女儿,让她也了解中国文化。”

直播中,助农产品的推广也格外顺利。苹果村的苹果干装在竹编小盒里,盒身印着苹果园的照片;核桃村的核桃用扎染布包裹,系着迷你缠花;木棉村的香包摆成一排,淡淡的木棉香透过镜头仿佛能飘到观众眼前。露西拿着苹果干,咬了一口说:“这个苹果干没有添加蔗糖,只有苹果本身的甜味,口感很脆,我已经爱上它了!”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看起来好美味,在哪里能买到?”“中国乡村的产品太健康了,想试试香包!”直播两个小时,助农产品卖出了六百多份,不少纽约网友还在后台留言,询问何时能有线下体验活动。

直播结束后,露西和樊赟达成了两项合作:一是在纽约艺术空间定期举办“中国非遗体验课”,邀请当地居民学做缠花、扎染;二是将“轻折柳”的非遗手作和助农产品引入纽约的有机超市,让更多美国人能接触到中国乡村的特色产品。“中国非遗文化不仅美,还充满了温度,”露西说,“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纽约人喜欢上这些手作,喜欢上中国乡村的故事。”

离开纽约前,樊赟和团队去了当地一所华人学校。孩子们穿着红色的校服,看到樊赟身上的汉服,纷纷围上来问:“老师,这件衣服好漂亮,是中国的传统衣服吗?”樊赟笑着点头,给孩子们分发木棉花瓣和丝线,教他们做简单的缠花。五年级的华人女孩莉莉学得很快,她做了一朵缠花,别在胸前说:“我要戴着它去学校,告诉同学们这是中国的非遗手作,让他们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十月的柳岸里,桂花的香气弥漫在整条小巷,“轻折柳”工作室的后院里,摆着从纽约带回来的有机超市合作合同,还有孩子们做的缠花照片。樊赟、倾喃、凰慕三人坐在老槐树下,翻着新的计划清单——十一月要去木棉村筹备“非遗助农丰收节”,组织村民们展示这一年的手作成果,还要评选“非遗手作能手”;十二月要举办“轻折柳”成立五周年庆典,邀请联盟里的匠人、合作过的村民、上过直播课的孩子一起参加;明年正月,“非遗环球直播”第四站计划去澳大利亚悉尼,还要带着“四季非遗汉服”参加悉尼的多元文化节。

槐树叶被风吹得沙沙响,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三人看着院子里晾晒的木棉染布、堆放在角落的竹编材料,心里满是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