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2章 亲手绣的东西,带着自己的心意,比买的更珍贵

柳岸里的春天总带着股软乎乎的暖意,巷口的迎春花刚谢,老槐树上的新芽就冒了出来,嫩绿色的叶子裹着晨露,沾在“轻折柳”工作室的窗纱上,像画了幅淡淡的水墨画。樊赟正坐在窗边,用新采的柳枝纤维试着编小篮子,指尖的绿意还没褪去,门口的风铃就“叮铃”响了——是锦川市植物园的工作人员,手里捧着本厚厚的《春日花谱》。

“我们想办‘春日花朝节’,”工作人员翻开画册,指着里面的海棠、樱花图说,“想请你们帮忙设计‘花神汉服’,再教游客做花主题的非遗配饰,让大家在赏花时,也能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凰慕眼睛一亮,当即拉着两人凑到画册前:“咱们可以按十二花神来设计汉服!正月梅花、二月杏花……每个花神的衣服都要配对应的花色和纹样。”樊赟点头,已经开始在纸上勾勒梅花缠花的样式:“配饰就用当季的花材做,比如用樱花做押花发簪,用柳枝编手环,既应景又好看。”倾喃则笑着补充:“还可以搞个‘花神巡游’,让穿汉服的游客跟着巡游队伍赏花,再设置个‘花笺许愿’环节,让大家把心愿写在花笺上挂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一头扎进“花神汉服”的设计里。为了还原不同花卉的形态,她们每天都去植物园写生——樊赟蹲在海棠树下,仔细观察花瓣的褶皱;倾喃站在樱花丛中,记录花色从粉到白的渐变;凰慕则拿着相机,拍下花枝的舒展姿态,用来设计汉服的裙摆弧度。

设计“牡丹神”汉服时,樊赟遇到了难题:古籍里说牡丹纹要“层叠如绣”,可普通的绣法很难表现出花瓣的层次感。她试着用了三种不同粗细的金线,先绣底层的花瓣轮廓,再用细金线绣上层的纹路,最后用银线勾勒花脉,绣出来的牡丹果然立体了不少。“这牡丹要是穿在身上,走起来肯定像真花在动,”倾喃看着绣样,忍不住赞叹。

花朝节开幕那天,植物园里挤满了人。十二位穿着“花神汉服”的姑娘走在巡游队伍最前面,樊赟设计的牡丹纹襦裙在阳光下泛着金线的光,倾喃做的樱花押花发簪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引得游客纷纷拍照。凰慕在许愿区忙着给大家递花笺,有个小姑娘写下“想跟妈妈一起穿汉服赏花”,还画了朵小小的桃花,看得倾喃心里暖暖的。

活动快结束时,植物园的工作人员拉着三人的手说:“谢谢你们,这是最热闹的一届花朝节!以后咱们每年都合作好不好?”凰慕笑着点头,从包里掏出份“四季花事计划”:“春天赏花,夏天采荷,秋天摘桂,冬天寻梅,咱们把四季的花和传统文化都结合起来。”

夕阳西下时,三人坐在植物园的长椅上,看着满树的花瓣随风飘落。樊赟手里攥着刚编好的柳枝手环,倾喃抱着游客送的花笺,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下:“春天的约定,要延续一整年。”风带着花香吹过,柳岸里的春天,仿佛也因为这个约定,变得更加绵长。

柳岸里的夏天总少不了蝉鸣和树荫,“轻折柳”工作室的后院凉棚下,樊赟种的牵牛花爬满了竹架,粉紫色的花瓣在阳光下透着薄光。倾喃正坐在竹椅上,给福利院的朵朵写回信,信里夹着片刚捡的银杏叶,突然听见门口传来阵熟悉的自行车铃声——是之前合作过的广播电台主持人晓曼,车筐里装着个录音笔和一摞信封。

“告诉你们个好消息!”晓曼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非遗之声’栏目要搞‘听众故事征集’,好多听众都写信来,说想分享自己和传统文化的故事,我们想请你们帮忙筛选故事,还想邀请几位听众来工作室做一期特别节目。”

三人当即就答应了。接下来的几天,她们坐在凉棚下,一封封拆看听众的来信——有位退休教师说自己退休后开始学缠花,现在能给孙女做全套的发饰;有个大学生分享自己穿汉服去旅行,在景点给外国人讲解汉服历史的经历;还有位老奶奶写了自己年轻时穿旗袍的故事,说现在看到汉服,就想起当年的时光。

“这位叫林阿婆的故事好感人,”倾喃拿着一封信,轻声念了出来,“她说自己年轻时是绣娘,后来手艺丢了,看了咱们的节目,又想重新拿起针线。”凰慕眼睛一亮:“咱们可以请林阿婆来工作室,让她教大家做传统刺绣,再录一期‘老手艺新传承’的节目。”

特别节目录制那天,林阿婆带着自己的绣筐来到工作室。她的手指有些粗糙,却格外灵活,穿针引线间,一朵小小的荷花就出现在布上。“以前绣嫁妆,要绣满百天,”林阿婆边绣边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快,但老手艺慢一点才好,慢才能出细活。”樊赟坐在旁边,跟着学绣荷花,手指被针扎了好几次,却学得格外认真。

节目播出后,不少听众打电话到电台,说想报名学刺绣。晓曼高兴地告诉三人:“咱们可以搞个‘夏荫绣坊’,每周在工作室开一次刺绣课,让林阿婆当老师,你们觉得怎么样?”三人一拍即合,倾喃当即就收拾出工作室的一角,摆上绣架和布料;樊赟则准备了不同颜色的丝线,还做了些简单的绣样模板;凰慕则在网上发布了报名信息,没想到第一天就报满了名额。

第一次刺绣课那天,工作室里坐满了人。林阿婆教大家绣简单的兰草纹,樊赟在旁边帮忙穿线,倾喃则给大家讲兰草在传统文化里的寓意。有个年轻妈妈学得很认真,说要给女儿绣件汉服的衣襟:“以前总觉得刺绣离生活很远,现在才知道,亲手绣的东西,带着自己的心意,比买的更珍贵。”

夏风吹过凉棚,牵牛花的香气混着丝线的味道,在工作室里散开。林阿婆看着满屋子认真刺绣的人,笑着对三人说:“谢谢你们,让我的手艺能传给更多人。”凰慕摇摇头:“是您让我们知道,老手艺的声音,永远都不会过时。”倾喃和樊赟都点头,手里的绣针还在布上穿梭,像在编织着新的故事,在柳岸里的夏天,轻轻流淌。

第四十章 秋实新愿

柳岸里的秋天总被桂花的香气裹着,“轻折柳”工作室的窗台上,樊赟新做的桂花缠花插在瓷瓶里,嫩黄的花瓣沾着晨露,像刚从枝头摘下来似的。倾喃正趴在桌边,整理学生们的非遗作品展照片,突然听见门口传来阵熟悉的脚步声——是锦川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李老师,手里拿着份学生作业册。

“告诉你们个好消息!”李老师把作业册放在桌上,翻开里面的汉服设计图,“咱们的‘传统服饰与非遗技艺’选修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了,学校想请你们一起编本教材,把课程里的知识和你们的实践经验都写进去,让更多学校能参考。”

三人又惊又喜,围着作业册翻看起来——里面有周子墨设计的蓼蓝染汉服草图,还有学生们做的缠花、竹编作品照片,每一页都透着年轻人的创意。“能把咱们的经验写成教材,让更多人学传统文化,太有意义了!”凰慕激动地说。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开始忙着编教材。为了让内容更实用,她们把课程分成了“汉服基础”“非遗技艺”“实践应用”三个部分——“汉服基础”里详细讲解不同朝代汉服的形制和穿戴方法,还配了手绘的示意图;“非遗技艺”部分收录了缠花、染布、竹编的步骤,樊赟特意拍了自己制作缠花的视频,二维码印在教材里,方便读者扫码观看;“实践应用”则分享了工作室的案例,比如如何帮老人还原怀旧汉服,如何给福利院孩子做汉服等。

编教材时,周子墨也来帮忙。他把自己染布的经验写成了“染布小技巧”,还画了染料配比的图表;之前学刺绣的年轻妈妈也来了,分享自己给女儿绣汉服的故事,写成了“亲子汉服实践”章节。“这教材不是我们三个人的,是大家一起的成果,”倾喃看着越来越厚的手稿,笑着说。

教材编完那天,三人拿着打印稿去学校。李老师翻着教材,忍不住赞叹:“这不仅是本教材,更是本‘传统文化生活指南’!”她还提议办个“教材分享会”,邀请其他学校的老师和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参加,让更多人知道这本教材。

分享会当天,工作室里挤满了人。凰慕给大家讲编教材的初衷,樊赟演示教材里的缠花步骤,倾喃则读了几段教材里的故事。有位来自乡村学校的老师说:“我们学校的孩子很少接触传统文化,有了这本教材,我就能教他们做缠花、画汉服了。”

夕阳西下时,大家都散去了,三人坐在工作室里,看着桌上的教材手稿。樊赟手里攥着刚做的桂花缠花,倾喃抱着学生们送的小礼物,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下:“秋天的收获,是为了春天更好的播种。”桂花香从窗外飘进来,柳岸里的秋天,仿佛也因为这本教材,变得更加沉甸甸,满是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