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1章 给山区的孩子捐些衣服,定制些汉服配饰,一起寄过去

柳岸里的秋天,总被老槐树的叶子染成温柔的金黄色。风一吹,细碎的叶片就像蝴蝶似的往下落,铺在“轻折柳”工作室门口的青石板路上,踩上去沙沙作响。樊赟正蹲在门口,把掉落的银杏叶捡起来,打算做成缠花的装饰,倾喃则在屋里整理客人定制汉服的订单,忽然听见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

“丫头们,还记得我不?”

抬头一看,是之前帮奶奶定制怀旧汉服的李爷爷,身边还跟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手里拎着个相机。李爷爷笑着介绍:“这是我儿子,在外地做纪录片,听说你们帮我老婆子圆了梦,特意回来想拍段素材,让更多人知道柳岸里的故事。”

男人叫李建国,是位纪录片导演,他拿出平板电脑,给三人看自己之前拍的片子:“我一直想拍部关于‘老手艺与新传承’的纪录片,上次听我爸说你们帮他还原汉服,还带着非遗匠人做活动,觉得特别有意义,想把你们的故事也拍进去。”

凰慕眼睛一亮,当即就答应了:“能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的美,我们当然愿意!”接下来的日子,李建国就成了“轻折柳”的“跟拍摄影师”,跟着三人跑遍了柳岸里的各个角落——拍樊赟在暖炉旁缠银线,指尖的金丝在光里流转;拍倾喃去福利院给朵朵送新做的汉服,小姑娘穿上时眼里的光;拍凰慕和陈爷爷商量竹编发冠的设计,两人对着图纸争论的模样。

拍摄过程中,还发生了件小插曲。李建国想拍段“古法染布”的镜头,可染布老匠人最近身体不好,没法亲自煮染料。樊赟看着老匠人遗憾的表情,主动说:“我来学!您在旁边指导就行。”接下来的三天,樊赟每天天不亮就去染坊,跟着老匠人学调染料、控火候,手上沾的靛蓝色洗了好几天都没掉,终于煮出了合格的蓼蓝染布料。当镜头拍下布料在染缸里缓缓变色的画面时,老匠人笑着说:“丫头,这手艺,你算接住了。”

纪录片拍摄接近尾声时,李建国提议搞场“柳岸里秋日分享会”,把居民们都请来,一起看片子的片段,聊聊自己和老手艺的故事。分享会当天,工作室里挤满了人,李爷爷和奶奶坐在第一排,看着屏幕里自己穿汉服的画面,奶奶悄悄抹了抹眼角;陈爷爷看着镜头里自己编竹帽的样子,笑着对身边的孩子说:“以后这手艺,就靠你们了。”

分享会结束后,李建国把一张照片送给三人——是她们在染坊里,围着染缸看布料变色的背影,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身上,温暖又治愈。“这段故事,我会放在纪录片的结尾,”李建国说,“你们让我看到,传统文化不是老掉牙的东西,而是能在生活里生根发芽的温暖。”

秋风吹过,工作室门口的银杏叶又落了几片。倾喃把照片挂在墙上,和之前的老照片排在一起,笑着说:“又多了段值得记住的回忆。”樊赟和凰慕点点头,手里的缠花和策划案还带着温度,像极了她们对柳岸里的热爱,在秋日里,又添了新的印记。

锦川市的冬天,冷得总让人想躲在暖炉旁。“轻折柳”工作室的暖炉里,炭火正旺,樊赟煮了锅桂圆红枣茶,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凰慕坐在炉边,翻看着明年的工作计划,倾喃则在整理捐赠给山区孩子的衣物,突然听见门口的风铃响了。

进来的是位穿着厚羽绒服的姑娘,手里抱着个大纸箱,冻得鼻尖通红:“请问……这里是‘轻折柳’吗?我是从邻市来的,想给山区的孩子捐些衣服,还想定制些汉服配饰,一起寄过去。”

姑娘叫苏晓,是位小学老师,去年看了三人给山区孩子送暖手炉的视频,就一直想帮忙。“我们学校的孩子,好多都没见过汉服,”苏晓说,“我想给他们寄些汉服发饰,再讲讲汉服背后的故事,让他们也知道传统文化的美。”

凰慕当即就说:“配饰我们来做,你负责把衣服和故事带给孩子们,咱们一起让这个冬天更暖些。”接下来的日子,三人开始忙着制作配饰——樊赟用便宜又耐用的丝线,做了几百支简单的缠花发簪,每支都绣着小小的太阳图案;倾喃用之前染坏的碎布料,缝了些小布偶,每个布偶都穿着迷你汉服;凰慕则在每个配饰上,都系了张小卡片,写着不同的汉服小知识,比如“这是唐代的襦裙,很适合跳舞哦”。

制作过程中,巷里的居民们也主动来帮忙。张叔的女儿放学后,就来工作室帮樊赟穿线;王婶带着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缝布偶;李爷爷则用竹条,编了些小竹篮,用来装这些配饰。“咱们柳岸里的温暖,得一起送出去,”张叔笑着说,“孩子们收到,肯定高兴。”

配饰和衣物都准备好后,三人跟着苏晓一起,去了山区小学。车子开了四个多小时,才到学校门口,孩子们早就站在操场上等着,冻得小脸通红,却眼睛发亮。当孩子们拿到缠花发簪和布偶时,都高兴得蹦了起来,有个小姑娘把发簪别在头发上,拉着倾喃的手说:“姐姐,这发簪真好看,我以后也要穿汉服。”

三人还在学校里,给孩子们上了堂“汉服小课堂”。樊赟教大家做简单的布贴画,凰慕讲汉服的历史故事,倾喃则带着孩子们,穿着迷你汉服布偶,玩“汉服走秀”的游戏。操场上满是孩子们的笑声,连寒风都好像变得温柔了些。

离开学校时,孩子们拉着三人的手,送了些自己做的手工——有画着汉服姑娘的画,有编得歪歪扭扭的竹蚂蚱,还有用彩纸折的小灯笼。苏晓说:“这些孩子,从来没这么开心过,谢谢你们。”凰慕笑着说:“该谢谢的是他们,让我们知道,我们做的事,真的能带来温暖。”

车子驶离山区时,夕阳正落在山头上,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倾喃看着手里的手工,轻声说:“这个冬天,好像藏了好多温暖。”樊赟和凰慕点点头,心里都清楚,这些温暖,会像种子一样,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而“轻折柳”的故事,也会带着这些温暖,继续走下去。

柳岸里的春天,是被巷口的迎春花唤醒的。第一朵花苞绽放时,樊赟就剪了枝,插在工作室的玻璃瓶里,看着它慢慢开花,心里满是期待。这天早上,三人正忙着准备新一季的汉服样品,就看见巷口来了辆熟悉的车——是之前合作过的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

“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工作人员走进来,手里拿着份文件,“咱们‘轻折柳’申报的‘汉服与非遗融合项目’,被评为省级优秀文化项目了,下个月要去省里领奖,还能获得一笔扶持资金,用来推广传统文化。”

三人又惊又喜,围着文件看了半天,凰慕激动得差点把手里的笔掉在地上:“咱们的努力,终于被更多人看见了!”樊赟则说:“有了这笔资金,咱们可以请更多非遗匠人来开课,让更多人学老手艺。”倾喃笑着说:“还可以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做更多漂亮的汉服。”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开始规划资金的用途,还特意召开了场“柳岸里居民座谈会”,听听大家的想法。陈爷爷说:“希望能建个‘非遗小课堂’,让孩子们随时能学竹编;”染布老匠人说:“想改良下染坊的设备,让染布更方便;”张叔则说:“能不能在巷口搞个‘传统文化展示墙’,把大家的作品都挂上去。”

三人一一记下大家的想法,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先在工作室旁边租了间小房子,改成“非遗小课堂”,摆上竹编、染布、银饰制作的工具;再给染坊换了新的染缸和加热设备,让老匠人不用再受冻;最后在巷口的墙上,贴满了居民们做的汉服、缠花、竹编作品,还配上了文字介绍,成了柳岸里的“网红打卡点”。

去省里领奖那天,三人穿着樊赟做的“非遗融合汉服”——蓼蓝染的襦裙,竹编的发冠,银饰的禁步,站在领奖台上,凰慕拿着奖杯说:“这个奖,不属于我们三个,属于柳岸里的每一位居民,属于每一位坚守老手艺的匠人。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传统文化,在生活里开花结果。”

领奖回来的路上,车子经过一片油菜花田,金黄的花海一望无际。倾喃打开车窗,春风吹在脸上,带着花香:“春天真好啊,什么都在慢慢变好。”樊赟和凰慕笑着点头,手里的奖杯还带着温度,像极了她们对未来的期待,在春日里,正悄悄生长。

柳岸里的迎春花,又开了几朵,工作室门口的青石板路上,渐渐有了游客的身影。三人知道,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那些关于温暖、关于传承的期待,会像春天的种子一样,在柳岸里,在更多人的心里,慢慢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