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末的北京,一场冷空气刚过,街头的银杏叶被染成透亮的金,风一吹就簌簌落在字节跳动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27层的战略会议室里,暖气开得很足,却压不住空气中的紧绷感——这里没有平日茶水间的欢声笑语,只有投影灯在白色幕布上投下的光影跳动,将满屏的数据映在每个人的脸上。
会议室是长条形的,胡桃木桌案擦得锃亮,桌沿摆着半凉的美式咖啡,杯壁凝着水珠。最前端的主位后,张一鸣穿着件熨帖的黑色纯棉T恤,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上简单的电子表。他没坐实,半边身子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叩着桌沿,目光落在幕布上那组“未开发广告位示意图”上——红色的标记像星星一样散在抖音、今日头条的流量分布图里,刺眼却又透着诱惑。
桌案两侧坐着字节的核心管理层:负责技术的梁汝波戴着黑框眼镜,手里攥着支笔,笔尖在笔记本上勾着算法模型的草稿;负责运营的张楠面前摊着用户画像报告,手指在“Z世代占比68%”的字样上反复摩挲;还有几位战略股东,眼神里带着期待,偶尔交头接耳时声音压得极低。而坐在末位的林澈,穿了件深灰色定制西装,领口系着素色真丝领带,姿态从容地靠在椅背上,手里捏着支银色激光笔,却没急着说话,只静静听着前面的讨论。
“TikTok在东南亚的DAU上周破了600万,美国市场的下载量也冲进了应用商店前三。”张一鸣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让会议室静了下来。他抬手点了点幕布上的用户增长曲线,那条陡峭向上的蓝线,在2018年下半年几乎成了一条竖线,“但各位,用户量是‘水’,我们不能只看着水涨,却不知道怎么引水入田。今天的议题只有一个:把这些流量,变成真金白银。”
说完,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林澈身上。那眼神里有信任,也有期待——过去两年,林澈作为战略股东,提出的“算法推荐优化”“短视频垂直化运营”等建议,每一次都踩中了行业的节点,如今字节能有这般体量,林澈的前瞻性功不可没。“林总,你一直是我们的战略导师,关于流量变现,你怎么看?”
这话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到了林澈身上。梁汝波停下了笔,张楠抬起了头,连旁边的股东都坐直了身子。林澈没推辞,轻轻放下咖啡杯,起身走到幕布前。他个子高,西装下摆随着动作轻轻扫过桌角,手里的激光笔在幕布上点了点,发出细微的“嘀”声。
“一鸣,各位,”他的声音沉稳,语速不快,却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流量是水,商业是渠。现在字节的水势,已经漫过了堤坝,该开渠了。”激光笔的红点落在“用户画像分析”页面,停在“18-35岁用户占比72%,日均使用时长128分钟”的字样上,“大家看这里——我们的用户不是零散的流量,是精准、活跃,且愿意为‘兴趣’买单的群体。他们会为一条喜欢的短视频反复观看,会为达人推荐的商品留言‘求链接’,这是比任何渠道都宝贵的资源。”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个人的脸,看到有人点头,才继续说:“我认为,字节的商业化初期,要走‘双轮驱动’的路:第一是广告,第二是内容电商。这两条路,一条稳,一条新,刚好能撑起现在的流量体量。”
“广告?”有人小声嘀咕了一句,“现在市面上的广告要么太硬,要么不精准,用户很反感。”
林澈听到了,笑着点了点头:“这位总说得对,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硬广’,是‘信息流广告’。”他抬手示意技术团队切换页面,幕布上立刻出现了一组对比图:左边是传统的弹窗广告,右边是融入短视频流的广告——一条美妆短视频结束后,紧接着出现的是同品牌的新品口红广告,画面风格、节奏都和前面的内容无缝衔接,不仔细看甚至看不出是广告。
“这就是‘千人千面’的精准推送。”林澈的激光笔在右侧图上圈了圈,“我们的算法能记住用户的偏好:一个喜欢健身的用户,刷到的会是运动装备广告;一个喜欢做饭的用户,看到的会是厨具、食材广告。广告不是‘插进来’的,是‘长出来’的,既不破坏用户体验,又能让广告主看到效果。”
他又切换到“广告中台架构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投放工具模块”“效果监测模块”“客户服务模块”:“我们要建一个强大的广告中台,给品牌大客户提供定制化方案,比如联合抖音达人做品牌挑战赛;给中小商户提供简易投放工具,让他们花几百块也能做精准推广。这样一来,从国际大牌到街边小店,都是我们的客户。”
梁汝波眼睛一亮,忍不住插话:“算法层面我们能实现,用户的行为标签已经积累了2000多个,只要打通广告素材库,就能实现实时匹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