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下旬的沪市,深秋的寒意已浸透街头巷尾,梧桐树的黄叶打着旋儿落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上。但“澈观资本”的交易室内,却因一份刚刚装订成册的三季报,蒸腾着比盛夏更灼热的兴奋——数据墙上,一条红色加粗的新闻快讯被投射在最显眼的位置,像是一枚重磅炸弹:
“建新股份发布2018年三季报:前三季度营收10.56亿元,同比激增188.69%;归母净利润4.94亿元,同比暴增1337.47%;基本每股收益0.82元,同比增长1266.67%!”
“林总,建新的三季报连夜出来了,核心数据和业绩预告完全吻合,甚至净利润增速比预告上限还高了37个百分点!”风控总监李娜踩着高跟鞋快步走来,手中的分析报告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封面用荧光笔圈出的“1337%”格外扎眼,她素来冷静的嗓音里难得透着一丝颤音。
交易室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到数据墙。即便是见过亚夏汽车翻倍、超频三暴利的老员工,此刻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1337%的净利润增速,这不是简单的“业绩增长”,而是近乎“业绩爆炸”。负责化工研究的分析师老陈推了推眼镜,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调出公司上市以来的业绩曲线:从2015年净利润不足3000万,到如今单季度净赚1.8亿,这条陡峭的上扬线像是要冲破屏幕。
林澈坐在主位的真皮座椅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穿着一件深蓝色高领毛衣,外面套着灰色西装外套,与初秋时的衬衫造型相比多了几分沉稳。听到李娜的汇报,他微微颔首,接过报告时目光先落在“毛利率”一栏——45.2%,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8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让他嘴角勾起一抹“如期而至”的微笑。
他抬眼看向站在最前排的年轻分析师小林——这是刚从名校毕业的实习生,入职三个月,此刻正盯着数据墙,脸上写满难以置信。林澈突然开口:“小林,你来说说,这份财报最让你困惑的是什么?”
小林猛地回过神,紧张地攥了攥笔:“林总,我……我觉得净利润增速太夸张了。公告说是‘产品价格上涨’,但化工品价格波动不是很频繁吗?而且建新主营的是ODB-2这种中间体,市场规模不算特别大,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增长?会不会是短期偶然因素?”
“问得好。”林澈站起身,走到数据墙前,手指在屏幕上划出一道弧线,“表面看是价格上涨,但价格只是结果,真正的推手是‘供给侧改革’这盘大棋。”他切换屏幕,调出2018年化工行业政策清单:“大家看,2018年1月,环保部启动‘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3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施‘2 26’城市错峰生产;6月,化工园区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开始——这不是零散的政策,是系统性的供给收缩。”
老陈立刻补充:“没错,我二季度去沧州调研时,当地60%的中小化工企业都因为环保不达标停产了。ODB-2的主要产能集中在河北、山东,那些小厂一停,市场供给瞬间少了三分之一。”
“不止供给端。”林澈点开另一份数据,“需求端呢?ODB-2是高端染料和荧光颜料的核心中间体,2018年全球纺织染料市场需求增长5%,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荧光标识需求也在增加。供给收缩 需求稳增,价格能不涨吗?”他调出ODB-2的价格走势图:从2017年底的2.8万元/吨,涨到2018年9月的12万元/吨,涨幅超300%。
小林听得眼睛发亮:“那……建新能抓住这个机会,是不是因为它的产能最大?”
“是,但不全是。”林澈摇头,调出公司专利列表,“建新的ODB-2生产工艺有3项核心专利,产品纯度能达到99.5%,而小厂的产品纯度只有95%左右,高端客户根本不用。它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0%,第二名的德国巴斯夫产能还不到它的一半。当供给收缩时,这种‘技术 规模’双壁垒的龙头,才有定价权。”他顿了顿,语气加重,“这就是为什么我说,1337%的增长不是偶然,是行业洗牌后,优质企业应得的红利。”
交易室内响起低声的议论,年轻分析师们纷纷点头,之前的困惑烟消云散。周凯搓了搓手,忍不住问:“林总,那我们这波操作……收益多少?”他负责短线,但对这只长期持有的标的也格外关注。
李娜早已准备好,切换到资金操作面板,屏幕上清晰地列出每一笔交易记录:“我们的操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8年1月,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初步判断,在股价8.5元时建仓3000万,占比30%;第二阶段,3月业绩预告(净利润预增500%-600%)发布后,在10.2元加仓4000万,总持仓7000万;第三阶段,6月中报(净利润增800%)超预期,在12.1元加仓3000万,累计投入1亿元,综合成本11.03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