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88章 仙力扎根与人间实践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第388章 仙力扎根与人间实践

作者:优米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6:34:37

当叶尘的净化仙纹再次扫过江州市城西建材市场时。

空气中的焦虑情绪碎片已淡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的“烟火气”——零工们拿着“灵息招工牌”穿梭在商户间,腰间系着“蓄力腰封”搬货时不再气喘,有人路过杂货铺,还会笑着给“应急钱袋”塞回几张零钱。

同一时刻,临淮市城东数字文创园的李娜,正用“传艺玉牌”学会的3d建模技能,接下一个2000元的订单,她看着电脑屏幕上的建模预览图,第一次敢在心里盘算“年底把社保补缴上”。

两个月的试点,让叶尘团队看清了一件事:仙力干预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那些“灵息招工牌”“愈伤帕子”虽解了燃眉之急,却像无根的草,一旦仙力撤去,凡人的日子还会回到老样子。

要真正破局,得让仙力“扎进”人间的土壤——从两地的产业根基、政策缝隙、群体联结里,找到能让保障机制自己“转起来”的源头,再用仙力推一把,让试点的“小变化”变成能推广的“大实践”。

一、江州市:从“零工散养”到“市场联建”,仙力激活产业根基

江州市的灵活就业群体,近六成是城西建材市场这样的体力型零工。

他们的困境根源,在于“市场散、没组织”——商户找零工靠喊,零工找活靠等,供需对接乱,权益没保障。

叶尘和吴莲决定从“市场本身”入手,用仙力激活市场的“联结力”,让零工不再是“散沙”,而是能和市场绑在一起的“共同体”。

1. “灵息供需网”:让市场自己“配活计”

试点时的“灵息招工牌”,是让活计找零工;现在,叶尘要把这张“网”扩大,让整个城西建材市场形成“供需闭环”。

他在市场管理处的院子里,种了一棵“聚灵梧桐”,树干上刻着“全域供需仙纹”,树根悄悄延伸到市场的每一家商户和每一个零工的“灵息招工牌”里。

商户只要在店里的终端机上输入用工需求——比如“下午2点,搬10吨水泥,工钱300元”,信息就会通过“聚灵梧桐”的树根,传到对应的零工木牌上。

零工看到信息后,若想接单,只需按一下木牌,商户终端机就会显示零工的姓名、技能熟练度(由木牌根据接单记录自动统计)和过往评价。

商户选好零工,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份“简易用工协议”,明确工作内容、工钱和安全责任,存在木牌里,双方都能随时查看。

周明远第一次通过“灵息供需网”接单时,心里还有点慌。

他按木牌提示接了一家钢材店的活,到了店里,老板拿出终端机,指着上面的协议说“按这个来,干完就结账”。

那天他干得踏实,干完活,老板在终端机上点了“确认完工”,350元工钱直接转到了他的银行卡里,不用再担心“老板赖账”。

“以前干了活要等老板给钱,现在系统直接转,还签了协议,不怕被坑了。”周明远把木牌贴在胸口,“这网比以前的牌子管用,不仅有活干,还能保我们的钱。”

不到一个月,城西建材市场的87家商户,都用上了“灵息供需网”的终端机;常来的120多个零工,木牌都升级成了“智能灵息牌”。

市场里再也没有“抢活”的争吵,供需对接效率提高了近40%,零工的月均收入从3200元涨到了4500元,商户的用工成本也降低了15%——以前找零工要花时间喊,现在几分钟就能匹配好,还不用操心结账纠纷。

2. “蓄力互助社”:让零工有了“自己人”

零工们以前“单打独斗”,遇到欠薪、受伤,只能自己扛。

吴莲借着“蓄力腰封”的口碑,在市场里牵头成立了“蓄力互助社”——不是仙人直接管理,而是让零工们自己选社长、定规矩,仙人只在背后用“水脉灵息”悄悄帮他们“聚人气”。

互助社的第一个规矩,是“技能共享”。

会开叉车的零工,教大家简单的叉车操作;懂安全防护的,给大家讲怎么搬货不受伤。

吴莲在互助社的活动室里,放了一个“传艺玉盒”,里面存着各种体力活的技能技巧,零工们只要把手放在盒子上,就能学到对应的技能。

周明远跟着玉盒学了“重物搬运技巧”,现在搬货不仅快,还不容易累,老板们都愿意找他。

第二个规矩,是“应急互助”。

互助社设立了“互助基金”,零工们每人每月自愿缴10元,谁遇到急事——比如受伤了没收入,家里有难处,就能从基金里借点钱,等赚了钱再还。

基金的账目,由零工们轮流管理,每笔钱的去向都公开透明。

52岁的王秀兰上次摔了腿,从基金里借了500元,病好后赚了钱就还了回去,还多缴了20元,说“给后面需要的人留着”。

第三个规矩,是“集体维权”。

遇到商户欠薪、恶意扣款,互助社出面和商户协商,不用零工自己跑。

有一次,一家瓷砖店欠了5个零工的工钱,社长带着大家拿着“灵息牌”里的用工协议去找老板,老板见人多,又有协议,很快就结了账。

“以前自己去要账,老板不理;现在互助社一起去,老板不敢赖了。”周明远说,现在大家都愿意加入互助社,觉得“有了自己人,心里踏实”。

3. “灵息信用档”:让零工有了“职业名片”

零工们找活,最缺的是“信任”——商户不知道零工的技能怎么样,零工不知道商户给不给钱。

叶尘给“智能灵息牌”加了个“信用记录”功能:零工每次接单后,商户可以在终端机上给零工打分,评价技能、效率;零工也可以给商户打分,评价工钱结算、工作环境。

这些评价会存在“灵息信用档”里,双方都能看到。

周明远的信用档里,全是“五星好评”——“搬货快,细心,瓷砖没磕坏”“准时到,干活踏实”。

后来,不少商户找零工时,都先看信用档,看到周明远的评价,直接就选他。

“以前靠嗓门抢活,现在靠信用接单,感觉自己也是个‘正经工人’了。”周明远笑着说,他的信用档成了“职业名片”,找活比以前更容易了。

商户的信用档也很重要。

有一家五金店,以前经常拖欠工钱,零工们给的评价都很低,后来再也没人愿意接他家的活,老板没办法,只能把欠的工钱结了,还保证以后“干完就结账”,慢慢的,评价才好起来。

“信用档像个‘照妖镜’,好的坏的都能看到,商户不敢乱来了,零工也不敢偷懒了。”市场管理处的老张说,现在市场里的“信任度”高了,大家干活都顺心。

二、临淮市:从“技能单打”到“文创集群”,仙力撬动业态升级

临淮市的灵活就业群体,技能型从业者占比高,但“接单散、没规模”——你接你的设计,我写我的文案,互相不认识,没法接大单子,收入涨不上去。

柳若璃和郑蓉决定从“业态升级”入手,用仙力把分散的技能者“聚起来”,形成“文创集群”,让小技能也能接大活。

1. “灵感共生园”:让技能者“抱成团”

试点时的“灵感玉片”,是帮技能者自己找灵感;现在,柳若璃要把这些技能者聚在一起,让灵感“互相碰”。

她在城东数字文创园里,找了一栋闲置的小楼,布了“灵感共生阵”——只要技能者们在楼里一起工作,玉片的灵感引导力会增强,还能互相传递创意。

这栋楼,就成了“灵感共生园”。

李娜是第一批搬进共生园的设计师。

以前她一个人做设计,遇到难题没人商量;现在,楼里有文案、有剪辑、有建模师,大家遇到问题一起讨论,创意很快就出来了。

有一次,她接了个品牌全案设计的单子,需要文案、设计、视频剪辑一起做,她在共生园里找了两个文案、一个剪辑师,一起合作,很快就完成了订单,赚了8000元,比她自己单干多赚了一半。

“以前只能接小单子,现在大家抱成团,能接大单子了,赚的钱也多了。”李娜说,共生园里的技能者,都愿意互相合作,“一个人的本事有限,一群人的本事就大了。”

共生园里,还设了“共享工位”和“共享设备”——技能者不用自己租办公室,只要付少量租金,就能用工位和专业设备;没单子的时候,还能在园里“接活”,由园里的“接单中心”统一对接客户。

文案小张以前在家接单,环境乱,效率低;搬进共生园后,有了安静的工位,还能和设计师们交流,写的文案更贴合设计风格,客户更满意了,订单也多了。

“共生园像个‘技能大家庭’,大家互相帮衬,比自己单干强多了。”小张说。

2. “市价公信台”:让文创定价“有标准”

试点时的“比价铜镜”,是帮技能者知道市场价;现在,郑蓉要把铜镜的功能扩大,变成“市价公信台”——不仅能查价格,还能制定行业标准,让临淮市的文创行业定价“透明化、规范化”。

郑蓉和共生园里的技能者们一起,根据铜镜显示的历史数据,制定了《临淮市文创行业服务指导价》——比如logo设计800-1500元,短视频剪辑300-800元\/条,文案代写200-500元\/篇。

指导价不是“强制价”,而是给客户和技能者一个参考,避免恶意压价。

有一次,一个客户找李娜做品牌设计,想压价到500元,李娜拿出指导价说“按行业标准,这个价格做不了”,客户看了指导价,又对比了其他设计师的报价,最终同意按1200元的价格合作。

“以前客户总说‘别人更便宜’,现在有了指导价,我们有据可依,不用再委屈自己降价了。”李娜说,指导价出来后,临淮市的文创行业压价现象少了很多,技能者的收入也稳了。

市价公信台还会定期更新指导价,根据市场需求和技能水平调整价格。

比如3d建模因为需求增加,指导价从1500-3000元涨到了2000-4000元,学了3d建模的李娜,收入也跟着涨了不少。

“公信台像个‘行业管家’,帮我们把价格理顺了,行业也越来越规范了。”共生园的园长说。

3. “传艺工坊”:让技能升级“有通道”

试点时的“传艺玉牌”,是帮技能者自己学技能;现在,柳若璃要把玉牌变成“传艺工坊”,让技能升级“规模化、体系化”。

传艺工坊里,有“基础班”“进阶班”“大师班”——基础班教软件操作,进阶班教创意设计,大师班请行业里的专家来上课,帮技能者突破瓶颈。

李娜在传艺工坊报了“3d建模进阶班”,用“传艺玉牌”学了更复杂的建模技巧,还得到了专家的指导,现在能做更高级的产品建模,订单价格也从1500元涨到了3000元。

“以前自己学,没人指导,进步慢;现在有工坊,有专家教,进步快多了。”李娜说,她还介绍了几个朋友来工坊学习,大家都觉得“技能提升了,赚钱的本事也大了”。

传艺工坊还和临淮市的企业合作,定向培养技能者。

比如一家电商公司需要短视频剪辑师,工坊就开了“电商剪辑班”,根据企业的需求教技能,学员毕业后直接去企业工作,有的成了全职员工,有的成了长期合作的灵活就业者。

“以前找工作靠运气,现在工坊帮我们对接企业,有了稳定的活计,心里也有底了。”从工坊毕业的小吴,现在是一家电商公司的长期剪辑师,每月能赚6000多元,还缴了社保。

三、跨市骑手:从“个体奔波”到“行业共治”,仙力搭建保障框架

跨江州、临淮两市的骑手群体,困境根源在于“平台管得严、责任担得少”——平台用算法控制骑手,却不承担社保、工伤等责任,骑手像“没娘的孩子”,只能自己扛风险。

苏晴和叶婉清决定从“行业共治”入手,用仙力搭建“平台、骑手、政府”三方参与的保障框架,让骑手不再“单打独斗”。

1. “时序调度网”:让算法“有温度”

试点时的“缓行护符”,是帮骑手调整时间感知;现在,苏晴要把护符的功能融入平台的算法,让算法不再“唯效率论”,而是“以人为本”。

她和两市的主要外卖平台合作,在平台的调度系统里,植入了“时序仙纹”——算法会根据天气、路况、骑手的体力状态,合理分配订单和配送时间,不再给骑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江州的骑手陈师傅,以前遇到暴雨天,平台还会派很多单,配送时间又短,只能闯红灯;现在,暴雨天平台会减少派单量,还会延长配送时间,他再也不用冒着危险闯红灯了。

“以前算法像个‘催命鬼’,现在像个‘贴心人’,知道我们不容易。”陈师傅说,自从调度系统升级后,他的超时率从每月15%降到了3%,收入反而涨了——因为没了超时罚款,还能拿到“安全配送奖”。

临淮的骑手高伟,以前每天要跑12小时才能赚够钱;现在,算法合理派单,他每天跑8小时,赚的钱和以前一样多,还有时间陪家人了。

“以前觉得跑外卖是‘吃青春饭’,现在算法有了温度,觉得这活能长期干了。”高伟说。

2. “职业伤害共保池”:让意外“有依靠”

试点时的“愈伤帕子”,是帮骑手治小伤;现在,叶婉清要搭建一个“职业伤害共保池”,让骑手遇到大意外也有保障。

共保池的资金,由平台、骑手、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平台每月按订单量缴0.5元\/单,骑手每月缴20元,政府从就业专项资金里补贴一部分。

骑手遇到工伤、意外,就能从共保池里申请赔偿,涵盖医药费、误工费等。

江州的骑手小林,之前送单时被车撞了,腿骨骨折,花了2万多医药费,还耽误了3个月跑单。

他从共保池里申请了赔偿,不仅报销了全部医药费,还拿到了3个月的误工费(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计算),没让家里陷入困境。

“以前遇到这种事,只能自己扛,现在有了共保池,心里有底了。”小林说,他现在跑单更安心了,知道“出了事有人管”。

临淮的骑手周强,之前手指被车门夹伤,从共保池里报销了医药费,还拿到了500元的营养费。

“以前觉得跑外卖没保障,现在有了共保池,像有了‘工伤保险’,和正式员工一样了。”周强说,现在骑手们都愿意缴钱进共保池,觉得“这钱花得值”。

3. “骑手权益共治会”:让声音“被听见”

试点时的“公道玉磬”,是帮骑手申诉扣款;现在,苏晴要成立“骑手权益共治会”,让骑手的声音能直接传到平台和政府耳朵里。

共治会由骑手代表、平台代表、政府代表(人社、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每月开一次会,讨论骑手的权益问题——比如配送时间、工资待遇、社保缴纳等。

有一次,骑手们反映“平台的差评机制不合理,客户恶意差评也扣钱”,共治会讨论后,平台对差评机制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恶意差评申诉通道”,骑手能上传证据证明是恶意差评,平台核实后会撤销差评,不扣钱。

“以前我们的声音没人听,现在共治会帮我们说话,平台真的会改。”江州的骑手王师傅说,自从有了共治会,骑手们的很多合理诉求都得到了满足。

临淮的骑手们反映“骑手驿站太少,休息不方便”,共治会和政府沟通后,政府在市区新增了20个骑手驿站,里面有空调、饮水机、充电插座,还有休息的椅子,骑手们累了就能去歇一歇。

“以前累了只能在路边蹲一会儿,现在有了驿站,像有了‘家’一样。”临淮的骑手张师傅说。

四、推广中的“人间反响”:凡人的日子有了“盼头”

仙力扎根人间的推广实践,悄悄改变着江州和临淮的灵活就业群体。

江州市城西建材市场的零工们,从“散兵游勇”变成了“互助共同体”,收入稳了,权益有了保障,不少人开始缴社保,想着“老了能领养老金”;临淮市城东数字文创园的技能者们,从“单打独斗”变成了“文创集群”,接的单子越来越大,技能越来越高,有的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有的成了行业里的“小专家”;跨两市的骑手们,从“个体奔波”变成了“行业共治”,算法有了温度,意外有了保障,声音被听见了,觉得“外卖骑手也是个体面的职业”。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收入上,更体现在凡人的精神面貌上。

周明远以前总皱着眉头,现在脸上有了笑容,他说“现在日子稳了,不用再愁明天没活干了”;李娜以前总焦虑社保断缴,现在每月按时缴费,她说“现在有了盼头,想在临淮买个小房子”;骑手陈师傅以前总抱怨平台黑,现在说“平台也在改,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民众的反响,也传到了政府部门的耳朵里。

江州市的人社部门,注意到城西建材市场的零工们收入稳了,互助社办得红火,主动上门调研,想把“市场联建”的模式推广到其他零工市场;临淮市的文旅部门,看到城东数字文创园的集群效应,给共生园批了“文创产业扶持资金”,帮他们扩大规模;两市的交通部门,看到骑手们的保障好了,主动和共治会合作,优化骑手的通行环境,减少交通事故。

“以前我们觉得灵活就业群体难管,没想到现在他们自己就把秩序建起来了。”江州市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打算借鉴“灵息供需网”的思路,搭建官方的零工供需平台,让更多零工受益。

“这些灵活就业者,现在成了城市发展的‘新力量’,我们得好好支持他们。”临淮市文旅部门的工作人员说。

五、仙力与人间的“共生”:不是替代,而是赋能

叶尘团队看着推广中的变化,心里很清楚:仙力的作用,不是替代人间的努力,而是赋能——激活市场的联结力,撬动业态的升级力,搭建行业的共治力,让凡人能靠自己的力量,把日子过好。

那些“聚灵梧桐”“灵感共生阵”“时序仙纹”,只是“催化剂”,真正起作用的,是凡人对“稳当日子”的渴望,是市场对“有序发展”的需求,是政府对“民生保障”的责任。

“仙力不能一直帮下去,最终还是要靠凡人自己。”叶尘望着江州市城西市场里忙碌的零工,对团队说。

“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把‘机制’建起来,让他们自己能转,然后悄悄退到后面,看着他们越来越好。”

吴莲点头:“就像青溪县的灵水石,我们种下后,还是要靠村民自己浇水、施肥,庄稼才能长得好;这里也一样,仙力搭好架子,凡人自己填土、种树,才能长出一片森林。”

团队知道,推广实践只是“中场”,要让灵活就业群体的保障真正落地,还需要把这些“仙力赋能”的机制,变成人间的“制度规范”——

让“供需网”变成官方平台,让“互助社”变成正式组织,让“共保池”变成法定保障,让仙力的“巧劲”,真正融入人间的“规矩”里。

让这些扎根人间的“保障苗”,长成能遮风挡雨的“参天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