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79章 生活视角下的问题溯源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第379章 生活视角下的问题溯源

作者:优米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6:34:37

清晨七点,云港市老城区的早餐摊冒着热气,叶尘和柳若璃坐在小马扎上,看着摊主王师傅往煤炉里添煤——

黑色的煤烟袅袅升起,飘向旁边的居民楼窗户。“您知道这煤烟对楼上居民影响大吗?”柳若璃问道。

王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有些无奈:“知道啊,之前楼上阿姨找过我,可我不用煤炉,这摊就开不了,天然气一罐一百多,我这小本生意赚的钱还不够气钱。”

这场针对“生活类城市生态问题”的溯源调查,叶尘团队已经进行了两周。

从社区的餐饮油烟到小区的垃圾分类,从道路的噪声污染到家门口的绿地维护,他们发现,这些与市民朝夕相处的环境问题,背后藏着习惯养成、管理缺位、设施不足、成本制约、协同不畅五大核心症结。

这些症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宜居”的愿望困在了日常的柴米油盐里。

“之前我们以为,解决这些问题只要‘严管’就行,可深入走访后才发现,每个问题背后都有老百姓的无奈、管理者的难处。”

叶尘看着早餐摊前排队的市民,“要真正破解这些问题,得先把‘为什么会这样’搞清楚,才能找到既接地气又能落地的办法。”

一、习惯养成:从“随手扔”到“一直扔”的行为惯性

在云港市宜居花园小区的垃圾分类箱旁,叶尘看到一位居民拎着一袋垃圾,随手扔进了“其他垃圾”桶里,里面的剩菜剩饭洒了出来,和纸箱、塑料瓶混在一起。

“您知道这是厨余垃圾,应该扔进绿色的桶里吗?”负责垃圾分类调研的郑蓉上前询问。

居民愣了一下,摆摆手:“知道知道,就是早上赶时间,忘了分了。再说,之前分过几次,最后看保洁员还是混在一起拉走,分不分都一样。”

这种“习惯难改”的情况,在多个社区都很普遍。团队在调查中发现,60%的居民垃圾分类不到位,是因为长期形成的“随手扔”习惯;

25%的居民是因为“看不到分类的实际效果,觉得没必要”;只有15%的居民是因为“确实分不清类别”。

1. 长期惯性:“一直这么做,没觉得不对”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一位老人正往社区的景观湖里扔馒头屑,说是“喂鱼”。“这湖里的鱼都是观赏鱼,吃馒头屑会生病,而且碎屑会污染水质。”

叶婉清上前劝阻。老人却不以为意:“我在这住了三十年,一直这么喂,以前湖里的鱼活得好好的,哪有什么污染?”

团队发现,很多老居民的生活习惯形成于几十年前——那时城市人口少,垃圾量小,“随手扔”“随意排”不会立刻引发明显问题;社区里的河道、绿地只是“风景”,没人意识到需要维护。

这种惯性延续到现在,就成了环境问题的“温床”。“我小时候,家门口的河就是用来倒垃圾的,现在虽然知道不对,但有时候还是会顺手扔点东西进去。”

老巷社区的居民王大爷说,“习惯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改过来的。”

2. 正向反馈缺失:“分了也白分,不如不分”

更让居民“不愿改”的,是垃圾分类后的“混装清运”。在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团队跟踪了一周垃圾清运过程:

早上七点,居民们把分好类的垃圾扔进不同颜色的桶里;八点,保洁员推着三轮车来清运,将所有桶里的垃圾一股脑倒进了同一个大垃圾桶,然后拉去垃圾中转站。“我们辛辛苦苦分了半天,保洁员一混装,之前的努力全白费了。”

居民刘女士说,“既然最后都是混在一起,那还不如省点事,直接扔了。”

这种“前端分类、后端混装”的情况,在中小城市尤为普遍。云港市环卫处的工作人员解释:“我们也想分类清运,但目前只有一辆厨余垃圾专用车,要负责整个老城区的清运,根本忙不过来。

其他垃圾车都是普通货车,只能混装拉走。”正向反馈的缺失,让居民的分类积极性一降再降,形成了“越不分越难管,越难管越不分”的恶性循环。

二、管理缺位:从“没人管”到“管不好”的责任模糊

云港市和平里小区的餐馆油烟问题,居民们反映了三年,却一直没解决。“找餐馆老板,老板说有营业执照,环保部门也检测过,没问题;

找物业,物业说商铺归c城管,他们管不了;找c管,c管说油烟排放归h保部门管;

找h保部门,来了两次,说检测达标,可我们天天闻着味儿,怎么可能达标?”居民李女士掰着手指头数,“一圈找下来,没人真正负责,问题就一直拖着。”

这种“多头管理、责任模糊”的情况,是生活类城市生态问题的常见症结。团队在调查中发现,70%的社区环境问题,都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或“部门协同不畅”的问题。

1. 责任边界模糊:“都该管,都没管”

以餐饮油烟为例,按照规定,h保部门负责油烟排放检测,c管部门负责违规占道经营,市c监管部门负责营业执照审批,物业负责小区内商铺管理。

可实际操作中,却成了“h保部门检测时,餐馆临时开净化设施,达标后继续违规排放;c管部门管占道,不管油烟;市c监管部门管执照,不管污染;物业怕得罪商户,不愿管”。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烧烤摊油烟扰民问题也一样。“烧烤摊在社区门口的人行道上,属于占道经营,c管来了就走,城管走了又来;

油烟排放超标,环保部门来了检测,摊主就换成电烤,检测完又偷偷用炭火。”社区居委会主任无奈地说,“我们居委会没有执法权,只能协调,可协调来协调去,问题还是没解决。”

2. 基层力量不足:“想管,却没人没力”

除了责任模糊,基层管理力量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云港市老城区的每个社区居委会,平均只有5名工作人员,却要负责上千户居民的党建、养老、卫生、调解等工作,根本没精力专门管环境问题。

“我们社区有1200户居民,只有我一个人兼职管环境,每天光是处理居民投诉就忙不过来,根本没时间去巡查、去宣传。”和平里小区的社区工作人员说。

在城乡结合部,管理力量更薄弱。云港市的城郊出租屋片区,没有居委会,只有一个兼职的网格员,负责200多户租客的管理。

“这里的租客流动性大,今天来了明天走,垃圾乱扔、燃煤散烧的问题天天有,我一个人根本管不过来。”网格员说,“有时候去劝阻,租客还不配合,说‘我交了房租,扔点垃圾怎么了’。”

三、设施不足:从“没法分”到“没法清”的硬件短板

下午三点,云港市淮海路的晚高峰还没到,叶尘站在路边的公交站台,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柴油货车驶过,尾气中带着明显的异味。

“为什么不淘汰这些高污染的柴油货车?”叶尘问旁边的交通部门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叹了口气:

“我们也想淘汰,可目前全市只有两个新能源货车充电站,还都在郊区,货车司机充电不方便,只能继续用柴油车。”

设施不足,是制约生活类城市生态问题解决的“硬伤”。团队在调查中发现,85%的社区环境问题,都与基础设施不完善或老化有关,从垃圾分类的硬件到油烟处理的设备,从绿地的灌溉系统到噪声的隔离设施,短板无处不在。

1. 垃圾分类设施:“桶不够,车没有”

在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300多户居民,只配备了2组垃圾分类箱,每组4个桶,放在小区门口。

“我们家住在小区最里面,离垃圾分类箱有100多米,晚上扔垃圾要走很远,还不安全。”居民张大妈说,“有时候懒得跑,就把垃圾扔在楼下的角落,时间长了,那里就成了‘垃圾点’。”

除了投放点不足,清运设备也跟不上。云港市全市只有15辆厨余垃圾专用清运车,要负责100多个社区的清运,很多社区只能一周清运两次,导致厨余垃圾桶经常满溢,异味弥漫。

“夏天的时候,厨余垃圾桶旁边全是苍蝇蚊子,没人愿意靠近,只能越扔越乱。”宜居花园小区的物业工作人员说。

2. 油烟处理设施:“老小区没管道,新小区不达标”

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没有专用的餐饮油烟管道。二楼的餐馆只能将油烟管道架在居民窗户旁边,即使安装了净化设施,油烟还是会漏出来。

“我们也想装更好的净化设备,可没有专用管道,再好用的设备也没用。”餐馆老板说,“要改造管道,需要整栋楼居民同意,还要花几十万,我们小餐馆根本承担不起。”

即使是新建小区,油烟处理设施也存在问题。云港市新城区的宜居花园小区,虽然预留了餐饮油烟管道,但管道直径太小,抽油烟机启动时,油烟排不出去,反而会倒灌。

“我们向开发商反映了很多次,开发商说管道设计符合国家标准,可实际使用中根本不管用。”小区里的餐馆老板无奈地说。

3. 绿地与水体设施:“建了没维护,维护没资金”

云港市老城区的社区公园,绿地灌溉系统已经损坏了半年,草坪因为缺水,大部分都枯黄了。“我们想修,可社区没有维护资金,只能等政府拨款。”

社区工作人员说,“现在只能靠天吃饭,下雨天草坪能绿几天,天一晴又黄了。”

小区的景观湖也一样,没有水循环系统,湖水无法流动,加上没有定期清淤,水质越来越差。“景观湖刚建好的时候,有水循环系统,可运行一年后,电费太高,物业就把系统关了。”居民王先生说,“现在湖水变成了‘死水’,夏天藻类爆发,臭味难闻,物业只能偶尔抽点水换一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四、成本制约:从“装不起”到“用不起”的经济现实

晚上七点,云港市老城区的居民王大爷正在用煤炉做饭,黑色的煤烟飘在狭小的厨房里。“您为什么不用天然气做饭?”叶尘问道。王大爷叹了口气:

“天然气开户要3000多块,我一个月退休金才2000块,哪拿得出那么多钱?煤炉才几十块,煤球一块钱四个,便宜又方便。”

成本制约,是很多生活类城市生态问题难以解决的“现实瓶颈”。团队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居民还是商户,在选择生活方式或经营方式时,“成本”都是首要考虑因素,环保往往排在后面。

1. 居民端:“环保设备太贵,用不起”

在北方的云港市,冬季燃煤散烧的主要是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他们大多收入较低,难以承担天然气或电取暖的成本。

“用煤炉取暖,一个冬天下来只要500块;用电取暖,一个月电费就要300多,一个冬天要1500块,差了三倍。”居民王大爷说,“我们也知道煤烟不好,可没钱,只能将就着用。”

垃圾分类也一样,很多居民愿意分类,但购买分类垃圾桶、密封袋等工具需要花钱,让他们望而却步。

“一个分类垃圾桶要几十块,密封袋一卷也要十几块,对于我们低收入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居民刘女士说。

2. 商户端:“环保投入太高,赚不到钱”

云港市老城区的餐馆老板们,大多不愿意安装高效的油烟净化设施。“一套高效的油烟净化设备要两三万,我们小餐馆一个月利润才几千块,根本买不起。”

一家小餐馆的老板说,“即使买了,每个月还要花几百块电费,清洗一次也要几百块,成本太高了。”

烧烤摊老板的压力更大。“换成电烤炉,一套设备要一万多,而且电烤的味道不如炭火,客人会减少,生意就没法做了。”

滨江社区的烧烤摊老板说,“我们也想环保,可环保了就赚不到钱,总不能让我们喝西北风吧?”

3. 政府端:“治理资金不足,难以为继”

除了居民和商户,政府在环境治理上也面临成本压力。云港市老城区的环境治理,需要改造油烟管道、建设垃圾分类设施、修复绿地灌溉系统等,预计需要投入上千万元。

“我们区财政紧张,每年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只有几百万,根本不够用。”云港市某区环保局工作人员说,“只能优先解决最紧急的问题,其他问题只能慢慢等。”

在西部新兴城,情况更严重。城市正在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环境治理的资金被一再压缩。

“我们现在只能保证垃圾清运和道路清扫,其他的环境问题,只能等城市发展起来再说。”西部新兴城的城管部门工作人员说。

五、协同不畅:从“各管一摊”到“没人牵头”的合作壁垒

云港市宜居花园小区的景观湖污染问题,居民们反映了一年,却一直没解决。“我们找物业,物业说景观湖归开发商管;找开发商,开发商说小区已经交付,归物业管;找社区,社区说没有执法权,只能协调;

找h保部门,h保部门说景观湖是小区内部水体,不归他们管。”居民李先生无奈地说,“一圈找下来,还是没人管,湖水越来越脏。”

这种“协同不畅”的情况,在生活类城市生态问题中很常见。团队在调查中发现,65%的复杂环境问题,都因为“部门之间、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同”而迟迟得不到解决。

1. 部门协同不畅:“各管一摊,互不配合”

以小区景观湖污染为例,按照规定,环保部门负责水体污染监管,Z建部门负责小区建设监管,c管部门负责垃圾清运,物业负责日常维护。

可实际操作中,h保部门说“小区内部水体不在监管范围内”,Z建部门说“小区交付后归物业管”,c管部门说“只负责小区外的垃圾清运”,物业说“没有资金和技术维护”。各个部门各管一摊,互不配合,问题就一直拖着。

在噪声污染治理中,协同不畅的问题更突出。社区里的广场舞噪音,属于社会生活噪声,归公安部门管;道路上的车辆噪音,归交通部门管;

建筑工地的装修噪音,归城管部门管。“有时候居民投诉噪音,我们要先判断噪音来源,再转给相应的部门,转来转去,时间就过去了,问题还是没解决。”云港市热线的工作人员说。

2. 主体协同不畅:“居民、物业、社区各有想法”

除了部门之间,居民、物业、社区之间的协同也存在问题。在云港市和平里小区,社区想组织居民清理楼道里的杂物,可有些居民不愿意,说“杂物是我的私有财产,凭什么清理”;

物业想提高物业费,用于环境维护,可居民不同意,说“之前交的物业费都不知道花在哪了,凭什么再涨”;社区想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可没有资金支持,社会组织也不愿意来。

“居民希望环境变好,但不想花钱出力;物业想赚钱,但不想投入;社区想做事,但没有权力和资金。”和平里小区的社区工作人员说,“三方各有想法,很难达成一致,环境治理自然推进不了。”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居民和商户之间的协同也存在问题。社区想让餐馆安装更好的油烟净化设施,居民支持,但商户不愿意;

社区想让居民不要往河道里扔垃圾,商户支持,但有些居民不配合。“两边都有道理,我们夹在中间,很难协调。”社区居委会主任说。

六、问题溯源后的思考:民生为本的治理方向

夕阳西下,叶尘团队坐在云港市的江边,看着远处的城市渐渐亮起灯光。江风吹过,带着淡淡的江水味,却也夹杂着一丝尾气和油烟的味道。

“这些生活类城市生态问题,看似小,却折射出城市治理的大命题。”

叶尘说,“习惯养成需要时间,管理缺位需要明确责任,设施不足需要资金投入,成本制约需要政策扶持,协同不畅需要建立机制。

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需要从民生出发,找到平衡点。”

柳若璃看着手中的调查数据,若有所思:“之前我们总想着‘怎么管’,却忽略了‘怎么帮’。

比如,老年人用煤炉取暖,不是他们不想环保,而是没钱;

餐馆老板不装油烟净化设施,不是他们不想整改,而是成本太高。如果能在政策上给予补贴,在技术上提供支持,很多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叶尘点头,他知道,这场溯源调查让他们找到了问题的“根”。

接下来,他们要针对这些症结,制定“接地气、可落地”的治理方案,从试点开始,一步步破解这些生活里的生态之困。

“我们的目标,不是打造‘完美的生态样板’,而是解决老百姓身边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能在干净的空气中呼吸,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在绿色的空间里生活。”

叶尘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这很难,但只要我们从民生出发,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