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78章 城市烟火气里的生态之困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第378章 城市烟火气里的生态之困

作者:优米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6:34:37

清晨六点半,云港市的老城区已经苏醒。叶尘站在居民楼下的早餐摊旁,看着摊主王师傅用煤炉生火,黑色的煤烟裹着蒸汽向上飘,在晨雾中晕开一片灰蒙;

旁边的垃圾桶旁,散落着前一晚的外卖餐盒、塑料袋,几只流浪猫在里面翻找食物,油腻的污水顺着路面缝隙渗进泥土;

不远处的社区小公园里,几位老人正在晨练,却时不时捂着口鼻咳嗽——公园里的草坪上堆着枯枝败叶,靠近围墙的角落,不知是谁偷偷倾倒了一袋建筑垃圾,风一吹,尘土和塑料碎片四处飘散。

“今天这空气还是有点闷,我这老鼻炎又犯了。”晨练的张大爷揉了揉鼻子,指着不远处的主干道,“你看那车堵的,尾气一冒,公园里都能闻到味儿。”

这场针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查,叶尘和团队把焦点放在了与市民日常生活最密切的五个维度:

居民身边的大气污染(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燃煤散烧)、社区周边的水体(小区河道、景观湖、雨水管网)、家门口的绿地(社区公园、口袋绿地、绿化带)、生活垃圾与厨余垃圾处理、噪声与光污染。

他们走访了云港市的老城区、新城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另外三座城市的典型社区——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用实地观察、数据监测、市民访谈的方式,记录下烟火气里那些被忽视的生态细节。

“城市生态不只是远方的青山绿水,更是居民开窗看到的风景、出门呼吸的空气、下楼散步的小路。”

叶尘看着早餐摊旁忙着打包豆浆的市民,“我们要找的,就是这些和老百姓‘朝夕相处’的环境问题,看看在日常的柴米油盐背后,城市生态藏着哪些影响生活质量的小麻烦、大隐患。”

一、身边的大气:从早餐摊到马路边的“呼吸困扰”

1. 餐饮油烟:楼上做饭楼下“闻味”

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是典型的“楼下商铺、楼上住宅”格局。中午十一点,叶尘刚走到小区门口,就闻到一股混杂着辣椒、油烟的刺鼻气味——

二楼的几家餐馆正忙着备餐,抽油烟机嗡嗡作响,油烟却没有完全排进管道,有些从窗户缝隙里漏出来,飘向三楼的居民家。

“我们家窗户一年四季都不敢开,尤其是饭点,油烟味能飘进卧室。”

住在三楼的李女士无奈地说,她家的窗台上,摆放着几盆绿萝,叶片上沾着一层薄薄的油垢,“之前找过餐馆老板,他们说抽油烟机是新换的,可油烟还是漏;

找物业,物业说管不了商铺;找环保部门,来了两次检查,说排放达标,可我们天天闻着味儿,怎么可能达标?”

团队用便携式油烟检测仪在李女士家窗台检测,数据显示:非甲烷总烃浓度为12mg\/m3,超过《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中“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mg\/m3”的6倍。“

很多老小区的餐馆没有专用的油烟管道,或者管道老化、安装不规范,导致油烟泄漏。”负责大气监测的苏晴解释道,“即使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有些商家为了省电,不及时清洗,净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长期吸入这种油烟,会刺激呼吸道,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情况更复杂。社区里的美食街紧邻居民楼,每到晚上,烧烤摊、火锅店的油烟弥漫在整条街上,居民们只能紧闭门窗。“

我儿子今年三岁,一到晚上就咳嗽,医生说是油烟刺激的。”居民王先生说,“我们联名向社区反映了好几次,社区也让烧烤摊改用电烤,但有些摊主偷偷用炭火,油烟还是一样大。”

2. 机动车尾气:拥堵路段的“移动污染源”

下午四点半,云港市的主干道淮海路迎来晚高峰,车辆排起了长队,红色的尾灯连成一片。叶尘站在路边的公交站台,能明显闻到一股汽油味,路边绿化带里的冬青叶片上,沾着一层灰黑色的颗粒物。

团队用便携式大气监测仪在站台检测,数据显示:pm2.5浓度为112μg\/m3,是国家标准(75μg\/m3)的1.5倍;氮氧化物浓度为89μg\/m3,超过国家标准(50μg\/m3)的0.8倍。

“晚高峰车辆怠速行驶,尾气排放比正常行驶时高3-5倍。”苏晴说,“尤其是柴油货车和老旧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含量更高,是路边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主干道狭窄,停车位紧张,很多车辆停在路边,即使不行驶,也会怠速等待。“我们社区门口的这条路,每天从早堵到晚,尾气味儿特别大。”

居民张大妈说,“我孙子每天放学要经过这里,我都让他捂着鼻子走,担心他吸入太多污染物。”

除了主干道,小区内部的车辆尾气也不容忽视。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没有专门的地下停车场,车辆都停在小区道路两侧,居民楼离路边只有几米远。

“夏天开窗睡觉,楼下车辆启动的尾气味儿能飘进房间,呛得人睡不着。”居民刘先生说,“小区里老人和小孩多,每天在路边散步、玩耍,长期吸入尾气,对健康肯定有影响。”

3. 燃煤散烧:隐蔽的“低空污染源”

北方的深秋,云港市老城区的部分居民还在使用煤炉取暖、做饭。叶尘在一处居民院看到,几位老人正围着煤炉烤火,煤炉没有烟囱,黑色的煤烟直接飘在院子里,呛得人咳嗽。

“用煤炉取暖便宜,一个冬天下来,比用天然气省几百块。”老人王大爷说,“我们知道煤烟不好,但习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

团队在院子里检测发现,pm2.5浓度为203μg\/m3,远超国家标准;二氧化硫浓度为98μg\/m3,是国家标准的1.96倍。“燃煤散烧是低空污染,直接影响周边居民的空气质量,比电厂的燃煤污染危害更大。”

苏晴说,“煤烟中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对老人和小孩的影响尤其严重。”

在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片区,燃煤散烧的情况更普遍。这里的租客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为了节省开支,普遍使用煤炉做饭、取暖。

“我们也想用电或天然气,但房租已经很贵了,用煤炉能省一点是一点。”租客李女士说,“出租屋里没有排烟设施,煤烟只能飘在房间里,冬天窗户关得严,有时候会觉得头晕、恶心。”

二、社区里的水:从景观湖到雨水管的“水质隐忧”

1. 小区河道\/景观湖:好看却“不干净”

云港市新城区的宜居花园小区,有一条人工河道贯穿整个小区,河道里种植着荷花、睡莲,看起来景色优美。

但叶尘走近河道,却闻到一股淡淡的腥臭味,水面上漂浮着落叶、塑料袋,靠近岸边的地方,水色发绿,隐约能看到一层藻类。

“这条河道刚建好的时候很干净,水里还有鱼。可没过多久,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居民王先生说,“有些居民往河里扔垃圾,宠物狗在河边排便,物业也不及时清理;夏天天气热,藻类大量繁殖,水就变绿发臭,蚊子也特别多。”

团队用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对河水进行检测,数据显示:化学需氧量(cod)为65mg\/L,超过国家标准(50mg\/L)的0.3倍;氨氮浓度为12mg\/L,是国家标准(8mg\/L)的1.5倍;溶解氧为3.5mg\/L,低于国家标准(5mg\/L),属于轻度污染。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居民的生活垃圾、宠物粪便,以及雨水冲刷带来的地表污染物。”负责水体监测的吴莲说,“长期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爆发,破坏水生态系统,还会滋生蚊虫,传播疾病。”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景观湖的情况更严重。湖水里的藻类大量繁殖,水色呈深绿色,散发着刺鼻的腥臭味,居民们都不敢靠近。“夏天的时候,臭味特别浓,窗户都不敢开。”居民李女士说,“我们向物业反映了很多次,物业也清理过几次,但清理完没几天又变回原样了。”

2. 雨水管网:藏在地下的“污染通道”

一场大雨过后,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路面上的积水迟迟不退,水面上漂浮着塑料袋、烟头、落叶等垃圾。“小区的雨水管网堵塞了,每次下雨都会积水,污水和垃圾混在一起,特别脏。”居民张大爷说,“积水里有很多细菌,小孩在里面踩水玩,容易生病。”

叶尘跟着物业工作人员查看雨水井,发现井里堆满了垃圾和淤泥,几乎把管道堵死了。“雨水管网堵塞,不仅会导致路面积水,还会让雨水携带的污染物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吴莲说,“很多老小区的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没有分开,下雨时,污水会通过雨水管网排入河道,污染水体。”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雨水管网老化破损的情况很普遍。“我们社区的雨水管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很多地方都破了,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流到路边的排水沟里,味道特别大。”居民王大妈说,“夏天的时候,排水沟里的污水会滋生蚊虫,还会渗透到土壤里,影响周边的环境。”

3. 二次供水:居民“最后一公里”的饮水担忧

除了地表水,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也存在隐忧。在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多位居民反映,家里的自来水有时候会发黄、有异味。“前几天早上,我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水是黄色的,里面还有杂质,放了十几分钟才变清。”居民刘先生说,“我们担心水不干净,不敢直接喝,只能买桶装水,增加了不少开支。”

团队了解到,该社区使用的是二次供水,即自来水通过小区的蓄水池和水泵加压后,再输送到居民家。“二次供水的蓄水池如果长期不清洗、消毒,会滋生细菌、藻类,导致自来水污染。”吴莲说,“有些小区的蓄水池管理不善,甚至有老鼠、蟑螂等小动物进入,严重影响水质。”

居民们说,他们不知道蓄水池多久清洗一次,也没见过清洗记录。“我们向物业询问,物业说会定期清洗,但具体什么时候洗,怎么洗,我们都不清楚。”刘先生说,“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监管,让我们喝上放心水。”

三、家门口的绿:从社区公园到绿化带的“生态不足”

1. 社区公园:好看却“不实用”

云港市老城区的社区公园,是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但叶尘发现,公园里的植物配置很单一,大多是悬铃木、银杏等常见树种,林下植被稀少,只有大片的草坪和少量的灌木。“公园里的树都是观赏性的,夏天遮阴的地方很少,太阳一晒,根本没法在里面活动。”居民张大妈说,“草坪虽然好看,但不让踩,小孩想在上面玩都不行,只能在路边跑,不安全。”

团队在公园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只发现了8种鸟类、3种昆虫,生物多样性非常低。“社区公园的植物配置过于注重观赏性,缺乏乡土树种和蜜源植物,无法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负责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叶婉清说,“加上草坪经常修剪,落叶被及时清理,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公园缺乏生机。”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社区公园很小,只有几千平方米,却挤满了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绿地面积不足一半。“公园里人很多,设施也多,但绿地太少,感觉很拥挤,空气也不好。”居民王先生说,“我们希望公园能多些绿地,多种些树,让我们能在树荫下休息、聊天。”

2. 口袋绿地:“迷你”却“被忽视”

口袋绿地是城市里的“微型公园”,通常位于街角、巷口,为居民提供就近休闲的场所。但在云港市的老城区,很多口袋绿地被忽视,变成了“杂物堆放点”。叶尘在一处街角的口袋绿地看到,绿地里堆着旧家具、共享单车,草坪被踩得稀烂,只剩下光秃秃的泥土。

“这个口袋绿地刚建好的时候,我们还经常来散步。可没过多久,就有人往里面扔垃圾、堆杂物,物业也不管,慢慢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居民李女士说,“现在我们宁愿绕远路去社区公园,也不来这里。”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口袋绿地的维护也不到位。绿地里的植物长势不好,很多花草已经枯死,没有人补种;座椅、垃圾桶等设施损坏了,也没有人维修。“口袋绿地就在家门口,本来是方便我们休闲的,可现在变成了‘没人管的地方’,太可惜了。”居民刘先生说。

3. 道路绿化带:“整齐”却“不生态”

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本应是“城市绿肺”,但在很多地方,绿化带的生态功能被忽视。叶尘在云港市的主干道淮海路看到,绿化带里种植的都是单一的灌木和草坪,修剪得非常整齐,没有自然生长的痕迹。“这种绿化带虽然整齐美观,但生态功能很差,无法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也不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叶婉清说。

在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道路绿化带里的植物经常被破坏。有些居民为了方便出行,在绿化带里踩踏出小路;有些居民往绿化带里扔垃圾、倒污水,导致植物枯死。“绿化带里的植物死了,没人补种,慢慢就变成了‘黄土带’,不仅不好看,还容易起扬尘。”居民张大爷说。

四、生活垃圾:从分类箱到清运的“末端困扰”

1. 垃圾分类:“分了却没分好”

垃圾分类推行多年,但在很多社区,效果并不理想。叶尘在云港市的宜居花园小区看到,垃圾分类箱旁散落着不少垃圾,有些居民没有按照规定分类,把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混在一起扔进一个垃圾桶里。“我们也想分类,但有时候分不清,也没人指导;加上分类箱离得远,懒得跑,就随便扔了。”居民王先生说。

团队在小区里观察发现,垃圾分类箱的设置不合理,有些单元楼离分类箱有几十米远,居民扔垃圾不方便;分类箱没有盖,夏天异味很大,招引蚊虫;没有志愿者或督导员现场指导,居民分类的准确率很低。“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不到30%,很多垃圾还是混装清运,分类就成了‘形式’。”物业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到位,很多老年人不知道怎么分类。“我看不懂垃圾分类的标志,也不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居民张大妈说,“社区也没组织过培训,我们只能凭感觉扔。”

2. 厨余垃圾:“难处理的‘湿垃圾’”

厨余垃圾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最多的垃圾之一,处理难度很大。叶尘在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看到,厨余垃圾桶里的垃圾没有密封,散发着刺鼻的臭味,垃圾桶周围的地面上沾满了油污和污水,招引了很多苍蝇。“夏天的时候,厨余垃圾的臭味特别大,离很远就能闻到。”居民李女士说,“垃圾桶没人及时清理,污水流到路上,特别脏。”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虽然配备了厨余垃圾处理设备,但设备经常故障,无法正常运行。“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坏了,厨余垃圾只能和其他垃圾一起清运,分类就白分了。”居民刘先生说,“我们向社区反映了很多次,社区说会维修,但一直没修好。”

除了小区里的厨余垃圾,餐馆的厨余垃圾处理也存在问题。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周边有很多小餐馆,厨余垃圾随意堆放在路边,没有密封,臭味熏天。“这些餐馆的厨余垃圾没人回收,只能堆在路边,夏天滋生蚊虫,冬天结冰打滑,影响居民出行。”居民张大爷说。

3. 垃圾清运:“清运不及时的‘烦恼’”

垃圾清运不及时,是很多社区的通病。叶尘在云港市的城乡结合部看到,垃圾中转站里的垃圾堆积如山,超过了中转站的容量,垃圾溢出来堆在路边,散发着刺鼻的臭味。“这个垃圾中转站每天只能清运一次,可周边产生的垃圾太多,根本清运不完,只能堆在路边。”附近居民王大哥说,“夏天的时候,臭味特别大,蚊子苍蝇满天飞,我们都不敢开窗。”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垃圾清运时间不合理,经常在居民休息时间清运。“每天早上五点多,垃圾车就来清运垃圾,噪音特别大,吵得人睡不着觉。”居民李女士说,“我们向社区反映了很多次,希望能调整清运时间,但一直没解决。”

五、噪声与光污染:看不见的“生活干扰”

1. 噪声污染:从早到晚的“耳边烦恼”

清晨五点,云港市老城区的早餐摊开始营业,煤炉生火的声音、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摊主的吆喝声,打破了社区的宁静;

上午十点,小区里的装修声此起彼伏,电钻声、锤子声刺耳难忍;

晚上十点,路边的KtV还在营业,歌声和音乐声透过窗户飘进居民家,吵得人无法入睡。

“我们社区就像一个‘热闹的集市’,从早到晚都有噪音,根本没法好好休息。”居民张大妈无奈地说,“我有神经衰弱,一点噪音就睡不着觉,每天都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团队用噪声监测仪在社区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测:

- 清晨五点半,早餐摊附近的噪声达到75分贝,超过国家标准(居民住宅区白天55分贝)的20%;

- 上午十点,装修现场的噪声达到85分贝,超过国家标准(居民住宅区白天55分贝)的55%;

- 晚上十点,KtV附近的噪声达到70分贝,超过国家标准(居民住宅区夜间45分贝)的56%。

“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听力下降、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疾病,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和发育。”

负责噪声监测的郑蓉说,“社区里的噪声来源很多,除了早餐摊、装修、KtV,还有车辆行驶的噪音、宠物狗的叫声、广场舞的音乐声等,这些噪音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广场舞噪音是居民最头疼的问题。

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社区广场上都会有几支广场舞队伍,音乐声开得很大,周边居民楼里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我们家离广场只有几十米远,广场舞的音乐声特别大,我孙子每天晚上都没法写作业。”

居民刘先生说,“我们和广场舞队伍沟通过,希望他们把音乐声调低一点,但他们说‘我们在公共场合跳舞,关你们什么事’,根本不听。”

2. 光污染:夜间的“不夜城”

晚上八点,云港市新城区的商业街上灯火通明,LEd广告牌闪烁着刺眼的光芒,射灯把高楼大厦照得如同白昼;

路边的路灯亮度很高,光线直接照射到居民楼里,即使拉上窗帘,也能看到淡淡的光亮。

“我们家住在二楼,路边的路灯和广告牌的光线太亮了,晚上根本没法睡个好觉。”居民李女士说,“我儿子今年上小学,晚上写作业的时候,窗外的光线会反射到作业本上,影响他的视力。”

团队用光照度计在居民家中检测,数据显示:夜间室内光照度达到25勒克斯,超过国家标准(夜间室内光照度应小于5勒克斯)的4倍。

“长期暴露在光污染环境中,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导致失眠、焦虑等问题,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郑蓉说,“城市里的光污染主要来自LEd广告牌、射灯、路灯等,这些光线不仅影响居民的睡眠,还会干扰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光污染的情况更严重。社区紧邻江边的景观带,景观带上的射灯和LEd灯带每天晚上都会亮到深夜,光线直射到居民楼里。

“夏天的时候,窗帘拉不严,光线会透过缝隙照进来,像白天一样,根本没法睡觉。”居民王先生说,“我们向社区反映了很多次,社区说景观灯是为了美化环境,不能关,只能让我们自己想办法。”

六、市民视角:生态之困下的生活期盼

在为期一个月的调查中,叶尘团队对四座城市的2000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对身边生态环境的感受和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 92%的市民认为身边存在大气污染问题,最担心餐饮油烟和机动车尾气对健康的影响;

- 85%的市民认为社区周边的水体存在污染,希望能改善河道和景观湖的水质;

- 88%的市民认为家门口的绿地不足或维护不善,希望增加绿地面积、丰富植物种类;

- 95%的市民认为生活垃圾处理存在问题,希望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和清运效率;

- 90%的市民受到噪声或光污染的困扰,希望能降低噪音、减少光污染。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干净的空气中呼吸,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在绿树成荫的公园里散步。”云港市市民李女士说,“现在的城市虽然越来越繁华,但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希望ZF能重视这些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让我们能过上更舒适、更健康的生活。”

东部沿海城的市民王先生说:“我小时候经常在河里游泳、摸鱼,在公园里捉蝴蝶、抓蛐蛐,可现在,河里的水脏了,公园里的生物少了,孩子们的童年少了很多乐趣。

希望ZF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让我们的城市重新变得山清水秀、充满生机。”

南方省会的市民张大妈说:“垃圾分类、油烟治理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小事,但却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希望ZF能加强宣传和监管,让大家都养成环保的习惯,共同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西部新兴城的市民刘先生说:“我们社区的环境问题比较多,希望能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社区环境治理中,改善我们的居住条件。

同时,也希望能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让物业和居民一起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夕阳西下,叶尘团队站在云港市的江边,看着远处的城市渐渐亮起灯光。江风吹过,带着淡淡的江水味,却也夹杂着一丝尾气和油烟的味道。

“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是远在天边的大事,而是近在眼前的小事,每一件都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叶尘说,“从早餐摊的油烟到社区里的噪音,从家门口的绿地到垃圾桶旁的垃圾,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却组成了城市生态的‘全貌’。”

柳若璃看着手中的调查数据,眉头紧锁:“这些问题虽然小,但却很复杂,涉及到居民习惯、社区管理、政策执行等多个方面。

如果不及时治理,不仅会影响市民的生活,还会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叶尘点头,他知道,这场针对市民身边生态环境的调查只是开始。

接下来,他们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寻找一条“贴近民生、务实有效”的道路。

“我们的目标,是让城市不再是‘钢铁森林’,而是一个‘宜居家园’,让市民能在干净的空气中呼吸,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在绿色的空间里生活。”

叶尘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这很难,但我们必须去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