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80章 试点破局——民生生态改善实验

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曾是居民口中“又脏又乱”的典型——

餐馆油烟飘进卧室,垃圾分类箱旁污水横流,社区小公园的草坪被踩成土路,晚上的装修噪音吵得人睡不着觉。

当叶尘团队提出要在这里开展环境治理试点时,不少居民直摇头:“之前也有人来整治过,没几天又变回原样,这次能成?”

叶尘和团队却有自己的思路:“试点不搞‘高大上’的工程,就从居民最头疼的四件事入手——餐饮油烟、垃圾分类、社区绿地、噪声治理。

每个问题都先听居民的想法,再找能落地的办法,不搞‘一刀切’,不替老百姓做决定。”

接下来的三个月,叶尘团队扎根和平里小区,联合社区居委会、物业、商户和居民,用“小投入、微改造、共参与”的模式,一点点破解那些困扰居民多年的生态小麻烦,在老城区的烟火气里,蹚出一条贴近民生的环境治理路径。

一、餐饮油烟:“小设备 联管联查”破解楼上楼下的“闻味”难题

和平里小区二楼的5家餐馆,是居民投诉最多的“油烟源头”。

团队第一次和餐馆老板开会时,现场就吵了起来:

“我们也想装净化设备,可一套要两三万,我们小本生意哪拿得出?”“你们赚钱,却让我们闻油烟,太自私了!”

1. 低成本改造:政府补一点,商户出一点

为了解决“成本高”的问题,叶尘团队协调云港市政府,争取到“民生环保补贴”——餐馆安装符合标准的油烟净化设备,政府补贴50%费用,剩下的50%由商户分摊。

同时,团队联系环保设备厂家,以批量采购的方式,把设备价格从市场价2万元压到1.2万元。

“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家只需要出6000块,分三个月付清,压力小多了。”

餐馆老板王师傅第一个报名,“之前居民天天投诉,我也心里不安,现在能解决油烟问题,生意也能做得踏实。”

除了设备补贴,团队还针对老小区“油烟管道老化”的问题,设计了“简易管道改造方案”——用耐高温的pVc管,沿着建筑外墙架设专用油烟管道,直接将油烟排到高空,避免泄漏。

改造费用同样采用“政府补30%、商户出70%”的方式,5家餐馆总共花了8000元,就完成了管道改造。

“现在做饭的时候,抽油烟机嗡嗡响,但油烟再也不会飘进家里了。”住在三楼的李女士笑着说,

“我昨天特意开了窗户,一点油烟味都没有,这是三年来第一次敢在饭点开窗。”

2. 联管联查:居民当“监督员”,商户互查

设备装好了,怎么保证商户“真用、真维护”?团队牵头成立了“油烟治理联管小组”,成员包括社区工作人员、3名居民代表和5家餐馆老板。

居民代表负责日常监督——每天饭点到餐馆外检查油烟排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商户之间每周互查一次,检查对方的净化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是否及时清洗。

联管小组还制定了“奖惩规则”:连续一个月无投诉的餐馆,社区在宣传栏公开表扬,并优先推荐给居民订餐;

如果发现商户偷偷关闭净化设备,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取消环保补贴,第三次上报环保部门处罚。

“现在每天都有居民在楼下看,我们不敢偷懒,每天都会清洗滤网,净化设备也一直开着。”餐馆老板张大姐说,“其实这样也挺好,油烟排得干净,店里的环境也变好了,客人也比之前多了。”

经过一个月的试点,和平里小区的餐饮油烟投诉量从每月20多次降到了0次。团队用便携式油烟检测仪检测,餐馆外的非甲烷总烃浓度从之前的12mg\/m3降到了1.8mg\/m3,达到国家标准。

二、垃圾分类:“近一点 有人教 真分类”打破“分了白分”的循环

和平里小区之前的垃圾分类,卡在了“投放远、不会分、混清运”三个环节。

团队走访时,居民说得最多的是:“分类箱在小区门口,晚上扔垃圾要走很远;

分不清哪些是厨余垃圾,也没人教;好不容易分了,保洁员又混在一起拉走,太让人寒心了。”

1. 投放点“下楼即达”:单元门口设“迷你分类站”

针对“投放远”的问题,团队和物业协商,在每栋楼的单元门口设置“迷你分类站”——每个站点放2个垃圾桶,分别标注“厨余垃圾”(绿色)和“其他垃圾”(灰色),可回收物则由社区志愿者每周上门回收一次。

“现在扔垃圾太方便了,出门下楼就能扔,再也不用跑老远了。”住在5号楼的张大妈说,“迷你分类站旁边还放了洗手池,扔完垃圾能洗手,很贴心。”

为了防止“迷你分类站”变成“新垃圾点”,团队制定了“站点维护规则”:由每栋楼的居民轮流负责,每天早上清理垃圾桶周围的散落垃圾,每周用消毒水擦拭一次垃圾桶。“刚开始大家还不情愿,后来看到分类站干干净净的,没人乱扔垃圾,也都愿意轮流值班了。”社区工作人员说。

2. 有人教“怎么分”:志愿者上门指导 趣味宣传

针对“不会分”的问题,团队从小区里招募了10名“垃圾分类志愿者”,大多是退休老人和放假的学生。志愿者们每周二、周四下午,在单元门口给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比如“骨头是厨余垃圾,贝壳是其他垃圾”“纸巾即使湿了也是其他垃圾”。

团队还制作了“垃圾分类趣味手册”,用漫画的形式展示常见垃圾的分类方法,发放到每户居民手中。“手册上的漫画很有意思,我孙子看了之后,比我还懂垃圾分类,现在每天都监督我扔垃圾。”张大妈笑着说。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们还提供“上门指导”服务。“我年纪大了,眼神不好,分不清垃圾类别,志愿者小王每周都来我家,教我怎么分,还帮我把分好的垃圾送到楼下的分类站。”78岁的李大爷说。

3. 后端“真分类清运”:专用车定时清运

针对“混清运”的问题,团队协调云港市政府,为和平里小区调配了1辆厨余垃圾专用清运车,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小区清运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则由物业的保洁车在上午10点清运。清运过程中,由居民代表现场监督,确保“厨余垃圾进绿车,其他垃圾进灰车”。

“现在分完垃圾,能看到专用车来清运,知道自己的努力没白费,分类的积极性更高了。”住在3号楼的王先生说,“上周我还因为分类准确,获得了社区发的‘环保小能手’奖状,我儿子特别骄傲。”

经过一个月的试点,和平里小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从之前的不足30%提升到了85%,厨余垃圾分出量从每天不足50公斤增加到了150公斤。居民们再也不说“分了白分”,反而主动监督身边的人分类。

三、社区绿地:“居民认养 微改造”让闲置草坪变“共享菜园”

和平里小区的社区小公园,之前是居民口中的“闲置地”——草坪被踩得稀烂,变成了土路,角落里堆着枯枝败叶,健身器材也锈迹斑斑。“以前公园里没人来,晚上黑灯瞎火的,不安全。”居民李先生说,“我们也想让公园变好看,可不知道该怎么弄。”

1. 居民认养“责任田”:草坪变“共享菜园 休闲区”

团队和居民一起开会讨论公园的改造方案,最终决定:将公园分为“共享菜园”和“休闲区”两部分。“共享菜园”由居民认养,每户认养一小块地,种蔬菜、花草;“休闲区”则保留部分草坪,安装新的健身器材,设置石桌石凳。

“我认养了一小块地,种了西红柿和黄瓜,每天早上都来浇水、施肥,看着它们长大,特别有成就感。”住在2号楼的王女士说,“之前我不怎么出门,现在每天都来菜园,认识了很多邻居,大家一起种菜、聊天,很开心。”

为了保证“共享菜园”的秩序,团队制定了“认养规则”:认养户要遵守“不使用农药、不占用公共空间”的原则,每月参加一次“菜园维护日”,一起清理杂草、浇水施肥。“现在菜园里的蔬菜长得很好,我们还经常互相赠送蔬菜,邻里关系比之前融洽多了。”王女士说。

2. 微改造“低成本焕新”:旧物利用 居民出力

公园改造尽量“低成本”,很多材料都是旧物利用:用小区里废弃的轮胎做花盆,种上花草;用旧砖头砌菜园的围栏;健身器材则是向云港市政府申请的“旧物翻新”设备。

改造过程中,居民们主动出力:年轻人帮忙搬运材料、砌围栏;老人帮忙清理枯枝败叶、平整土地;孩子们则帮忙给花草浇水、画画装饰围栏。“我们花了不到1万元,就把公园改造好了,大部分都是居民出力,旧物利用。”社区工作人员说。

改造后的公园焕然一新:“共享菜园”里的蔬菜长得郁郁葱葱,“休闲区”的健身器材崭新明亮,石桌石凳旁种满了花草,晚上还亮起了太阳能路灯。“现在每天晚上,公园里都有很多人,老人在健身,孩子在玩耍,年轻人在聊天,特别热闹。”李先生说,“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社区公园。”

四、噪声治理:“源头减噪 协商调解”让夜晚恢复宁静

和平里小区的噪声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装修噪音、广场舞噪音、餐饮经营噪音。“装修噪音从早上八点吵到晚上六点,电钻声刺耳难忍;广场舞音乐声开得很大,晚上根本没法睡觉;有些餐馆晚上营业到半夜,客人的吵闹声特别大。”居民李女士说。

1. 装修噪音“限时控量”:规定时间 提前告知

针对装修噪音,团队和物业制定了“装修管理规则”:装修时间限定在周一到周五的上午9点到12点、下午2点到5点,周末和节假日禁止装修;装修前,业主必须提前3天在单元门口张贴“装修告知单”,告知邻居装修时间和联系方式;装修过程中,必须使用低噪音设备,中午和晚上不得搬运材料。

“之前邻居装修,电钻声从早吵到晚,我根本没法休息。现在有了规定,装修只在工作日的白天进行,中午和晚上都很安静,再也不用受噪音折磨了。”李女士说。

对于违反规定的业主,物业会进行警告,多次违反则上报城管部门处罚。“现在业主们都很自觉,很少有违规装修的情况。”物业工作人员说。

2. 广场舞噪音“协商降音”:划定区域 控制音量

针对广场舞噪音,团队组织社区居委会、广场舞队伍和居民代表召开“协商会”。

经过讨论,最终达成协议:广场舞队伍只能在社区公园的指定区域活动,不得占用居民楼附近的场地;

活动时间限定在晚上7点到8点半,周末延长到9点;音乐音量必须控制在60分贝以下,由社区工作人员每天现场监测。

“刚开始我们不愿意降音,觉得声音小了跳着没劲儿。

后来和居民沟通,知道我们的音乐影响了他们休息,也觉得不好意思。

”广场舞队伍的领队张阿姨说,“现在我们用小音箱,音量刚好,既能跳得开心,又不影响居民休息,挺好的。”

为了让协议落地,团队在公园的指定区域安装了“音量监测仪”,如果音量超过60分贝,监测仪会自动发出提醒。

“现在广场舞的音乐声小多了,晚上终于能睡个好觉了。”住在公园附近的王先生说。

3. 餐饮经营噪音“深夜管控”:限时营业 隔音改造

针对餐饮经营噪音,团队和餐馆老板协商,制定了“深夜管控规则”:

餐馆晚上10点后停止营业,不得接待吵闹的客人;

靠近居民楼的餐馆,必须安装隔音玻璃,减少噪音泄漏。

“之前有些餐馆营业到半夜,客人的吵闹声特别大,我们根本没法睡觉。

现在10点后就安静了,能睡个安稳觉了。”住在二楼的居民刘先生说。

对于违反规则的餐馆,联管小组会进行警告,多次违反则取消环保补贴。

“现在我们晚上10点准时关门,客人吃饭时也会提醒他们小声说话,尽量不影响居民休息。”餐馆老板王师傅说。

五、试点成效:老城区的烟火气里,藏着生态改善的温度

三个月的试点结束后,和平里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餐饮油烟消失了,居民终于能在饭点开窗通风;

垃圾分类成了习惯,小区里再也看不到乱扔的垃圾;

社区公园变美了,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噪声问题解决了,夜晚恢复了宁静。

“现在的小区,和之前相比简直是两个样。”居民李女士笑着说,“之前我每天都想搬走,现在觉得住在这里很舒服,不想走了。”

团队对试点成效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

- 餐饮油烟投诉量从每月20多次降到0次,油烟浓度达标率100%;

- 垃圾分类准确率从不足30%提升到85%,厨余垃圾分出量增加200%;

- 社区公园的居民使用率从之前的不足10%提升到80%,邻里矛盾减少60%;

- 噪声投诉量从每月15次降到2次,居民夜间休息满意度提升90%。

更重要的是,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大大提高。之前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的居民,现在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公园维护;

之前“互相抱怨”的商户和居民,现在通过联管小组互相理解、互相监督;

之前“不愿管”的物业,现在主动承担起环境维护的责任。

“试点的成功,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高明的技术,而是因为我们真正听了居民的想法,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叶尘说,“环境治理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自下而上’的参与,只有让居民成为治理的主角,才能让改善的成果长久保持。”

夕阳西下,叶尘团队站在和平里小区的社区公园旁,看着居民们在公园里休闲娱乐——

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年轻人在石桌旁聊天,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城绿共生’,在烟火气里,让生态改善惠及每一个人。”柳若璃说。

接下来,他们要总结和平里小区的试点经验,在云港市的其他社区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美好生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