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68章 春风起东部,产业互助织网

晨雾里,飘着淡淡的草莓香——那是李家庄合作社特意送来的新摘草莓,装在竹溪村编的竹篮里,摆放在石桌最显眼的位置。

叶尘拿起一颗草莓,果肉饱满多汁,甜中带着微酸,正是城里商超最受欢迎的口感。“试点的果子能卖到这个水准,说明技术和管理都跟上了。”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李明亮,这个曾经因种草莓失败而沮丧的年轻人,如今穿着整洁的合作社工装,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明亮,这次带你去东部片区推广,你可是‘主力’,得多给老乡们讲讲你踩过的坑、趟出的路。”

李明亮用力点头,手里紧紧攥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他种草莓的经验:

“叶哥放心,我把育苗、疏花、防病虫害的要点都记下来了,还有之前赔本的教训,一定跟老乡们说清楚,让他们少走弯路。”

一旁的周明辉也晃了晃手里的竹篾,竹篾薄而均匀,是他凌晨三点就起来破好的:“我也准备了竹编的‘入门教程’,从选竹到编织,每一步都写得明明白白,保证老乡们能看懂、学得会。”

柳若璃将“东部片区推广地图”铺在石桌上,地图上以李家庄和竹溪村为中心,用虚线勾勒出12个待推广村庄的位置,每个村庄旁都标注着资源禀赋:

“王塘村离李家庄最近,土壤和气候相似,适合先推草莓种植;溪头村有竹林,和竹溪村的情况匹配,优先上竹编产业。

咱们分两组,我带明亮去李家庄周边的6个村庄,你带明辉去竹溪村周边的6个村庄,用‘乡业推广令’实时共享进度,遇到问题随时商量。”

当天上午,两支推广小队便踩着“巡乡云路”出发了。没有敲锣打鼓的迎接,只有村民们站在村口,好奇地看着这两个“带着成功经验回来的老乡”——

李家庄的草莓、竹溪村的竹编,早就在周边村庄传开了,大家既期待又忐忑,期待能跟着赚到钱,又怕自己学不会、做不好。

这场从“老乡帮老乡”开始的推广,就像一阵温润的春风,悄悄吹进了东部平原的各个村落。

一、王塘村的“草莓梦”:从犹豫到行动

柳若璃与李明亮的第一站,是苏南县的王塘村。

车子刚到村口,就看到村支书王长贵带着几个村民在路边等候,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闲置的农田,地里长满了杂草。

“柳同志,李兄弟,你们可来了!”王长贵快步迎上来,握住柳若璃的手,语气里满是急切,“我们村和李家庄就隔一条河,看着你们种草莓赚了钱,我们也眼热,可就是没人懂技术,也没销路,不敢动。”

李明亮跟着王长贵走进村委会,刚坐下,就有村民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

“李兄弟,种草莓真能赚钱吗?”“我们之前种过西瓜,赔了不少,现在怕了。”

“种草莓要多少本钱?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

李明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包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翻到记录失败经历的那一页:

“老乡们,我刚开始种草莓的时候,和你们一样,啥也不懂,买了劣质苗,没防住病虫害,最后赔了两万多。

后来叶哥帮我们找了专家,成立了合作社,才有了现在的收成。”他又拿出手机,点开合作社的销售记录:

“你们看,这是我们上个月的销售单,卖给苏州商超的草莓,每斤15元保底,好的时候能卖到20元,我家两亩地,一个月赚了三万多。”

村民们凑过来看手机,眼里的犹豫渐渐少了些。王长贵趁热打铁:

“柳同志说了,咱们村可以和李家庄合作社签‘订单共享协议’,草莓成熟后,他们帮咱们卖,价格和李家庄一样。

技术方面,李兄弟和专家会来教我们,还有‘智能种植监测棚’,能自动提醒浇水施肥,比老经验靠谱。”

“我家有一亩地,我想试试!”村民王强第一个举手,他之前在城里的工地打工,一年回不了一次家,早就想回村找点事做。接着,又有几个村民陆续报名。

柳若璃见状,拿出合作社章程草案:“那我们现在就商量成立合作社的事,大家以土地入股,收益按土地占比和劳动贡献分配,账目公开透明,大家都能监督。”

当天下午,柳若璃帮着王塘村村民起草合作社章程,李明亮则带着大家去李家庄的草莓大棚参观。

站在郁郁葱葱的大棚里,看着鲜红的草莓挂满枝头,听着李明亮讲解“智能种植监测棚”的使用方法,村民们的信心更足了。

“这棚里的温度、湿度都能在手机上看,太方便了!”

王强拿着李明亮的手机,看着上面的实时数据,激动地说,

“我回家就把地里的杂草除了,等着种草莓!”

一周后,王塘村果蔬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李家庄合作社送来的草莓苗被整齐地栽进了地里,“智能种植监测棚”也搭建完成。

李明亮每周都来王塘村,带着村民们育苗、疏花、防病虫害,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通过视频连线苏南农业科学院的专家。

“之前我疏花都是凭感觉,现在听李兄弟的,每根枝条只留3-5个花,草莓果然长得又大又甜。”村民王老汉笑着说。

二、溪头村的“竹篾香”:老手艺的新活力

叶尘与周明辉的第一站,是浙北县的溪头村。

车子刚进村,就看到成片的竹林,翠绿的竹子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村支书周福来迎上来,叹了口气:

“我们村有这么多竹子,可除了砍了卖原料,啥也做不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老人也编不动竹篮了。”

周明辉跟着周福来走进村里的老作坊,里面堆满了破旧的竹篮,几位老人正坐在门口晒太阳,手里拿着竹篾,却没力气编织。

“大爷,我来教你们编新样式的竹篮!”周明辉拿起一根竹篾,熟练地破成细条,开始编织起来。

不一会儿,一个带着波浪纹的竹篮就编好了,比传统的竹篮更精致、更时尚。

老人们凑过来看,眼里满是惊讶:“小伙子,你这竹篮编得真好看,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吗?”

周明辉笑着点头:“当然喜欢!我们竹溪村编的这种竹篮,在网上卖得可好了,一个能卖50多块,比卖原料强多了。”

他又拿出手机,点开直播间的回放:“你们看,这是我们的直播间,每次直播都能卖出去几十件竹编产品。”

叶尘见状,对周福来说:“周书记,我们可以帮溪头村成立竹编合作社,让明辉和竹溪村的老艺人来教大家编织技术,再对接设计师,设计新的竹编产品,通过竹溪村的直播间销售。”

周福来激动地说:“太好了!要是能让村里的竹子变成钱,我就算没白当这个村支书!”

当天下午,叶尘帮着溪头村村民起草合作社章程,周明辉则在老作坊里办起了“竹编手艺培训班”。

他从选竹开始教起:“选竹要选三年以上的毛竹,这种竹子韧性好,编出来的产品结实。”

接着,他又教大家破篾、煮篾、编织,每一步都耐心讲解,手把手示范。

村民周大妈学得很认真,她之前编了几十年的传统竹篮,现在学新样式,有些不习惯。

“周大妈,编这种波浪纹,要注意力度,每编一圈,竹篾都要向上提一点。”

周明辉耐心地指导着,周大妈试着编了几圈,渐渐找到了感觉:

“小伙子,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这新样式确实比老样式好看。”

一周后,溪头村竹编合作社正式成立,第一批竹编产品也编了出来。

周明辉带着这些产品回到竹溪村,交给设计师进行包装设计,然后放在直播间销售。

第一次直播时,溪头村的村民们都围在手机前,看着屏幕上的订单不断增加,脸上露出了笑容。

“没想到我们编的竹篮这么受欢迎,太感谢你们了!”周大妈激动地说。

三、互助圈成型:从“一村独富”到“连片振兴”

一个月后,柳若璃与李明亮又先后走访了苏南县的张庄村、吴家村等5个村庄,叶尘与周明辉也走访了浙北县的青山村、绿水村等5个村庄。

每个村庄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成立了特色产业合作社,与李家庄或竹溪村的合作社签订了“互助协议”。

在张庄村,村民们跟着李明亮种起了小番茄,李家庄合作社帮他们对接了上海的商超,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

在吴家村,村民们种起了黄瓜、茄子,李家庄合作社的“智能种植监测棚”技术被推广到了这里,帮助村民们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在青山村,村民们跟着周明辉编起了竹编台灯,竹溪村的设计师为他们设计了简约时尚的款式,通过直播间销售,深受年轻人喜欢;

在绿水村,村民们编起了竹编背包,竹溪村的老艺人定期来指导,帮助他们提升编织技术,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都有了很大提升。

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柳若璃与叶尘牵头,在东部片区成立了“产业互助圈”,以李家庄和竹溪村为中心,辐射周边12个村庄。

互助圈制定了统一的生产标准、技术规范和销售渠道,实现了“资源共享、技术共享、销路共享”。

在生产标准上,互助圈统一了草莓、小番茄的种植标准,要求农户不使用农药、化肥,采用绿色种植方式,确保产品质量;

统一了竹编产品的编织标准,要求竹篾的宽度、厚度一致,编织密度均匀,确保产品美观耐用。

在技术规范上,互助圈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邀请农业专家和竹编艺人讲课,提升农户的种植和编织技术;

建立了“技术互助群”,农户遇到问题可以在群里提问,李明亮、周明辉和专家们会及时解答。

在销售渠道上,互助圈整合了李家庄和竹溪村的销售资源,统一对接商超、电商平台和直播间,实现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李家庄合作社的“苏南果蔬”品牌和竹溪村合作社的“浙北竹编”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产品的销量和价格都有了很大提升。

两个月后,东部片区的12个村庄都实现了产业增收。

张庄村的小番茄亩产达到了5000斤,每斤卖到了8元,户均月收入达到了3000元;吴家村的黄瓜、茄子亩产达到了6000斤,每斤卖到了3元,户均月收入达到了2500元;

青山村的竹编台灯每月能卖出200多件,每件卖到了120元,户均月收入达到了3500元;

绿水村的竹编背包每月能卖出150多件,每件卖到了150元,户均月收入达到了4000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村创业就业。张庄村的村民张强之前在深圳的电子厂打工,听说村里种小番茄能赚钱,特意回来加入了合作社: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父母,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青山村的村民周莉之前在杭州的服装厂打工,看到村里的竹编产业发展得很好,也回来学起了竹编:

“编竹编虽然累点,但能学到手艺,还能赚钱,我想一直做下去。”

柳若璃与叶尘站在李家庄的草莓大棚里,看着远处连片的果蔬大棚和竹林,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一村独富’到‘连片振兴’,东部片区的推广算是成功了。”

柳若璃说。叶尘点头:“接下来,我们还要把这种‘产业互助圈’的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让更多的村庄实现增收,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东部平原的大地上,照亮了连片的果蔬大棚和竹林,也照亮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

这场从东部开始的乡村振兴行动,就像一颗种子,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更多的乡村带来了希望与活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