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67章 试点落地耕沃土,乡野初萌新活力

九忆居的院坝里,几捆贴着“试点物资”标签的竹筐、农具整齐码放,旁边的石桌上,东、中、西三地试点村的地图被平铺开来,李家庄、竹溪村、红石村等六个村庄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旁侧标注着蹲点人员名单和需携带的“乡业适配令”。

叶尘将一枚刻着“试点督导”的令牌分予各组,令牌上的纹路与“乡业适配令”隐隐相吸:

“试点是检验措施的试金石,咱们蹲点的人,既要当‘指导者’,帮村民搭框架、解难题,更要当‘学习者’,多听他们的想法,随时调整措施——

记住,咱们是来帮衬的,不是来指挥的,村里的事,终究要村民自己说了算。”

柳若雪将打包好的技术手册、合作社章程分发给众人:

“这些资料里写了合作社注册流程、种植养殖技术要点,不过都是基础框架,具体怎么干,得结合村里的实际来。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用‘试点督导令’联系,咱们九人随时远程商量。”

当天午后,六支蹲点小队便踩着“巡乡云路”奔赴各试点村——

没有锣鼓喧天的迎接,只有村民们带着好奇与期待的目光,跟着他们走进村委会的小院。

这场不扰民生、不增负担的试点落地,就像一粒种子,悄悄埋进了乡野的沃土,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刻。

一、东部试点:李家庄的草莓棚与竹溪村的竹篾香

李家庄:从“不敢种”到“抢着种”

叶尘与郑蓉抵达李家庄时,村支书李建国正带着几个老人在田埂上发愁——

之前种草莓赔了钱,不少农户对“果蔬种植合作社”仍有顾虑。

“叶同志,不是我们不信你,只是之前那两万多块钱,是好几户人家的积蓄,实在赔不起了。”

李建国搓着粗糙的手,语气里满是犹豫。

叶尘没急着解释,而是拉着李建国和农户代表去了苏南农业科学院的草莓种植基地。

站在郁郁葱葱的草莓大棚里,看着鲜红的草莓挂满枝头,听着专家讲解“智能种植监测棚”的原理,农户李明亮的眼睛亮了:

“叶哥,这棚里的温度、湿度都能自动监测?那我们就不用凭感觉浇水施肥了?”专家笑着点头:“不仅如此,棚里还能提前预警病虫害,你们手机上装个App,就能收到提醒,比老经验靠谱多了。”

回到李家庄,叶尘和郑蓉帮着起草合作社章程,明确“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规划种植,收益按土地占比和劳动贡献分配;

同时,联系苏州的商超签订“保底收购协议”:

草莓成熟后,商超按每斤15元的价格保底收购,若市场价格高于15元,按市场价结算。

“我们家有两亩地,我想入社!”李明亮第一个报名,接着,之前犹豫的农户也纷纷举手——有技术支持,有销路保障,大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合作社成立当天,叶尘用“乡业适配令”在村头的空地上搭建起首个“智能种植监测棚”,淡青色的仙力沿着棚架流转,棚内的传感器开始实时采集数据,手机App上清晰显示着“土壤湿度25%,需浇水;温度22c,适宜生长”。

接下来的一个月,叶尘和郑蓉跟着农户一起翻地、育苗、搭棚。李明亮之前种草莓的失败经验成了“活教材”,他带着农户们按照专家的指导,给草莓苗疏花、套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通过App视频连线专家。当第一茬草莓鲜红饱满地挂在枝头时,苏州商超的采购车准时开到了村口,看着一筐筐草莓被装上货车,拿到手里的现金,李明亮笑得合不拢嘴:“这一茬草莓,我家两亩地赚了三万多,比在城里打工三个月挣得还多!”

消息传开,村里没入社的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50亩,还吸引了3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他们学着用手机直播草莓采摘的场景,直播间里,“新鲜采摘的草莓,现摘现发”的字样吸引了不少网友下单,短短一周,线上销量就超过了线下。

竹溪村:老竹篾编出新花样

叶婉清蹲点竹溪村时,非遗传承人周福海正对着一堆没人要的旧竹篮叹气。“周大爷,咱们这竹编手艺是宝贝,就是得换个花样。”叶婉清带来的年轻设计师小夏,拿着几张竹编背包、台灯的设计图,蹲在周福海身边比划,“您看,把竹篾编得细一点,编成这种波浪纹,再配上皮质的肩带,年轻人肯定喜欢。”

周福海半信半疑地拿起竹篾尝试,手指有些僵硬——几十年的老手艺,突然要改,心里没底。叶婉清见状,帮着找来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跟着周福海学基础竹编,小夏则手把手教他们按设计图编织。“这竹编台灯的灯罩,要编得疏密均匀,不然透光不好。”小夏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年轻人学得快,没几天就编出了第一个样品。

合作社注册当天,叶婉清帮着在村里的老作坊里搭起了直播间,墙面刷成米白色,挂着编好的竹编产品,周福海和年轻人轮流当主播。第一次直播时,直播间里只有十几个观众,周福海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还是叶婉清在一旁提醒:“周大爷,您给大家讲讲这竹编的工序,编一个竹篮要多少道手序?”

“编一个竹篮,要经过选竹、破篾、煮篾、编织、打磨五道工序,光是破篾,就要把一根竹子分成几十根细篾,每根篾都要一样宽、一样薄。”周福海的话匣子打开,手里还演示着破篾的动作,直播间的观众渐渐多了起来,有人问:“大爷,这竹编背包怎么卖?我想给我妈买一个。”“这竹编台灯有现货吗?我家装修想用来当装饰。”

第一个月,直播间卖出了300多件竹编产品,收入超过5万元。周福海拿着分红,激动得眼眶发红:“没想到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还能这么赚钱!”村里的年轻人也动了心,之前在外打工的周明辉特意回来,跟着周福海学竹编:“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学手艺,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

二、中部试点:红石村的苹果园与茶岭村的茶香漫

红石村:苹果树下的“新希望”

柳若雪与沈清薇蹲点红石村时,村民张强正对着自家荒芜的果园发呆——之前种苹果失败的阴影,让他迟迟不敢再尝试。“张强,这次不一样,有专家指导,还有互助基金支持,咱们先小面积试种。”柳若雪带来了豫西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专家在果园里仔细查看土壤,给出了“矮化密植”的种植方案:“这种苹果树长得矮,方便管理,产量比传统品种高30%,而且抗病性强。”

沈清薇帮着张强申请了“乡村创业互助基金”的5万元低息贷款,用来购买树苗和肥料。专家每周下乡一次,教村民修剪树枝、疏花疏果,柳若雪则用“乡业适配令”在果园里安装了“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监测土壤的肥力和湿度,提醒村民及时施肥浇水。

“之前种苹果,不知道什么时候疏花,结果果子长得又小又密,现在听专家的,每根枝条只留3-5个花,果子果然长得大了。”张强拿着剪枝剪,熟练地修剪着树枝,旁边的几个村民跟着学习,时不时提问:“张哥,这剪枝的角度有讲究吗?”“当然有,要斜着剪,这样伤口不容易积水,不容易生病。”

除了苹果,柳若雪还帮着村里规划了“林下经济”——在苹果园里套种丹参。“丹参耐旱,和苹果树互不影响,而且丹参的根能改良土壤,一举两得。”沈清薇联系了县里的药材收购商,签订了收购协议,“丹参成熟后,收购商按每斤10元的价格收购,一亩地能赚2000多块,加上苹果的收益,一亩地的收入能翻好几倍。”

村民张翠花看着果园里绿油油的苹果苗和丹参,脸上露出了笑容:“之前我还担心儿子创业又失败,现在看来,这次有希望了!等苹果熟了,我要多摘点,给城里的亲戚送点尝尝。”

茶岭村:机器响起来,茶香飘出去

苏瑶蹲点茶岭村时,村民陈建军正对着自家的手工炒茶锅发愁——手工炒茶费时费力,一天只能炒10斤茶叶,价格还卖不高。“陈叔,我们帮合作社联系了茶叶加工企业,租赁他们的机器,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好,产量也高。”苏瑶带来的企业技术人员,正在村里的旧仓库里安装炒茶机、揉捻机,“这台炒茶机,一天能炒50斤茶叶,而且温度可控,炒出来的茶叶颜色均匀,香气浓郁。”

陈婷婷从城里回来,帮着成立“茶叶种植加工合作社”,整合了村里的100多亩茶园。“之前村里的茶园都是散户种植,管理不统一,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现在合作社统一施肥、统一采摘标准,茶叶品质提高了,企业愿意以每斤高出市场价20元的价格收购。”陈婷婷一边给村民培训采摘技术,一边说,“采摘茶叶要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能采老叶,不然会影响茶叶的口感。”

机器炒茶的第一天,村里的老人都围过来看热闹,看着新鲜的茶叶倒进炒茶机,不一会儿就飘出浓郁的茶香,大家都忍不住感叹:“这机器就是厉害,比手工炒得快多了!”炒出来的茶叶被装进统一的包装,印上“茶岭村”的品牌 logo,送到企业的仓库,陈建军拿着第一次机器加工茶叶的分红,激动地说:“这机器炒茶就是好,我家5亩茶园,之前手工炒茶一年赚2万多,现在机器加工,一年能赚4万多!”

苏瑶还帮着村里规划了“茶旅融合”项目,在茶园旁建了两间民宿,搞“茶园观光 茶叶采摘体验”。周末,城里的游客来到茶园,跟着村民采摘茶叶,体验炒茶的乐趣,晚上住在民宿里,品尝农家菜。“这周末来了20多个游客,光采摘体验就收入了3000多块,民宿的房间也都住满了。”陈婷婷笑着说,“没想到我们村的茶园,还能吸引这么多城里人来玩!”

三、西部试点:黄土村的蔬菜棚与苗寨村的彩衣舞

黄土村:雨水浇出“致富菜”

吴莲与苏晴蹲点黄土村时,村民李建国的大棚蔬菜正因为缺水而蔫蔫的。“李哥,别着急,我们帮村里建雨水集蓄池。”吴莲带着村民在山坡上选址,用“乡业适配令”的仙力探测地下水位,确定了蓄水池的位置。村民们投工投劳,不到半个月,一个能容纳500立方米的雨水集蓄池就建好了,旁边还安装了“智能节水灌溉系统”。

“这系统真方便,手机上点一下,就能给大棚浇水,还能控制水量,不浪费水。”李建国拿着手机,看着大棚里的蔬菜喝饱水后重新变得绿油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吴莲还帮着联系了县城的“农产品集散点”,合作社每天把蔬菜运到集散点,再由集散点配送给县城的超市和餐馆。“之前蔬菜运到县城,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容易坏,现在有了集散点,早上采摘的蔬菜,中午就能送到超市,新鲜得很。”

除了大棚蔬菜,吴莲还帮着村里种上了谷子、糜子等耐旱作物。“这些作物耐旱,不需要太多水,而且营养价值高,城里的消费者很喜欢。”

苏晴联系了粮食加工企业,把谷子、糜子加工成小米、糜子面,包装成“高原特色杂粮”,卖给城里的超市和电商平台。“这小米一斤能卖8块钱,比种玉米强多了!”村民马占山拿着加工好的小米,激动地说。

李建国的大棚蔬菜第一个月就赚了2万多,他拿着钱,给村里的老人买了米和油:

“之前我创业失败,是村里的人帮我,现在我赚钱了,也要帮帮大家。”

村里的年轻人看到种蔬菜能赚钱,也纷纷回来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大棚从最初的3个扩大到10个,还带动了20多户村民增收。

苗寨村:彩衣织出“文化财”

柳若璃与苏晴蹲点苗寨村时,村民王小龙正对着一堆没人要的苗族服饰发愁。“小龙,别灰心,我们帮你联系了设计师,还建了体验馆。”

柳若璃带来的民族大学的设计师,正在和村里的老艺人一起设计新的苗族服饰——把苗族传统的刺绣图案,印在现代的t恤、裙子上,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苏晴帮着在村里的吊脚楼里建了“苗族服饰体验馆”,馆里摆放着各种款式的苗族服饰,游客可以在馆里试穿、拍照,还可以跟着老艺人学刺绣。

“这体验馆开起来后,每天都有游客来,最多的时候一天有50多个人,光试穿拍照就收入了2000多块。”王小龙笑着说,“还有不少游客买我们设计的新款式服饰,说要带回去送给朋友。”

柳若璃还帮着王小龙搭建了“电商直播间”,培训他做直播带货。

第一次直播时,王小龙穿着苗族服饰,在镜头前介绍苗族服饰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直播间里的观众纷纷点赞下单。

“这一个月,直播间卖出了100多件服饰,收入超过3万元。”王小龙拿着手机,看着订单信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村里的老艺人看到苗族服饰能这么赚钱,也纷纷加入合作社,教年轻人刺绣、织布。

“之前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现在好了,年轻人都愿意学,还能赚钱,我这心里就踏实了。”

老艺人王秀英拿着针线,一边教年轻人刺绣,一边说。

四、试点报喜传乡野,民心凝聚盼推广

三个月后,六支蹲点小队带着试点村的成果回到九忆居,石桌上摆满了各试点村的“成绩单”:

- 李家庄果蔬合作社:种植草莓、小番茄50亩,带动25户村民增收,户均月收入3000元,吸引3名青年返乡;

- 竹溪村竹编合作社:开发竹编产品20余种,线上线下月销售额5万元,周福海收了5名年轻徒弟;

- 红石村苹果合作社:试种矮化苹果20亩,套种丹参10亩,户均月收入2500元,张强的果园成了“示范园”;

- 茶岭村茶叶合作社:机器加工茶叶1000斤,茶旅项目月收入1.5万元,陈婷婷带动10户茶农增收;

- 黄土村种植合作社:大棚蔬菜、耐旱作物带动30户村民增收,户均月收入2000元,解决了缺水难题;

- 苗寨村服饰合作社:设计苗族服饰30余款,体验馆 直播月收入4万元,带动15名妇女就业。

叶尘拿起一份村民的反馈表,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村民的话:

- “以前觉得留在村里没出息,现在种草莓能赚钱,我再也不出去打工了!”——李家庄 李明亮

- “老祖宗的竹编手艺能赚钱,我要好好学,把这手艺传下去!”——竹溪村 周明辉

- “有专家指导,有互助基金支持,种苹果也能有奔头!”——红石村 张强

- “机器炒茶就是好,既省力又赚钱,感谢你们帮我们找路子!”——茶岭村 陈建军

- “雨水集蓄池解决了缺水问题,种蔬菜能赚钱,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黄土村 李建国

- “苗族服饰能走出大山,被更多人喜欢,我太开心了!”——苗寨村 王小龙

柳若雪看着这些反馈,笑着说:“试点成功了!村民们的认可,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接下来,我们就要把这些试点经验总结推广,让更多的乡村青壮年能留在村里,赚到钱。”

叶尘拿起“乡业适配令”,三枚令牌的纹路同时亮起,与“九州民生图谱”上的试点村符号相连,图谱上的淡金色光芒越来越亮,似在呼应着乡野间升起的新活力。

“试点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推广之路,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从村民的需求出发,从乡村的实际出发,就一定能让更多的乡村充满活力,让更多的村民过上好日子。”

灯光下,众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下一步的推广计划。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石桌上的“成绩单”上,似在为这场乡野振兴的征程,镀上一层温暖的希望之光。

而那些试点村里的笑声、机器的轰鸣声、竹篾的编织声,正汇聚成一首乡村振兴的序曲,在广袤的乡野间缓缓奏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